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不以任何形式收取版面费,全国社科工作办举报电话:010-63098272。

   

期刊名称:江苏社会科学

创刊时间: 1990年7月

主管主办单位:

 江苏省社科联

出版单位:

 江苏社会科学杂志社

副主(主持工作): 吴 玲

刊  期: 双月刊

CN:32-1312/C

ISSN:1003-8671

♦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提名奖

♦首批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国家百强报刊

♦CSSCI来源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江苏省十强社科期刊

♦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访问量:480476
日访问量:25

  • 理论创新必须面对新的现实

    胡福明

    20 0 0年 1 1月 1 0日 ,对于“江苏社会科学”杂志社来说 ,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日子。原因有二 :一是这一天是纪念杂志创立 1 0周年的日子 ;二是我们从国内请到了一批著名的或知名的专家 ,汇聚南京 ,开了一个非常成功的讨论会。在这次题为“社会科学发展与理论创新”的讨论会上 ,社科界各主要领域的专家、学者就理论创新的意义、背景、客观条件及有关具体学科实现学术创新的构想 ,作了精彩的发言。这里我们按发言顺序发表此次会议的录音整理 ,未经本人审阅。我们刊登此次会议的发言 ,目的是想引起学界对理论创新这个问题的重视。因为理论创新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它关系到我们国家的未来 ,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科学的发展 ,非常重要

    2001年01期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理论创新与理论研究

    任彦申

    2001年01期 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理论创新,理论界责无旁待

    黄文虎

    2001年01期 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理论创新的两个要素

    邓晓芒

    2001年01期 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下载次数:8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伟大变革需要理论创新

    包心鉴

    2001年01期 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理论创新最核心的是方法论创新

    杨瑞龙

    2001年01期 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k]
    [下载次数:2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学术刊物的生命在于发表高质量的论文

    茅家琦

    2001年01期 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任何创新都有试错过程

    沈立人

    2001年01期 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真问题的呈现是创新的逻辑入口

    张一兵

    2001年01期 9-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k]
    [下载次数:3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民俗学理论创新的必由之路——民俗学百年反思

    乌丙安

    2001年01期 10-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k]
    [下载次数:4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实践是解放社会学的钥匙

    邓伟志

    2001年01期 1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理论创新是一项艰难而崇高的事业

    曹沛霖

    2001年01期 1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理论创新四题

    李华兴

    2001年01期 13-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三种思路

    任平

    2001年01期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k]
    [下载次数:2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创新,需要百家争鸣

    朱栋霖

    2001年01期 15-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创新需要特识,更需要勇气

    蒋广学

    2001年01期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创新应是原创

    吴炫华

    2001年01期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理论创新与思维的“相交”

    张祥龙

    2001年01期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k]
    [下载次数:4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勇气·毅力·智慧

    杨海坤

    2001年01期 18-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学科交叉是理论创新的最佳途径

    杨亦鸣

    2001年01期 19-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k]
    [下载次数:5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文化滞差”下的创新与价值的位移

    丁帆

    2001年01期 20-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k]
    [下载次数:3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经济科学理论创新的动因与障碍

    万解秋

    2001年01期 2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异化理论、社会主义与人类未来——当前西方学者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一瞥

    欧阳康

    异化劳动理论及其现代意义、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当前人类的困境与解放 ,可以看作当前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密切关注的几个重要视点和问题。本文通过对这几个问题的述评和比较分析 ,透视西方学者关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侧重点和基本思路 ,凸现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社会主义方面的特殊历史使命和责任

    2001年01期 23-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12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开放社会中的自我禁闭——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评析

    邓晓芒

    本文对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一书中的“历史主义”、“理性主义”和“二元论”三个主要问题进行了理论和逻辑的分析 ,指出 ,波普尔由于不懂辩证法 ,他对柏拉图、黑格尔特别是马克思的一系列攻击都是出于误解和偏见 ,暴露出他的科学主义在面对社会历史问题时的无能为力和自相矛盾性

