唐代官刻碑文所见治水书写与国家权威建构The Narratives of Flood Control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tate Authority in Official Inscriptions of the Tang Dynasty
闵祥鹏,闫盛鑫
摘要(Abstract):
唐代官方碑文中的治水书写,具有重要政治象征意义和信息传递功能。与宋元之后的水利碑文相比,唐代碑文中的治水书写并未详记水利工程的兴修过程、经费来源以及洪患治理等史实,而是通过文学性语言叙述洪水肆虐、民生凋敝的社会场景,强调国家平定水患后的治理成效,凸显执政者治水为民的正面形象。因此,唐代官方碑刻更多情况下是一种展现国家权威的政治符号,其中的治水书写则是建构与传承符合官方意图的治水记忆,强调国家在治水中的主导性,展现国家对治水话语权的渗透与掌控。
关键词(KeyWords): 唐代;碑刻;水利史;社会记忆;国家权威
基金项目(Foundation): 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项目“黄河生态文明与农耕社会研究”(2022-CXTD-07);;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海外黄河文献的搜集整理与数据库建设研究”(22&ZD24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Author): 闵祥鹏,闫盛鑫
DOI: 10.13858/j.cnki.cn32-1312/c.20250718.003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针对官方碑石研究学界已取得一定研究成果。研究主要围绕德政碑、纪功碑等的政治意义,地方治理以及社会信仰问题展开,将官方碑刻作为国家权威的物质化表征进行相关讨论,或兼及碑石安置场域等某些特点。碑文书写与碑石景观表达相结合,为碑文中的治水书写研究路径深化与拓展提供新的切入点。参见雷闻:《唐代地方祠祀的分层与运作——以生祠与城隍神为中心》,《历史研究》2004年第2期;刘馨珺:《从生祠立碑谈唐代地方官的考课》,《东亚传统教育与法制研究》,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08年版,第241—284页;刘琴丽:《德政碑与唐代州县官员的政绩书写》,《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夏炎:《唐代地方官府水旱祈祷与水利资源控制——以泉神祠庙石刻为中心》,《史学集刊》2021年第6期;何亦凡:《德政类碑刻与唐代的地方治理》,《甘肃社会科学》2023年第2期。
- [1]文中以碑刻中的治水书写为切入点,唐代记载治水事迹的碑文以水利类碑与德政类碑为主,两者并非专指水利石刻与德政石刻。诸多碑文既涉水利又涉德政,如《泗州大水记》等;一些德政碑文本身包含水利治理的内容,如《韦丹遗爱碑》;同时又有纪功与二者交叉,如《新创千金陂记》等。就治水书写本身而言,常见于水利类碑与德政类碑二者。文中冠以类称,但绝不仅限于此二类。
- [2]关于国家对于碑石的掌控,主要从立碑仪式流程、碑文书写话语权两个方面去理解。对于立碑仪式流程,当前学界已有较为丰硕成果。参见仇鹿鸣:《长安与河北之间:中晚唐的政治与文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127—138页。
- [3]长孙无忌:《唐律疏议》卷11《职制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46页。
- [4]《资治通鉴》卷206,则天皇后圣历二年八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540页。
- [5]李林甫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卷10《秘书省》,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302页。
- [6]《新唐书》卷125《张说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408页。
- [7]《新唐书》卷46《百官一》,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190页。
- [8]《元稹集》卷52《沂国公魏博德政碑》,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563页。
- [9]《元稹集》卷35《进田弘正碑文状》,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405页。
- [10]王蒲园:《滑县金石录》卷3《长庆□年义成节度高承简德政碑》,《石刻史料新编》第三辑第29册,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86年版,第37页。
- [1]王蒲园:《滑县金石录》卷3《长庆□年义成节度高承简德政碑》,《石刻史料新编》第三辑第29册,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86版,第37页。
- [2][3]《刘禹锡集》卷2《高陵令刘君遗爱碑》,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26页,第26页。
- [4]李林甫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卷4《尚书礼部》,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120页。
- [5]封演撰,赵贞信校注:《封氏闻见记校注》卷5《颂德》,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40页。
- [6]长孙无忌:《唐律疏议》卷11《职制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46页。
- [7]王钦若等编撰:《册府元龟》卷695《刺举》,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8287页。
- [8]韦瓘:《南陵县大农陂记》,《文苑英华》卷813,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4295页。
- [9]《柳宗元集》卷26《兴州江运记》,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715页。
- [1]《司空表圣文集》卷2《杂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34—35页。
- [2][3][4][5][6]朱樟修,田嘉榖纂:《泽州府志》,雍正十三年(1735)刻本,卷45《文》,第16页,第17页,第17页,第17页,第18页。
- [7]宋敏求、李好文撰,辛德勇、郎洁点校:《长安志·长安图志》卷下《渠堰因革》,三秦出版社2013年版,第79—80页。
- [8]杨宏、谢纯:《漕运通志》卷10《漕文略》,方志出版社2006年版,第251页。
- [9]《元稹集》卷52《沂国公魏博德政碑》,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562页。
- [10]卞孝萱:《元稹年谱》,齐鲁书社1980年版,第360—361页。
- [11]《刘禹锡集》卷2《高陵令刘君遗爱碑》,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26页。
- [1]《新唐书》卷194《司空图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574页。
- [2]李同捷伏诛前,王廷凑上书请赐碑。强藩节度使王廷凑,其自身已具备擅自立碑的条件,但还是奏请朝廷赐碑。此现象表明,朝廷在碑文书写领域具有重要话语权。
