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虞煜星;
<正>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和建设七十年的实践中,形成了具有鲜明特点的政治优势.这种政治优势,是党和人民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推动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巨大动力.认真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地认识党的政治优势,研究探索在新形势下充分发挥政治优势的条件和机制,对于坚持党的领导和加强党的建设,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一、党的政治优势的本质特征及其表现我们党的政治优势是由党的性质所决定的.从一般意义上讲,政党作为代表一定阶级或集团利益并为之斗争的政治组织,是进行阶级斗争和社会政治经济活动的工具,它对
1991年04期 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6K] [下载次数:2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安宜生;
<正> 约翰·洛克为了反驳笛卡尔的人人都具有"先验的上帝观念"的观点时,曾断言中国的读书人都是些"天生的无神论者".这个论断其实并不可靠.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对于宗教的态度是十分复杂的.唐代的韩愈贬官潮州后曾写下了荒诞不经的《祭鳄鱼文》.他之所以祭鳄鱼表面看似乎是为民祈求平安,但其迷信色彩却是十分显然的.这似乎也说明了儒家对宗教的态度."子不语怪、力、乱、神","不能事人,焉能事鬼",这些都表明了儒家对于宗教是抱着不甚关心的态度的;但另一方面,"祭神如神在"之类的话又说明儒家对"神"还是承认的,尽管并不认真.儒家在汉族文化中占主导地信.虽然隋唐时期道教、佛教也曾盛行过,但始终不能代替儒家.所以汉民族与别的民族不同,没有发生过宗教战争和大规模的宗教迫害,不存在
1991年04期 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史滇生;
<正> 所谓"和平演变",就是国际反动势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手段,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渗透,施加影响,支持、收买"持不同政见者",培养对于西方的盲目崇拜,传播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模式、经济模式、价值观念以及腐朽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以图改变这些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发展方向,达到颠覆社会主义国家的目的.这是西方资产阶级以武力手段绞杀共产主义失败后采取的一种同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制度较量的主要方式,也是西方资本主义为挽救其必然灭亡命运而同无产阶级斗争的一种重要手段.对于西方资产阶级的这种战略,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同志向全党敲起了警钟,不断教育全党提高对"和平演变"的警惕性,同时还采取了许多措施防止和反对"和平演变".这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认清变幻的国际风云,提高对西方资产阶级"和平演变"战略的警惕,寻求反对"和平演变"的对策,有
1991年04期 9-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3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董助才;
<正> 震惊中外的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国民党正面战场取得的第一次伟大胜利.号称日本"皇军"中最优秀的坂垣、矶谷两师团之主力几乎被摧毁,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打击了日本侵略军的嚣张气焰,大大鼓舞了中国军民的抗战士气.鉴于台儿庄战役在国内外的影响,对其胜利的原因曾引起国内外众多知名人士和学者去分析、研究和探讨.在国民党方面最有权威性的说法莫过于李宗仁先生在《台儿庄之战》一文中总结的四点:(一)31军在津浦南段运用的得宜,使我在鲁南战场有从容部署的机会.(二)庞炳勋部与张自忠部密切合作下的临沂之捷,成为台儿庄胜利的先决条件.(三)违背统帅部的意旨,拒绝将长官部迁离徐州,有利于运动和指挥.(四)日军孤军深入,犯下了"骄兵必败"的大忌.以上各点,固然是台儿庄战役胜利的原因,但忽略了一个重要因素,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台儿庄战役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国内一些作品中,也
1991年04期 14-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5K] [下载次数:2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曹鸿鸣;
<正> 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提出了我国社会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江苏省也确定了今后10年和"八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顺利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坚定不移地发展乡镇企业,并通过进一步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努力促进乡镇企业提高素质,提高水平,提高效益,实现稳定、协调、健康发展.一、进一步认识乡镇企业的重大作用和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重要意义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今后10年的奋斗目标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把国民经济整体素质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努力把江苏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科教发达、生活小康、社会文明的省份.乡镇企业是我省农村经济重要支柱和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为提前实现第一步战略目标曾作出重大
