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富强
传统理解的劳动价值理论实际上有两个:劳动价值理论A,是指价值量的大小由商品所包含的劳动量决定;劳动价值理论B,是指价值量的大小由商品生产所费时间决定。这两个理论在同质劳动下实际上是一致的,但社会劳动复杂和异质化时就不和谐相容的,存在着内在的逻辑矛盾:第一,两种劳动价值理论中包含着一个主观和客观的悖论;第二,按照劳动价值理论A,商品的价值量并不必然与生产率(或生产力)成反比;第三、劳动价值理论B发展出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社会价值的理论难以用来衡量不同时代的劳动复杂程度差异对价值量创造的影响。为了弥补劳动异质时出现的这一悖论,本文作了一涵盖简单同质劳动和复杂异质劳动的整体系统的研究分析,发展了有效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最后,本文引入了“负价值”的概念,发展和充实了有效劳动价值理论。
2001年04期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5k] [下载次数:3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董志勇
本文认为,除时间长度之外的能够作为量化抽象劳动的另一个计量单位可以是“环节”;计算绝对抽象劳动量的公式为,包含在一项具体劳动中的绝对抽象劳动量等于绝对抽象劳动力乘以相对抽象劳动力,再乘以劳动时间;计算相对抽象劳动量的公式为,包含在一项具体劳动中的相对抽象劳动量等于相对抽象劳动力乘以劳动时间。
2001年04期 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3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刘益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但长期以来,理论界没有正确地理解这个理论。本文从商品经济社会有机体出发来进行理解,论证了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社会性质,以及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特殊关系;本文澄清了使用价值与效用的关系,进而通过引进边际效用概念,对社会需要与商品价值的关系进行了论证,从而对劳动价值论赋予了新的意义。
2001年04期 13-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8k] [下载次数:4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曹宝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粮食流通体制已经经历了数轮改革。1979-1993年是 粮食流通市场化进程的逐步推进期,1993年所实施的粮食价格与经营的全面放开是迄今为止 力度最大的粮食流通市场化改革;而1994-1999年则是粮食流通市场化改革的调整期,1998 年开始以“四分开一完善”和“三项政策一项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粮食改革实际上是在国民经济 市场化程度已有很大提高的背景下,政府对粮食流通系统实行的严格管制。在21世纪初的开 放经济条件下,需要建立规范化的粮食市场体系、多元化的粮食流通体系、专业化的农业保险 体系、高效率的粮食供求调控体系,从而形成粮食生产、流通、消费的良性循环机制,以促进粮 食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2001年04期 23-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7k] [下载次数:3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马长山
文章认为,在中国对法治的诉求过程中,法学理论赋有前瞻性的启蒙、阐释和导引功能,这就需要市民社会理论的导入。因为它能克服传统法学理论研究的局限,为法学研究提供有效的分析工具和系统丰富的深层理论基础,并能有效观照中国法治之路理论构建的有限和不足,从而推进法学现代化和法治理论与实践对现实的积极回应。
2001年04期 3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2k] [下载次数:8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8 ] |[阅读次数:0 ] - 胡水君
文章主要从权力与理性、自由与平等等方面对正义的概念、本质、属性以及分 类等作了粗略考察,进而讨论了法律与正义之间的内在联系,最后分析了通过法律实现正义的 可能困难及其具体实现方式。作者将正义问题主要归结为平等问题,探讨了市场经济条件下 自由与平等之间的紧张关系,认为注重形式平等的同时,也应当考虑分配正义。
2001年04期 37-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2k] [下载次数:8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焦文峰
批判的资产阶级公共性不应被看成是真正普遍的公共性,也不是在独立平等的市场经济交往情境中产生的,它只不过是上层市民社会通过由自己建立或赞同的公共性瓦解其他生活世界及其原则的结果。这一过程始终伴随着经济、政治和观念的垄断、上层市民阶级同统治者及其政治权力特别是国家的合流或共谋,因此批判的公共性只能是阶级的而不是全社会的普遍公共性。
2001年04期 45-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0k] [下载次数:2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刘钰
科学技术对于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具有革命性的意义。科学技术的发展将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推动了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运动;社会主义的生命力与优越性也将取决于社会主义与科技革命的结合程度。在新的科技革命时代,当代社会主义能否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21世纪,中华民族能否实现伟大复兴,科学技术的发展将是关键之所在。
2001年04期 5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7k] [下载次数: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胡相峰
实施民主集中制的关键是党和政府的高层组织与机构,而实施的重点和难点是基层。有效地解决基层民主建设实践中的难点和问题,需要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层面正确认识与处理好民主与集中、从群众中来与到群众中去、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民主与法制和专政、提高素质与民主监督的关系。
