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不以任何形式收取版面费,全国社科工作办举报电话:010-63098272。

   

期刊名称:江苏社会科学

创刊时间: 1990年7月

主管主办单位:

 江苏省社科联

出版单位:

 江苏社会科学杂志社

副主(主持工作): 吴 玲

刊  期: 双月刊

CN:32-1312/C

ISSN:1003-8671

♦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提名奖

♦首批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国家百强报刊

♦CSSCI来源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江苏省十强社科期刊

♦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访问量:480474
日访问量:23

  • 今日马克思主义:如何超越后现代主义的地平线——与雅克·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的对话

    任平

    世纪之交 ,当代马克思主义正在遭遇后现代思潮的挑战与冲击。雅克·德里达通过《马克思的幽灵》的本文书写将这一对接与遭遇成为令世人瞩目的现实。本文认为 :后现代思潮对马克思主义的解读与重构具有双重的意义 :一方面 ,其解构思维对于打破以往僵化教条式的理解方式具有重要价值 ,对马克思本文“后现代意蕴”的发现式读解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但另一方面 ,德里达对马克思主义的解构式解读也具有否定性后现代主义所共有的虚无主义、相对主义的特征 ,应当加以否弃。本文认为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视野应当在超越后现代主义地平线的基础上 ,重建现代性。重建的哲学范式 ,当为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

    2001年02期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7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海德格尔:隐性本质主义——读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

    张一兵

    本文主要分析了阿多诺在《否定的辩证法》一书中对海德格尔哲学的批判。在这里 ,阿多诺试图对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本体论进行一种所谓更加微观的精细的“内在的批判”。在他眼里 ,海德格尔的存在本体论仍然在追求一种抽象本质 ,他的哲学建构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本质主义体制的内在强制 ,只不过 ,它曲折地表现为一种隐性的本质主义罢了

    2001年02期 7-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8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对《周易》性质的认识

    李存山

    论文指出 ,在历史上对《周易》性质的认识可主要归为两类 :其一即朱熹所指出的“《易》本卜筮之书” ;其二是孔子认《周易》为讲德义的书。作者认为 ,《周易》占筮 ,一方面是神秘的 (或迷信的 ) ,另一方面是理性的 ,采用的是“类比推理”的思维方式 ,其结论是或然的。进而认为 ,《周易》是一个形式系统 ,按照《易传》的解释 ,“占”只是次要功能 ,主要意义在于其中蕴含了天人哲理。作者最后将《周易》归结为是凝结着历史经验、道德、感悟、天人智慧和民族情感的一个形式系统

    2001年02期 1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下载次数:12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现代新心学的心物论

    张祥浩

    现代新心学是现代新儒学中一个重要的流派 ,其哲学核心理论是心物论。本文从心物相即、心物合一、心外无物三个心学命题入手 ,分析了现代新心学的哲学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新心学的心物理论 ,表现了与西方唯心论不同的理论特色。把握新心学的心物论 ,可以把握心学理论的基本结构与中国唯心论的特色

    2001年02期 18-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下载次数:4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孝悌:一种对儒家精神的有效诠释——兼论“诚”

    王洁

    本文认为孝悌是儒家精神的根本性观念 ,通过对这一观念精神内涵的哲学抽绎 ,我们可以从中发现它的“合情合理”的深层结构 ,并因而使儒家精神获得有效的诠释 ,同时本文还从“诚”的角度对儒家的形上学问题进行了阐述与论证

    2001年02期 23-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7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产权理论与中国改革

    殷德生

    本文将各种不同的经济体系用产权配置的模式加以定位 ,从而形成社会主义国家各种主要的经济改革策略 ,并用这一构架来分析我国的经济改革与产权重构。在中国的产权改革路径中 ,对于国有部门 ,市场社会主义因不能够硬化预算而改革绩效有限 ;对于非国有部门 ,私有化和隐性私有化带了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经济活力。私有化的程度对于经济效益的提升有重大的影响 ,但是私有化的意义在于硬化预算

    2001年02期 30-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2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为什么是“渐进式制度变迁”——基于中国经济改革的一种经验分析