1991年04期 19-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4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杨培新;
<正> 一、当前的经济形势我国农业获得丰收,物价趋于稳定,对外贸易取得顺差,工业生产有所回升,这些都标志着国民经济向好的方面发展.但是国民经济中也出现信贷趋于膨胀、企业亏损面扩大、财政赤字增加、通货膨胀反弹的势头.对当前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由于所处岗位的不同,人们的看法也不尽一致.例如:统计局公报的分析:浅层次矛盾缓解,工业回升加快.深层次矛盾上升,财政赤字扩大,潜在的通贷膨胀压力加大.又认为目前国民经济已进入"复苏"阶段.生产委员会有些同志认为:朝好的方面发展,但没有走上良性循环轨道.越过谷底,但还没有走出低谷.企业
1991年04期 27-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1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董开军;
<正> 一、引言企业概念是对企业现象的理论概括,是企业这一客观经济现象在人脑中的反映.从学科属性方面来讲,企业显然是个经济学范畴,其概念说明主要是由微观经济学或企业经济学来完成的.但这并不妨碍人们从其他学科如社会学和法学等视角来理解和认识企业现象,甚至给出相应的定义.不言而喻,确立清晰恰当的企业概念无疑具有普遍的参照意义,不仅可以帮助和指导人们追踪把握企业运行的规律,弄清企业的性质和地位,而且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统一规范和监督管理企业的现实经济活动,尤其是为企业关系的法律调整提供基本的理论参照.就企业概念来看,我国经济学界仍存有许多不妥当以致不清楚的地方(后面将有所论及).本文拟对企业概念的各种表述作简要介绍,然后再对我国现行企业概念进行评析.关于企业的法律定义,这主
1991年04期 3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1K] [下载次数:3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龚建生;
<正> 一、金融创新:金融组织内部矛盾运动与外部诱导、刺激金融创新是客观存在的,它是金融组织为了创造或者组合一种新的前所未有的高效率的资金、技术营运体系所显示出的一系列经济行为,它是金融组织在融资过程中内部矛盾运动及外部经济、金融环境诱导、刺激的必然结果.从内部看,金融企业对经济利益的执着、不断的追求和金融企业家才能的发挥及其在不同境况下的思维方式的变更等等,都会形成金融的创新;从外部看,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的突破性进展、经济形式与经济成份的变化、经济体制及其政策的变革、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调整以及金融企业之间的竞争等,则以诱导和刺激形式促进和推动金融的创新.
1991年04期 38-4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7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裴平;
<正> 一、跨国公司是国际直接投资的主体国际直接投资是指一国投资者以控制企业经营管理权为核心,获取利润为目的的超出本国疆界的投资行为.跨国公司与国际直接投资的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明,即跨国公司是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组织和推动者,而国际直接投资则是跨国公司向外扩张的主要手段.跨国公司是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组织和推动者从总量规模分析,国际直接投资的总规模迅速扩大是与跨国公司的发展相一致的.1960-1985年,资本主义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累计余额从580亿美元,增加到6500亿美元左右,25年增长10.2倍,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0.2%,超过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主要经济活动指标(国内生产总值、工业生产、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而几乎与此同时,资本主义世界跨国公司及其海外分支机构也由60年代末的7267家和27300个增加到80年代初的20000家和120000个,成为国际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据统
1991年04期 4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5K] [下载次数:4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孙涉;
<正> 历时近五年,九易其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以下简称《香港基本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于1990年4月4日通过,并将于1997年7月1日起实施.《香港基本法》的诞生丰富了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结构.一方面,它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而制定,香港政府作为特别行政区的行政首脑机关隶属于中央人民政府,只能在《香港基本法》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活动,这表明《香港基本法》是我国的一部国内法,是现有的法律体系中的一个分支;另一方面,《香港基本法》的内容肯定和维护了香港现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它自身就是香港地区立法的依据,这又表明它的内容和法律效力与我国现有的其他法律不同,有着它自身特殊的法律地位和评判标准.因此,如何正确认识《香港基本
1991年04期 46-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3K] [下载次数:2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刘旺洪;