2001年04期 57-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4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蒋广学
1902年梁启超新民说的提出,实为对世纪中国思想史(Intellectual History)之起点;作此结论,一方面是因为他以会通中西的治学方针,冲破中国旧学经、史、子、集的学术体系,而在西方新学的学科结构中开创中国人的新学术,同时更因为他将中国放入20世纪民族矛盾的格局中,完整地提出了民族民主主义运动的历史性任务,掀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纵观任公一生的学术活动,他既主张学术自由,也主张学术必须为社会的现实运动服务,这两者的关系成了纠缠20世纪中国思想史的“死结”;而就其学术思想的内容来说,他在政治上信仰民主主义,经济上信仰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领域则信仰融合了西方进化论和儒、墨、道、佛诸家的新自由主义,在此自由主义中人文主义因素又重于科学的因素。这种驳杂而富有生机的思想不仅导致了他本人在政治运动中屡屡失败,同时又受到20世纪中国各主要政治派别的批判。不过,历史却让这双推开了新世纪学术之门的手以其隐密的方式“骚扰”着批判者的心灵,而直至今日,向着21世纪前进的政治家仍在咀嚼着他的思想果实。这或许是对世纪中国思想史最为隐密、最为复杂的发展线索。而稳健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是梁启超精神成果的继承者。
2001年04期 63-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8k] [下载次数:7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吴正岚
朱熹视涵泳之法为训诂、章句之外的一种解经之法。这在经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意义。涵泳之法具有推重本文、强调感性和践履的特点。《诗经》以其“吟咏情性”的本质,尤为适合涵泳。《诗集传》中的“情性”观念,与理学的心性论紧密相连;朱嘉以“喜怒中节”为《诗经》的最高境界,这都反映出朱熹的涵泳《诗经》的思想与其“中和新说”的密切关系。考察朱熹对《毛序》由怀疑到否定的过程,也当结合其理学思想的发展历程。
2001年04期 72-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4k] [下载次数:5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申屠炉明
儒家经典的注释体裁由过去的传注发展到南北朝时期的义疏,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究其愿因,有经学发展中自身的因素和外在的影响所致。文章分三部分对此作初步的探索,论述了南北朝儒家经学义疏与汉代经注、与佛学、玄学,以及与唐代五经正义的关系,从一个侧面说明南北朝时期思想变化的轨迹。
2001年04期 77-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4k] [下载次数:5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王健
本文深入考察了道家学说的形成和传播与徐州地域的不解之缘。文中指出,老子著书创说于徐沛之地,陈家徐沛一带的东夷文化基因是道家学说原创结构中的重要成分。战国后期,徐地既是道家主流派的思想领地,又是沟通和传播南北黄老思潮的文化通道。发迹于徐沛地区的西汉开国君臣,多带有道家黄老的思想印记。文中循此思路,在学术史上首次揭橥了汉初黄老政治与刘邦楚沛集团之文化地缘背景间的内在关系。
2001年04期 83-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7k] [下载次数:3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邱树森
元朝统治者为了王朝的长治久安,也曾针对官贪吏污现象采取肃政措施,其中包括制定了比较严密的监察制度,但收效甚微。本文在肯定世祖、英京等朝廉政措施的同时,着重分析了元代越反越贪的原因:皇帝本身是最大的掠夺者、挥霍者,因而是贪污腐败的保护伞;权臣以权谋私和吏员素质低下在元朝特别严重。
2001年04期 89-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5k] [下载次数:4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王庆节
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这一准则在西方基督教伦理学中被称为道德金律,在东亚儒家伦理学中被称为忠怒之道(本文建议改称恕忠之道,理由见文中讨论)。本文从对基督教道德金律现代命运的讨论反观由孔子首先倡导的恕忠之道,并试图指出中西方对伦理学基础的思考路向的根本不同:与基督教道德金律的神谕本质相违,孔子的恕忠之道从一开始就是人间之道;基督教的道德金律揭示出西方绝对律令型、规范性伦理学的本质,孔子的恕忠之道作为人间之道则彰显出儒家教化型、示范性伦理学的本色。
2001年04期 95-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9k] [下载次数:13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1 ] |[阅读次数:0 ] - 洪修平
隋唐佛教文化的繁荣,表现在佛教发展的规模和译经、著述及思想学说等许多方面,而中国化佛教宗派的创立则是最重要的标志之一。隋唐佛教文化的繁荣与鼎盛,原因是多方面的,它既是佛教中国化的必然结果,也与帝王的宗教文化政策密切相关,同时也是适应统一的社会在文化上的需要而出现的。
2001年04期 104-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0k] [下载次数:19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7 ] |[阅读次数:0 ] - 林伟
僧肇的“物不迁论”从大乘佛教的立场探讨了哲学上的动静关系,为魏晋时期玄学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展示了一个思考和观察问题的新视角和新方法,推动了魏晋玄学向隋唐佛学的发展。同时,僧肇借助于汉语系统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中为印度学说找到了一块立足之地。因此,中外文化交流和融合表明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能够为思想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多元化的可能性和“再造辉煌”的条件。