    刘江会

    中国与东欧、前苏联有一个共同的制度起点 ,过去都是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制度 ,近 2 0年来 ,经济体制改革又都是社会生活的主题。然而 ,它们的经济制度的变迁方式却有着显著的不同。基于“构建理性主义”和正统经济学的逻辑 ,东欧、前苏联等国家的经济改革选择了“激进式制度变迁”方式 ,而“演进经济学”则表明经济制度的变迁应该是“渐进式”的 ,东欧、前苏联经济改革失败的教训生动地诠释了这一点。本文则根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 ,从“制度鸿沟”、“人力资产”及“制度记忆”等几个方面探讨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走上“渐进式”道路的原因 ,并据此分析了选择制度变迁方式的几个标准

    2001年02期 36-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下载次数:5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自然垄断产业的放松管制和管制改革——对中国实践的初步分析

    刘戒骄

    滥觞于竞争性产业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一直以实现竞争性产业的政企分离、企业间相互竞争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制度框架为重点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垄断性产业的改革则严重滞后 ,原有体制下的许多僵化和扭曲现象继续存在 ,经营绩效与消费者和所有者的要求相距甚远。经济体制改革在竞争性产业和垄断性产业的不平衡正在严重地阻碍中国经济的市场化进程 ,自然垄断产业的放松管制、管制改革及竞争性结构的形成已经成为中国经济体制进一步改革不可回避的焦点课题

    2001年02期 4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3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7 ] |[阅读次数:0 ]
  • 世纪之交中国经济政策回顾

    桁林

    本文分析了 1 997以来所采取的财政、货币政策取得的效果 ,一方面使得通货紧缩向经济复苏转化 ;另一方面 ,由于工资收入分配等政策扩大了城乡差距 ,加之原油价格上涨外部因素的冲击 ,使得货币政策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新焦点

    2001年02期 49-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技术创新:过程与扩散分析

    顾江

    本文介绍和评析了技术创新理论的发展过程 ,着重分析了技术创新过程与扩散不同模型及实践

    2001年02期 57-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k]
    [下载次数:3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韦伯官僚制合理性设计的悖论

    张康之

    韦伯关于现代官僚制的理论是一个理想型设计 ,这项设计的基础是他的合理性概念。其实 ,韦伯所追求的合理性是客观的形式合理性 ,因而也是抽象的片面的合理性。所以 ,在韦伯的合理性概念中 ,由于回避了对价值合理性的承认而走向了自己的反面 ,即不合理性。因此 ,韦伯的官僚制在本质上并不具有能够在现实中实现自己的科学性 ,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 ,导致了 2 0世纪在韦伯理论指导下的官僚制的失灵。走出韦伯官僚制的最佳选择是扬弃其官僚制设计的形式合理性 ,肯定公共行政体系中的价值因素 ,加强行政人员的道德建设

    2001年02期 60-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44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3 ] |[阅读次数:0 ]
  • 公共权力及其约束:另一种视角

    陈丽珍

    本文在分析公共权力的性质、特点、公共权力的异化及其危害的基础上 ,探讨了从市民社会、人民主权的角度出发 ,建立新的公共权力的约束机制的可能性。

    2001年02期 66-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4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关于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若干思考

    汪锡奎

    “社会主义”不是先验的模式 ,而是对资本主义发展总趋势的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社会化属性决定它有很大的扩张能力和适应能力 ,从而决定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历史过程 ,这个过程在资本主义内部表现为否定私人占有的变革。由生产力发展所决定的一般历史进程是不可逾越的 ,因此 ,现实社会主义必须面对市场经济和私有经济 ,必须经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发生的发展和变革过程

    2001年02期 7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不立国教条款”的法治实践

    许列民,陈泽民

    “不立国教条款”(NoEstablishmentClause)位居美国宪法《权利法案》之榜首 ,这是早期美国人民崇尚并追求信教自由和政教分离所取得的伟大成果 ;“不立国教条款”及其所蕴涵的政教分离原则是实现“自由信奉条款”(Frcc -ExcrciscClausc)的基本前提。最高法院严格而又灵活地解释和执行“不立国教条款” ,维持教会与国家的基本分离 ,从而确保了美国在拥有世界上最多宗教教派的同时 ,又能避免教派冲突或教俗斗争。“不立国教条款”行文的简洁和模糊 ,最高法院诠释的灵活以及基督教在美国社会传统中所占的主导地位等因素都使得美国的政教关系名义上相互分离 ,而实际上却是彼此为用