<正> 用文化研究的方法对中国近代史进行研究已经为人们所熟悉.然而,用文化研究的观点着力于分析近现代历史上的一些历史事件和历史文献,在我国着实是做得很不够的.因此,本文试图对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宪法性文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进行一次文化意义上的剖析.一、《临时约法》的内容和精神1912年3月11日,也就是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第二天,孙中山以民国第一届临时大总统的身份向全国公布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第一部宪法性文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共7章56条,初步奠定了中华民国作为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基础,孙中山也正是这样来理解和寄希望于它的:"故临时约法者,南北统一之条件,而民国所由构成也."《约法》总纲共4条,明确规定:"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第1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2条)."中华民国领土,为二十二行省,
1991年04期 5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3K] [下载次数:4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万灵;
<正> 1911年武昌起义后,在全国性的光复过程中,各地有武装起义独立和和平改制易帜两种模式.江苏、浙江是后一模式的典型.在这个模式中,地方绅士起了特殊作用.江苏常州的光复,就是由绅士们以一种乡党斗争的形式完成的.它不仅改变了地方政治权力结构,而且对常州地区的近代化进程也产生了很大影响.有惊无险的革命:乡党斗争发展的结局常州在清代划分为武进、阳湖两县.晚清,随着政治、经济的变化,常州地方的领导层——绅士阶层也随之发生急速的分化:一是在常州地方资本主义已露端倪和清末"通商惠工、奖赏实业"政策的刺激下,一些绅士开始涉足于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工商业,如南通大生纱厂、无锡
1991年04期 55-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4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李良玉;
<正> 一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在"一个主义,一个政府,一个领袖"的口号下,掀起了一股新道统思潮.其本质,是国民党的党化主义政治宣传.所谓新道统,顾名思义就是重新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的社会思想体系.树立三民主义思想道统,是国民党人从20年代就开始采用的政治策略,抗战爆发以后,愈益加紧实行.1937年9月23日,蒋介石在承认中国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中,责备"一般国人对于三民主义不能真诚一致的信仰,对民族危机,亦无深刻之认识",重申:"中国立国原则为总理创制之三民主义","中国今日只能有一个努力之方向".次年3月,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抗战建国纲领》,"确定三民主义总理遗教,为一般抗战行动及建国之最高准绳".大会宣言表示:"中国以立国的基本精神而谕,自有三民主义最高信仰,惟当努力以求其实现,决不曲意诡随,以自丧其所守".大会通过的《统一革命理论肃清政治斗争之意识案》,呼吁"捐
1991年04期 60-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3K] [下载次数:2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沈红阳;
<正> 近年来,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思想发源地及其形成发展的内在逻辑,是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性质、功能和体系的讨论引向深入的重要方面.但是在这一有益的探索中,也出现了某种偏向,即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简单地归结为它的还原.做为还原的一种尝试,就是根据马克思新思想形成的某种哲学批判途径,尤其强调对旧唯物主义以客体为中心的自然本体论的批判,提出重建以实践为本体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体系.在实践本体论建构的理论体系中,对自然作何理解是一个关系重大的问题.实践本体论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下简称《手稿》)看成是马克思哲学的真正发源地,将《手稿》以历
1991年04期 66-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6K] [下载次数:1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丛大川;
<正> 《江苏社会科学》1990年第6期发表了陆剑杰同志的《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论与实践论的关系》(以下简称陆文).陆文纵观了在中国哲学界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总体规定性的讨论中的意见分歧,认为关键在于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论和实践论及其关系,"很大程度上,就是在何者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核心的问题上发生对立,而形成一系列对立的哲学理解的."我认为,陆文抓住了在这一讨论中所形成的一系列对立的哲学理解的实质,但对于陆文所提出的物质论和实践论的对立,"只是在何者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中心的意义上才能成立,超出这个范围,便立即显现出二者的统一性",以及陆文从"导论与本论的统一"、"属性论和实体、关系论的统一"和"客体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的统一"三个方面对统一性问题的讨论,我认为是值得商榷的.