- [3][4][5]鱼孟威:《桂州重修灵渠记》,《文苑英华》卷813,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4297页,第4297页,第4297页。
- [6][7][8]梁肃:《通爱敬陂水门记》,《文苑英华》卷812,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4290页,第4290页,第4290页。
- [9][10]韩信卿:《河南尹张公碑》,《文苑英华》卷869,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4586页,第4586页。
- [1][2][3][9][10]陈铁民校注:《王维集校注》卷8《京兆尹张公德政碑并序》,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682页,第682页,第682页,第682页,第674—682页。
- [4]《旧唐书》卷185《姜师度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816页。
- [5]王钦若等编撰:《册府元龟》卷497《河渠》,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5953页。
- [6]卢肇:《汉堤诗》,彭定求:《全唐诗》卷551,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6382页。
- [7]曹峰:《洪水与戡乱:清华简〈五纪〉中的两个重要元素》,《江淮论坛》2023年第6期;马文增:《清华简〈五纪〉“唯昔方有洪”章释义——兼及〈五纪〉的作者、性质问题》,《地域文化研究》2023年第2期。
- [8]鱼孟威:《桂州重修灵渠记》,《文苑英华》卷813,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4298页。
- [1]《白居易集》卷4《青石》,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74页。
- [2]穆员:《新修漕河石斗门记》,《文苑英华》卷812,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4291页。
- [3]《旧唐书》卷13《德宗下》,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75页。
- [4]《新唐书》卷34《五行一》,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887页。
- [5]《新唐书》卷35《五行二》,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898页。
- [6]《旧唐书》卷129《张延赏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607页。
- [7]梁肃:《通爱敬陂水门记》,《文苑英华》卷812,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4290页。
- [8]《新唐书》卷36《五行三》,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932页。
- [9][16]李骘:《徐襄州碑》,《文苑英华》卷870,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4591页,第4591页。
- [10]《旧五代史》卷141《五行志》,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1883页。
- [11]《旧唐书》卷146《杜亚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963页。
- [12][15]《新唐书》卷172《杜亚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208页,第5208页。
- [13]阎琦校注:《韩昌黎文集注释》卷10《顺宗实录卷第四》,三秦出版社2004年版,第545页。
- [14]《新唐书》卷148《令狐运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767页。
- [17]王谠撰,周勋初校证:《唐语林校证》卷7《补遗》,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670页。
- [1]《刘禹锡集》卷2《唐故朝议郎守尚书吏部侍郎上柱国赐紫金鱼袋赠司空奚公神道碑》,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30页。
- [2]许慎撰,陶生魁点校:《说文解字点校本》卷10《弟十下》,中华书局2020年版,第346页。
- [3][4]《资治通鉴》卷234,唐德宗贞元八年七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7533页,第7533—7534页。
- [5]罗振玉:《鸣沙石室佚书正续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第252页。
- [6]陈铁民校注:《王维集校注》卷8《京兆尹张公德政碑并序》,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682页。
- [7]吴钢:《全唐文补遗》第一辑《吴扬吾》,三秦出版社1994年版,第76页。
- [8]《权德与诗文集》卷13《唐故东都留守东都汝州防御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吏部尚书判东都尚书省事兼御史大夫上柱国扶风县开国伯赠太子少傅杜公神道碑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217页。
- [9]元承先:《对无夫修堤堰判》,《文苑英华》卷527,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700页。
- [10]孙逖:《唐济州刺史裴公德政颂》,《文苑英华》卷775,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4082页。
- [1]荣新江:《石碑的力量——从敦煌写本看碑志的抄写与流传》,《唐研究》第23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307—323页。
- [2][3]仇鹿鸣:《长安与河北之间:中晚唐的政治与文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138—140页,第136—137页。
- [4]李之亮笺注:《苏轼文集编年笺注》卷11《钱塘六井记》,巴蜀书社2011年版,第177页。
- [5]《白居易集》卷68《钱唐湖石记》,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432—1433页。
- [6]岑仲勉:《唐史余藩》,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245页。
- [7][8][9]顾炎武撰,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卷12《水利》,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286页,第286页,第287页。
- [10]穆员:《新修漕河石斗门记》,《文苑英华》卷812,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429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