    2001年02期 78-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4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追寻程序的正义——谷口安平程序正义理论探析

    夏锦文,王艳晖

    当代的程序价值理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程序工具主义理论 ,另一类是程序本位主义理论。谷口安平是倡导程序本位主义理论的法学家之一。本文通过分析他的代表作《程序的正义》 ,揭示了他提出的两个主要命题 :“诉讼是实体之母 ,诉讼法是实体法之母”、“权利先于实体法 ,判决创制了权利” ,并着重探讨了程序正义的价值。在我国 ,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对实体的关注远超过对程序的关注 ,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在实践上 ,程序价值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没有取得其应有的地位。因而 ,探讨谷口安平的程序正义理论 ,对于唤起人们对程序问题的关注 ,深化和发展我国诉讼法理论 ,推动诉讼文明的进步都会发挥重要作用

    2001年02期 85-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下载次数:11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下篇)

    王富仁

    悲剧是由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两个要素构成的 ,但这两个要素并不总是结合在一起的。就悲剧意识而言 ,中国文化的悲剧意识不是更少于西方文化 ,恰恰相反 ,全部中国文化几乎都是建立在人类的这种悲剧意识的基础之上的 ,都是建立在人与宇宙、自然、世界的悲剧性分裂和对立的观念之上的。悲哀 ,是中国文化的底色 ,但在这个底色之上 ,中国文化建立起了自己的乐感文化。这种乐感文化是通过抑制激情、抑制悲剧精神的方式建立起来的。正是这种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的分化及二者之间的复杂组合 ,带来了中国悲剧美学特征的复杂性 ,同时也带来了全部中国文学审美特征的复杂性

    2001年02期 91-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117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4 ] |[阅读次数:0 ]
  • 报告文学与报刊关系溯源

    刘雪梅

    报告文学的诞生 ,得力于近代新闻事业的兴起与繁荣。在报刊媒体的影响下 ,传统纪实文学的传播观念、价值判断与接受对象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文体样式的嬗变渐趋新闻化。在这种以文学写新闻 ,以新闻写文学的双重要求下 ,报告文学以报纸为依托 ,一面吮吸着古典文学的丰富营养 ,一面逐渐突破旧文学的藩篱开始萌生。它在承袭传统风土记、游记、人事杂记、战记、传记、灾祸记、离乱记等基础上 ,形成了旅游考察报告、事件报告、人物报告、社会问题报告等多种范式。目前 ,报告文学创作与报纸的关系正日渐疏离、而渐呈与纪实文学相融合之势。因此 ,如何看待报告文学与新闻的关系 ,如何对报告文学与报纸媒体的特殊关系作出新的价值评估 ,就成了当代报告文学研究亟需解决的问题

    2001年02期 104-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1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纯诗”说·“象征”说·“契合”说——梁宗岱的诗论

    廖四平

    如果说穆木天、王独清对象征主义诗论的贡献主要在于首先较为系统地提出并阐释了象征主义诗论 ,戴望舒对象征主义诗论的贡献主要在于发展了象征主义的诗论 ,那么梁宗岱对象征主义诗论的贡献则主要在于建构了由“纯诗”说、“象征”说和“契合”说构成的象征主义诗论体系 ,成为中国象征主义诗论成熟的标志

    2001年02期 110-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4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回归、审视与选择——论林语堂的传统文化观

    施萍

    基督教家庭和教会学校教育 ,造成林语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隔阂 ;旅居海外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 ,又使林语堂对“自己民族特有东西”情有独钟。林语堂的传统文化观与他同时代的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们有所不同。他有着强烈的回归传统文化的倾向 ,同时又以一个现代知识分子的眼光审视着传统文化 ,以西方的视角选择着传统文化 ,而他的回归、审视与选择是彼此关联、相互渗透的