1991年04期 72-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3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倪义大;
<正> 马克思说:"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一,一切科学就成为多余的了."任何现象与本质既有一致的方面又有不致的方面,既统一又对立.本质与现象自身存在的辩证矛盾,决定了人们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假象较之于一般现象,更突出地表现出对于本质的相对独立的游离,然而,假象不是与本质完全相反,完全不一致的现象,否则它就不是该本质的假象.马克思说,在竞争中:"会出现原有规律似乎已被推翻的假象."又说"因工资水平的变动而引起的生产价格的涨落,这是一种乍看起来和商品的价值关系完全矛盾的现象","所有这些现象,似乎都和价值由劳动时间决定相矛盾".在马克思
1991年04期 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广明;
<正> 对作为实践要素的目的和手段的研究,可以揭示出人类实践活动的内在机制,同时,也从主体方面揭示出人类和自身历史之本质关联.一、目的之产生人的目的的产生和一切意识的产生一样,是以客观存在为前提的(这个客观存在包括一定的与主体相对置的客体,同时也包括主体与特定客体相应的部分),但它不是对客观存在的简单折射,它有一个主观的内在的建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不是孤立的,它是一个以产生动机的心理过程为前提的思维过程.这个心理过程是,内在或外在的客观因素刺激主体需要,以至这种需要立即为主体所意识.需要表示主体以及生物系统生存发展所必需因素的总和,当它未被主体所意识到的时候,它只是潜在地、静止地存在于主体之中,而一定的内外因素的刺激就会
1991年04期 77-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2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王钟陵;
<正> 一地理条件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曾被视之为外因论而遭到过批判.然而,马克思在研究原始公社形态时,就曾明确指出地理条件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恩格斯在论述日耳曼公社时,也充分注意到地理条件的作用.文化,就其发生学的意义说,是一定地理气候条件下特定的人类集群为适应自然求得生存的一种设置.人同他人的关系是统一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的,人类的社会关系是由人与自然的关系所决定的.当人类社会成长为一个具有相当独立性的自主运行的机体时,它似乎具有将自然卷入自己积极活动中去的能力,自然也似乎成为人类自我发展的材料,人已具有一定的文化作为依凭在一定程度上去抵御自然.然而,不应忘记的是,人类这种作为依凭的文化,恰恰是在自然的陶范下凝定了它最初的体式,而这种最初的体式又恰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之根.
1991年04期 82-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3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刘福勤;
<正> 半个多世纪以来,鲁迅研究的观察点、探讨的幅面和层次,研究的方法,越来越多样化.其中一个重要侧面是以文化学的眼光,把鲁迅放在精神文化发展史上,联系文化环境去考察,研究其文化道路,分析其思想和作品的社会文化意义,探讨其文化地位.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这方面的研究史,以确定我们现在的有关研究的起点.鲁迅研究的起步阶段主要是限于文学的范围.但从20年代起就有人超越文学范围而初步以文化史的眼光来考察,初步以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来作分析和宏观把握了.最早的专论要算《少年先锋》第二卷第十期(1927.2)上一声的文章《第三样世
1991年04期 87-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8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冒键;
<正> 俄罗斯19世纪最伟大的人道主义作家和现实主义作家当中,受到鲁迅先生尊敬和佩服的,当首推陀思妥耶夫斯基,鲁迅每每论及俄罗斯大作家时,往往将陀思妥耶夫斯基放在首位,这决不是偶然的,两位文学巨擎都因以小说描绘人类灵魂而著称,鲁迅对国民魂灵的无情剥脱形成了他的双重艺术世界,陀思妥耶夫斯基对苦难灵魂的残酷拷问建起了他的"摩天祭坛",两人的小说创作都达到了现实主义高峰,并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现实主义.(一)鲁迅与陀思妥耶夫斯基从事小说创作都有一个崇高的发端,在鲁迅是为了唤醒沉睡的民众,改造国民的劣根性,做到"国民精神之发扬";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则是"为屈辱的以及人人抛弃的人请命"因此,他们的艺术着眼点始终是"人",是"人"的独立价值,这是两位伟大的人道主义作家和现实主义大师相通