    2001年01期 29-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33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 马克思人学与西方当代人学的关联性

    邹诗鹏

    马克思人学与西方当代人学构成了一种建设性的对话关系 ,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一、通过破除和超越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及理论结构 ,马克思人学直接开启了确立着西方当代人学运动之合法性的哲学传统的现当代转换。二、马克思人学所包含的实践合理性蕴含着走出现当代西方人本主义的非理性困境、实现理性形式的当代转换的可能性及方向。三、马克思人学所包含的历史理性以及人类性立场嵌入并持续地影响着西方人文主义传统的现当代转换。西方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人学与当代西方人学互动的直接结果 ,与西方当代人学的对话也拓展了马克思人学的理论与时代视野 ,并指向于不断生成的马克思人学的当代性

    2001年01期 36-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17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5 ] |[阅读次数:0 ]
  • 《易经》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及影响——2000年世界易经大会回顾与展望

    李书有,伍玲玲

    论文以“2 0 0 0年世界易经大会”( 2 0 0 0年 1 0月在南京大学召开 )为契机 ,以“夏商周断代工程”最新研究成果等为依据 ,对《易经》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及影响作了新的探讨 ,提出由《易经》开其端 ,《易传》集其成 ,经历数千年发展的易学是中华文化之根干。论文还对《易经》在世界的传播与影响、“世界易经大会”由来及其传承中华文化的宗旨作了概述。指出在世纪之交 ,千年更替之际召开的 2 0 0 0年世界易经大会 ,有其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的时代意义

    2001年01期 4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8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中国现代化:对城市社区建设的再思考

    费孝通

    改革开放以来 ,上海的社会文化生活也进入了一个新的理性化过程 ,尤其是在城市管理体制的创新方面所取得的进展 ,但面对社会转型时期我们的社区建设所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该如何解决 ?我们应该进行一些理论性的分析 ,通过对上海 1 0个区的调查走访 ,我感到对“社区建设”这个课题我们应该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去思考

    2001年01期 49-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下载次数:39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9 ] |[阅读次数:0 ]
  • 社会生活支持网络:从单位到社区的转变

    李培林

    随着社会的正常运行 ,我们已越来越需要有一个健全的社会支持网络去帮助那些弱势群体 ,尤其是随着单位体制的变化 ,社会生活支持网络一下子出现了从单位到社区的转变 ,并成为了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一种趋势。即从单位保障到社会保障、从单位“办社会”到社区自治组织、从社会生活依赖单位到依靠社区等的转变。尽管这种转变已是大势所趋 ,但我们认为这种转变应有两个重要前提值得注意 :一是新的社区支持网络要坚持用法律和契约来规范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 ,充分运用不同于政府干预和市场调节的社会整合力量 ,防止社区成为新的单位 ;二是要降低社区支持网络运行成本的约束 ,这是社区在支持功能上替代单位组织的一个根本理由

    2001年01期 5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k]
    [下载次数:20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6 ] |[阅读次数:0 ]
  • 转型社会与城市社区组织建设的拓展

    周运清

    在改革开放过程中 ,随着市场体制的推进和社会结构转型 ,城市建设出现了大量新情况 ,面临一系列新问题。为此我们以转型社会与城市社区建设为主题 ,重点对行政化社区组织的终结 ,社区组织结构模式的拓展 ,社区组织运行模式的超越等几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索 ,我们认为当前城市社区的组织运行与管理建设应关注以下几个问题即 ,改革社区行政管理、推进社团建设、完善居民自治管理等 ,并通过这三者的有效结合 ,共同构成社区运行的良性模式

    2001年01期 56-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下载次数:6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0 ]
  • 探寻第三域的主导力量——上海市社区党员志愿者活动的调查研究