    2001年02期 116-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下载次数:7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武则天革“唐”为“周”略说

    胡阿祥

    公元 6 90年 ,武则天革唐为周。所以定国号为周 ,是欲以三代之周为其继承对象。围绕这一点 ,武则天在“革命”之前 ,完成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确认父族武氏、母族杨氏都“出自姬姓” ;追赠父武士寻爵周国公 ,后又为周忠孝太皇 ;依三统历重新编排夏殷周三代 ,而以周为天统 ;行周礼 ,用周正。而由于武则天最终无法突破血祭与儒教的传统制约 ,又使得武周一世而斩 ,李唐随之复国

    2001年02期 121-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9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刘宋皇室之婚媾

    刘则永

    次门刘裕 ,在以次门姻亲为主的政治势力拥戴下 ,建宋代晋。然而不久 ,对高门的艳羡心理 ,使得刘宋皇室婚媾对象中的次门比重减少 ,由以次门为主逐渐转变成以高门为主。本文通过对这一问题的剖析 ,认为依此可将刘宋皇室婚媾分为三种类型、两个阶段。刘宋建立后 ,一方面 ,统治者为那些原本平常的次门姻亲在朝堂上安排了位置 ,带动他们上升为高门 ,使皇权政治得以巩固 ,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东晋以来渐趋固定的门阀势力格局。另一方面 ,刘宋皇室内部矛盾的迭起 ,使姻亲家族不断遭到皇帝的猜忌、贬职与杀戮 ,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门阀士族在南朝后期的衰落

    2001年02期 125-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下载次数:3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清代江南地区社会问题研究:以停棺不葬为例

    王卫平

    清代的江南地区明显地表现出封建末世的衰兆 ,社会问题丛生 ,新旧矛盾交织 ,广泛存在于城乡各地的停棺不葬问题即其突出表现之一。导致停棺不葬的原因 ,或为贫困无力 ,或为惑于风水 ,或为地方恶势力的阻葬。这种停葬现象 ,蔑视孝道 ,冲击传统礼教 ,同时污染了环境 ,危害了人们的健康 ,因而引起政府与地方社会的严重关注。政府屡颁禁令 ,而地方社会则通过成立善堂、善会的办法 ,协助官府消除停葬风习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001年02期 133-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下载次数:6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9 ] |[阅读次数:0 ]
  • 秘密会党的忠义思想批判

    刘平

    嘉庆道光以降 ,秘密会党滋生蔓延 ,维系其团体、人心的信仰纽带便是所谓忠心义气。在过去几百年中 ,《水浒传》、《三国演义》等通俗小说在民众中产生了巨大影响 ,农民反抗与秘密会党也借为思想武器。但是 ,这些小说的思想层面有很大的局限性。我们以往单纯从歌颂农民起义出发 ,对会党的忠义思想亦多有肯定 (即便是“忠” ,也认为是“反清复明”、“反满革命”的反映 )。现在看来 ,我们不仅要正确评价农民反抗 ,更要从其思想根源着手 ,分析其成败得失。本文主要就秘密会党抄袭《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小说中的“忠义”思想用以构筑自己的一套“忠义”信仰体系问题加以批判

    2001年02期 138-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下载次数:2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清韩宗藩关系的解体及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加深

    苏苑

    从 1 9世纪 80年代开始 ,清政府对朝鲜采取了积极干预、强化清韩宗藩关系的政策。本文论述了这一政策的历史背景、具体做法、失败原因 ,认为这一政策是清朝此间政治、外交上的一个积极举措 ;这一政策的失败 ,是近代中国政治外交失败的一个重要环节 ,与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历史进程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2001年02期 144-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3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家庭结构与代际关系研究——以上海为例的实证分析

    徐安琪

    通过对上海的多项抽样调查资料显示 ,家庭结构仍存在人口与户口、理想与现实以及同住与同吃“三分离”的地域特征 ,但九成以上被访者期望“分而不远”的核心家庭 ,在理想模式难以实现时则转向在直系家庭内悄然进行“一家二主”、“有分有合”、“疏而不离”的“体制改革”。而在西方一些国家日增的单身和单亲家庭在上海仍较少见。高科技的发展使子代以自己的优势获得对父母进行“文化反哺”的话语权 ,继而掀起亲子关系的深刻革命。亲属网络呈现双系化 ,并向女系倾斜的趋向。女性无论与父母 ,还是与儿女的关系满意度都明显高于男性 ,而婆媳、翁婿关系不如亲子关系也为我们的实证研究结果所支持