1991年04期 91-93+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1K] [下载次数:2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丁亚平;
<正> 一也许,正因为文学批评是由批判与直觉、意识与潜意识、反思与感知等诸多元素和品格组合而成的,所以,它对批评家们的要求也就特别高:"只有那种兼备极为发达的思维能力跟同样极为发达的美学感觉的人,才有可能做艺术作品的好批评家."确实,文学批评家,必须禀具感性心理结构和理性心理结构两种交叉的心智状态,拥有感性直觉思维和理性分析思维双重心理能力,才能在面对具体的文学现象时不停留在直接感受、欣赏对象的美,而更进一步,对感受做反思,对不确定性予以摒弃,着意寻索、阐释、评价、判断作品的价值.假使说,批评中那一下子发生的对价值的整体赏鉴等感性思维大都面对的是单一的艺术作品及其直观的审美结构,那末,价值理性确定和判断所面对的,往往是较为复杂的审美对象.对这类复杂文学现象内
1991年04期 94-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2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盛宇华;
<正> 一、有效的领导行为及其激励功能许多研究的结果证实,有效的领导行为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第一,指导,这类领导行为主要是让下属知道他们被预期做什么;为下属提供具体的工作指导.包括制定工作标准和工作任务表;制定工作原则并进行调节,让下属遵守计划、程序和制度等一系列领导行为.第二、支持.这类领导行为主要包括对下属的地位、福利以及其它各种需要的关心;在工作单位中创造友好的工作气氛和良好的上下级关系等一系列的领导行为.第三、参与.这类领导行为主要是在领导者决策时,与下属商议,考虑下属的意见和建议等一系列民主决策的行为.第四、成就.这类领导行为主要包括建立刺激性的目标;提高下属的工作动机;强调下属工作中的优点;信任或鼓励下属实现较高的目标等刺激和鼓励的行为.这四种领导行为可以帮助下属掌握正确的工
1991年04期 99-10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5K] [下载次数:2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唐应生;
<正> 奖金作为企业职工超额劳动的报酬,是按劳分配原则的客观要求,也是对企业职工努力工作的一种肯定.但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是,现行奖金分配已失去了它本来的涵义,成为近乎于平均发放的补贴性收入.因此,分析现阶段企业奖金发放的状况,正确地运用奖金机制来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保证企业发展的后劲,已成为每个企业管理者面临的课题.一现在企业奖金的构成很复杂.就其性质来看,其中包括应该发放的奖金部分;应该发放或可以发放的货币收入但不应以奖金名义发放的部分;还有根本就不应该发放的货币收入部分.它包括:有以考勤成绩为由颁发的超产奖、节约奖、出勤奖等,也有按时间发放的月奖、季度奖、
1991年04期 102-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山本英治;徐大光;
<正> 表1是根据我们调查过的小城镇所获得的资料,经过整理而成的.由表上可以看出,和镇的总面积相比,街镇的面积是相当小的.而其中盛泽镇的总面积虽然不大清楚,但是它的街镇面积比另外的却要大出许多.因此市镇人口在全镇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将近达到80%,这也许同盛泽镇依旧保持乡镇分离状态相关.除它以外,其它小城镇的街镇面积都不大,市镇人口也少.例如在全镇总人口中,街镇人口的比例黎里镇为20%弱,千灯镇不到10%,至于碧溪镇不过占4%多一点,这一点明确显示了小城镇是处于农村之中的.
1991年04期 104-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徐其耀;
<正> 实施党中央第一步战略目标的十年和"七五"胜利结束了,实施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十年和"八五"已经拉开帷幕,中央及地方各级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都已制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任务和方针政策均已明确.在新的时期到来之际,怎样组织和带领人民群众,坚定不移、脚踏实地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这是摆在各级领导面前的重大现实课题.关键的问题在于实施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制订固然是很重要的,因为它可以帮助人们拓展思路,指明方向,从而有所遵循,不至于出现大的偏差.但更加重要的是采取实际步骤,把思路变成行动,目
1991年04期 108-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6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