    刘豪兴,徐珂

    “社区党员志愿者”是我国社会的政党制度、社区建设和管理体制、非营利和非政府的第三域的组织制度的诸种制度架构的交叉点。通过对社区党员志愿者的调查发现 ,党员的社区参与是一种延续至今的传统 ,在新时期社区党员也正在成为第三域的一支主导力量

    2001年01期 60-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下载次数:9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6 ] |[阅读次数:0 ]
  • 两岸经济的持续增长分析

    周诚君,洪银兴

    本文分析了台湾和大陆两岸经济的不平衡发展状况 ,以及两岸各自经济在新世纪的国际竞争中要保持持续快速增长所面临的障碍。在此基础上 ,分析了两岸同时加入WTO将对两岸经济增长的作用和影响。并指出 ,两岸同时加入WTO将是克服两岸经济增长障碍、保持两岸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新契机。两岸在WTO框架下 ,推进两岸经济的互补互利 ,形成合理的分工与合作结构 ,实现两岸经济的一体化 ,才是两岸经济进一步持续快速增长的基础所在

    2001年01期 66-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开放经济下经济转轨的外部风险与政府的作用

    刘志铭

    20世纪末叶出现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开放经济条件下 ,制度变迁和经济发展的绩效取决于转轨国家对转轨政策与发展战略的选择。开放经济下 ,为了避免过大的外部风险 ,转轨国家政府还应承担一些新的职能 ,如协调制度转轨与发展战略的关系、掌握中国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等

    2001年01期 73-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国际劳工标准和童工问题

    考什克·巴苏,王传辉

    作者以一个经济学家的理性态度对当前发达国家推行的劳工标准进行了分析 ,指出 :当前发达国家的一些政策和作法 ,包括单一的禁用童工和相关的制裁措施 ,既不实际 ,也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从帮助穷国的角度出发 ,作者提出了制订国际劳工标准的第三方案 ,并指明应由国际劳工组织作为执行机构

    2001年01期 80-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下载次数:5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二元政策体系与城乡市场差异

    李雪飞

    本文认为 ,我国城乡市场差异主要表现为市场主体、市场交易客体与市场需求适应性程度、购买力、市场体系和市场载体以及市场制度环境等五个方面的差异 ,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主要是我国二元结构条件下的二元产业、户籍分割、投资、税费、消费政策等。要消除二元政策体系的不利影响 ,弥补城乡市场差异 ,就必须实行扶持农业政策 ,撤消城乡制度藩篱 ,弥补农村市场制度缺位 ,开拓农村市场 ,大力进行农业结构调整 ,把乡镇企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 ,加快农村税费制度改革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

    2001年01期 84-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1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美国政府宏观调控经济的特性

    朱坚强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举世瞩目 ,到目前为止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 ;国民经济市场化、社会化程度明显提高 ,政府的宏观调控随之转型。如何避免前车之辙 ,少走弯路 ,借鉴美国政府这方面的正反经验 ,有助于在思想认识上和经济实际中进一步明确我国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指导思想、基本框架、目标体系和主要手段 ,以建立完备的宏观调控体系 ,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2001年01期 9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从行政不作为看政府与社会关系的新发展

    赵肖筠,沈国琴

    行政行为是政府与社会发生关系的直接桥梁 ,尤其行政行为中的行政不作为是揭示政府与社会运行领域问题的恰当切入点。本文通过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 :首先 ,政府与社会都应处于法治之下 ;其次 ,在法治之下 ,政府与社会则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 ,既应适度分离 ,又需紧密结合 ,良性互动。理顺政府与社会关系 ,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高速发展 ,促进民主政治真实而有效地运行 ,将为法治国实现奠定稳固的基础

    2001年01期 96-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5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 宪法法部门初探

    杨海坤,上官丕亮

    本文认为目前我国法学界把宪法视为部门法的认识有许多弊端 ,主张将宪法仅定位于根本法 ,不再视为部门法 ;取消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宪法部门 ,重新划分一个新的独立的法律部门———“宪法法部门” ,以规范宪法学的概念 ,理顺宪法与部门法的关系 ,更好地实施宪法 ,实现宪政