    2001年02期 150-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52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3 ] |[阅读次数:0 ]
  • 论文化转型中家庭观念的变革

    丁文

    改革开放之后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同外来文化及国内商品经济观念的冲突、碰撞、交流、渗透中 ,迅速向新型的现代文化演进。在文化转型期 ,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发生着急剧变化。这种变化的现象表现 ,是从一元化走向多元化 ,而变化的本质表现或主流趋势 ,却是从“以家为本”、“家庭至上”的传统观念 ,向“以人为本”、“个人和家庭兼顾”的现代观念转变。现代家庭观念既强调个人在家庭中的独立地位、自主权力和个性的自由发展 ,要求家庭关怀每个成员的需要和利益 ,为每个人的身心健康成长服务 ;也重视家庭整体的和谐统一 ,要求每个成员自觉地为家庭承担责任和义务 ,实为“家庭为人”与“人为家庭”的统一。它带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又包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 ,是时代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2001年02期 155-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下载次数:9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文化转型中的家庭消费文化变迁

    无听

    应该说家庭消费文化的变迁 ,是我国政治宽松 ,经济发展 ,文化交流 ,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纵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家庭消费文化所发生的转变 ,我们不难发现 ,家庭消费文化范式的不断发展与更新 ;家庭消费结构的现代转换 ;家庭消费文化中自我意识和以人为本思想的确立 ,不能不说是最本质的 ,它不仅反映出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在改变 ,也是社会进步的具体表现。当然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也必然会带来一些问题的出现 ,这也是值得理论界去思考并加以正确引导的重要方面

    2001年02期 160-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下载次数:4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生态经济伦理学论纲

    王泽应

    生态经济伦理学是一门以生态经济伦理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边缘性的应用伦理学科 ,其结构体系可分为基础理论部分、实践应用部分和方法论部分。面对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我们认为创立并发展生态经济伦理学不仅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 ,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001年02期 166-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下载次数:3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道德与精神生产力

    王小锡

    社会劳动生产力内涵着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两方面 ,离开了精神因素 ,物质的东西只是“死的生产力”。作为精神生产力的科学或科学力量内涵社会科学、内涵道德科学。科学的道德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并且作为精神生产力的科学道德在作用于物质生产力过程中又起着社会劳动生产力的作用

    2001年02期 172-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下载次数:8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1 ] |[阅读次数:0 ]
  • 论教育德性的境界

    吴海燕

    教育德性考察教育中的德性问题 ,它具有静态的逻辑结构和动态的发展规律。在教育德性的本质内核中 ,其特殊内核表现为教育德性的逐级上升的七种境界 :教育良知、断然选择、定位教育、宁静致远、安身立命、居安思危、止于至善。教育德性境界的上升机理是德得相通。教育之“德”与教育之“得”的矛盾 ,教育之个体“德得”与教育之社会“德得”的矛盾 ,是推动教育德性境界不断上升的根本动力

    2001年02期 177-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下载次数:2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城市化:江苏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张二震,方勇,马野青

    有研究表明 ,起码到 2 0 1 0以前城市化将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轴心” ,那么江苏该如何借助这一推动力来促进江苏经济的发展呢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加快推进城镇体系的全面升级 ;2 促进人口向城镇聚集 ;3 大力增强城镇经济竞争力 ;4 努力提高城镇规划的科学水平 ;5 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2001年02期 181-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下载次数:1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入世”对我国新闻出版业的影响及其我们的对策

    谢金文

    “入世”对我国新闻出版业的影响有两种 :一是由世贸组织协定中与新闻出版业相关的条款直接带来的 ;二是由中国“入世”后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变化间接带来的。这些影响中既有挑战 ,也有机遇 ,我们应从挑战和机遇两方面来考虑我们的对策

    2001年02期 186-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