    2001年01期 104-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下载次数:4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法律的道德价值及其实现路径

    刘祥林

    本文通过对法律道德价值问题的分析和梳理 ,深入到法律价值的内部 ,从外在和内在两方面揭示了法律道德价值的基本内涵 ,并从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等方面揭示了实现法律道德价值的基本路径

    2001年01期 109-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下载次数:4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上篇)

    王富仁

    悲剧是由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两个要素构成的 ,但这两个要素并不总是结合在一起的。从悲剧意识而言 ,中国文化的悲剧意识不是更少于西方文化 ,恰恰相反 ,全部中国文化几乎都是建立在人类的这种悲剧意识的基础之上的 ,都是建立在人与宇宙、自然、世界的悲剧性分裂和对立的观念之上的。悲哀 ,是中国文化的底色 ,但在这个底色之上 ,中国文化建立起了自己的乐感文化。这种乐感文化是通过抑制激情、抑制悲剧精神的方式建立起来的。正是这种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的分化及二者之间的复杂组合 ,带来了中国悲剧美学特征的复杂性 ,同时也带来了全部中国文学审美特征的复杂性

    2001年01期 114-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189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48 ] |[阅读次数:0 ]
  • 论郁达夫的散文“心体说”

    范培松

    郁达夫散文批评坚持以“自我”为本位 ,倡导“心体说” :“心”指散文家的“个性”、“个人” ,“体”指“能把这心尽情地表现出来的最适当的排列与方法”。“心”“体”关系是以“心”求“体” ,“体”为“心”用。力主“智”“情”合致。

    2001年01期 126-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6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陶醉在“东洋的趣味”中——论陶晶孙早期以日本为背景的域外题材小说

    沈庆利

    本文认为 ,陶晶孙的域外题材小说不论思想意蕴还是艺术形式 ,在现代文坛上都是独异的 ,他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混血儿”。他的那些以日本为背景的小说 ,鲜明地体现出了作者在日本“反认他乡是故乡”的文化意蕴 ;而回国后的陶晶孙最终也未能摆脱日本文化的“阴影” ,始终被排斥在中国现代主流文化之外。他的文学创作来自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成分实在太少 ,倒应该说是日本“物哀”、优美等文学传统与西方现代情绪和技巧相结合而产生的“杂种”。由此 ,决定了陶晶孙在中国现代文坛上孤寂的命运 ,也决定了他小说创作的奇特风格与不足

    2001年01期 132-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4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有限集权·社会自治·地方民主——温饱后阶段的政治调适

    储建国

    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 ,中国的社会发展进入温饱后阶段。如何在这一阶段进行政治调适 ,以妥善应对新旧社会矛盾 ,是学界和政界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认为 ,在有限中央集权的前提下 ,巩固和扩展社会自治 ,适度推进地方民主 ,应成为此阶段的政治调适目标

    2001年01期 138-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4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对精神文明建设若干规律性认识的探讨

    陈兆德,陈仕龙

    大量的先进典型经验表明 ,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以邓小平思想为指导 ,正确处理有关重要关系 ,并自觉遵循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规律

    2001年01期 145-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近20年来大陆“文化热”与孙中山文化思想研究

    宝成关

    自 8 0年代以来学术界掀起了一股强劲的文化研究热潮 ,参加讨论的既有老一辈学者 ,也有中青年专家 ,其研讨范围几乎涉及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一时间 ,文化思想研究成为大陆学术研究的主潮 ,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这一浓郁的文化思想研究氛围的影响下 ,学术界在研究革命家之孙中山的同时 ,也开始从思想文化视角来分析理解孙中山 ,将大陆孙中山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本文拟在回顾 2 0年来大陆“文化热”和孙中山文化思想研究的基础上 ,探讨二者的互动关系 ,揭示新时期大陆孙中山研究的演化规律

    2001年01期 151-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3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清廷督导下的地方自治运动

    梁景和

    190 9年 1月 1 8日 ,清政府正式颁布了《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和《城镇乡地方自治选举章程》。至此 ,在清政府的直接规划与督导下 ,地方自治运动进入了新的阶段。这一阶段与前一阶段不同 ,由于清政府的介入 ,使得地方自治运动既得到政府的支持 ,又受到政府的控制 ,自治团体的参政活动只能在政府的框定下进行。这种参政活动 ,无疑既有其便利之处又有其受控之处。本文从自治机构 (或团体 )、自治研究所、自治范围、选举、自治功绩等方面进行探索 ,以观其这一阶段地方自治的实效

    2001年01期 158-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5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试析近代大生企业集团的产业结构

    陈争平

    清末民初时 ,著名爱国实业家张謇相继创办了 40多家企业。这些企业互相在融资关系、人员派遣、原材料供应、产品销售、技术支持等方面建立起紧密关系 ,协调行动 ,组成大生企业集团。这一集团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跨行业、跨部门的民营企业集团。中外学者们对张謇与大生企业已经作了多方面的研究 ,但是从大生企业集团产业结构方面的研究还很少 ,本文着重分析大生企业集团产业结构的主要特点 ,及影响大生企业集团产业结构的主要因素 ,并从这些分析来认识张謇的历史贡献

    2001年01期 164-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3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试论英国1945—1948年对巴勒斯坦政策的演变

    禹红霞

    二战以后 ,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 ,英国的殖民体系呈进一步收缩态势 ,并最终走向解体。其中在巴勒斯坦地区托管统治的结束是英帝国战后走向终结的一个重要标志。从二战结束到以色列国家建立这一段时期 ,英国一方面在巴勒斯坦实施限制犹太移民的白皮书政策 ,一方面寻求新的替代政策。在寻求新政策的过程中 ,英国的对巴勒斯坦政策逐渐演变为无条件撤离巴勒斯坦。英国最终放弃了它在这一地区的宗主国地位 ,结束了对巴勒斯坦的托管统治

    2001年01期 170-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2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两封与开封犹太人有关的中文信函——20世纪初开封犹太人与外界联系的见证

    徐新

    犹太民族素有相互联系 ,相互帮助的传统。历史上 ,形成于不同年代、生活在不同地区的犹太人社区出于犹太民族传统相互间建立起联系的例子不胜枚举。这在不同历史时期来华的犹太人之间也不例外。本文介绍的两封与中国开封犹太人有关的中文信函就是犹太民族这一传统的见证。一封由上海犹太人发出的信件清楚地表明犹太人之间的亲情以及对传统的执着和固守 ,而另一封由开封犹太人发出的信件则表达了当时开封犹太人对犹太民族传统信仰的感情和切盼能获得外界帮助的心情。鉴于这两封用中文撰写的信函是第一次在国内公布 ,对于人们了解与之有关的历史 ,特别是开封犹太人当时的状况和要求具有较高的史料参考价值。

    2001年01期 176-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k]
    [下载次数:2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鉴往知来、资政育人的好教材——《常州十大名人传(近现代)》读后

    廖进

    2001年01期 179-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当代江苏学人丛书》(第一辑)评价

    茅家琦,冒名芳

    2001年01期 181-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回到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卢卡奇——读孙伯钟癸教授的《卢卡奇与马克思》

    张量

    2001年01期 183-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k]
    [下载次数:3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英语语体学研究的新创获——《现代英语语体学》读后

    苏平

    2001年01期 185-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k]
    [下载次数:2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史识中的开放心态——读《十七年文学:“人”与“自我”的失落》

    樊国宾

    2001年01期 187-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k]
    [下载次数:2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文体批评史:体系建构与历史描述的新意——评《20世纪中国报告文学理论批评史》

    王晖

    2001年01期 189-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