2001年04期 110-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3k] [下载次数:3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何卫平
深入、系统地探讨圣经解新学在国内学术界似尚未真正展开,然而它不仅对基督教的研究,而且对哲学解释学相关背景知识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意义。鉴于一般读者包括许多学者对它还比较陌生,本文力图从历时的角度,对西方圣经解释学的内涵及发展过程作一集中的叙述和分析,并将其和解释学哲学联系起来,以揭示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及相互影响,当然侧重点在圣经解释学本身的意义的崭露上。
2001年04期 115-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9k] [下载次数:6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李鲁宁
加达默尔的解释学美学不同于近代审美意识的理论旨趣,时间性的引入使审美主客体模式趋于崩溃。由此,加达默尔阐发了对审美理解来说至关重要的三个概念:“前见”、“视域融合”、“解释学循环”,理解始于前见,以视域融合为过程,以解释学循环为结果。加达默尔认为“效果历史意识”构成了审美理解的限度,从而以不同于马克思的方式论证了艺术作品的永恒魅力。加达默尔的审美理解历史性思想的意义在于:为建立人与自然、社会、艺术之间的新的真正自由的审美关系提供了可能性,也为论证现代艺术的合法性做了充分的理论准备。但加达默尔在强调审美理解的历史性时也存在某种程度的抽象化。
2001年04期 121-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1k] [下载次数:4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赵盂营,王思斌
城市社区建设是在政府能力有限性和社会资本的下降与丧失的双重背景下出现的一股潮流,但是到目前为止对于城市社区建设的目标模式缺乏理论分析。有鉴于此,我们在分析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时空特性基础上,提出“善治”和“重建社会资本”的双重目标模式。
2001年04期 126-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7k] [下载次数:45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7 ] |[阅读次数:1 ] - 杨多贵,牛文元,陈劭锋
通过对经典现代化五大研究流派核心思想,及对现代化内涵进行集合式概括,我们提出了现代化研究的系统学研究方向,即在理论层面上,对现代化概念进行规范与界定,对现代化的内涵进行了诠释与剖析;在操作层面上,提出了评判现代化进程的三大“倒U型”宏观判据,以及相应的五项辅助判据。在构建了评判现代化水平的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我们又提出了对一个国家或区域现代化进程的过程状态与水平状态进行定量的监测与评判方法。
2001年04期 131-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9k] [下载次数:4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翟学伟,屈勇
通过对经济转型时期中国人价值取向的实证研究,认为改革开放后中国人有把经济本身作为价值取向的倾向。这给由传统向现代过渡的中国人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这里的影响包括,一方面,价值取向由传统的比较一致性出现了分化的趋势;另一方面,当占主导性的价值取向消失后,价值分化会导致那些曾经占过主导性的价值取向同当今的经济价值取向之间产生冲突和一致的可能性。需要进一步重视的问题是,无论价值上是冲突还是一致,都需要回到行为上来判断。由于中国人在评价自己和他人时具有价值评价标准上的两重性特征,进而导致中国人在价值冲突时仍然可能保持行动上的一致性倾向和价值一致时表现出行动上的不一致倾向。
2001年04期 136-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3k] [下载次数:33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3 ] |[阅读次数:0 ] - 李宁宁,张春光
本文在对已有理论及研究进行深入分析与探讨的基础上,对社会满意度加以界定,并初步确立了社会满意度的结构要素。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对社会满意度的评量不能仅仅着眼于自身直接需求的满意度,还要考虑到环境需求的满意度。人们自身需求由一系列自低而高的需求构成,而环境需求则由与各种直接需求的实现直接相关的条件性需求构成。社会满意度与需求的实现与否、需求所处的层次以及人们的预期满足水平等都有着极大的关系。
2001年04期 143-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5k] [下载次数:10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6 ] |[阅读次数:0 ] - 刘倩
南街村以独特的社区理念著称于世,其中创建“共产主义小社区”的口号和实践格外引人注目。通过探讨这个村庄的文化体制特征我们可以发现:1.这个村庄的文化体制更多地承袭了公社特征,最突出的体现在组织上的高度统一、严格控制和文化灌输的政治强制性、高效性;2.村一级政权组织在村庄社区发展中始终发挥着相当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其中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是维护政制的合法延续,平衡村庄与地方政府和国家之间具有张力的权力、利益关系的组织保障;3.在村庄行政的运作中表现出十分明显的拟家族行为特征,其中的封建性和专制性有碍于村民健康独立的现代人格的形成,是向现代社会迈进的阻力。
2001年04期 149-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9k] [下载次数:2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张宏生
严羽一生生活面不宽,交游也不广,他在当时的诗坛处在边缘,对江西诗风和江湖诗风都有批判。他提倡诗禅相通,他的诗学和禅学都有特立独行的气魄。严羽在当时不被理解,但后世却得到广泛的反响。这说明,他的文学思想具有超前意识。
2001年04期 154-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2k] [下载次数:4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程杰
梅花在两宋之际上升为崇高的文化象征,有着社会生活、思想文化的深刻背景,也与梅花自身的生物条件密不可分。两宋之际地主经济、私有园林的发展,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促进了艺梅赏梅的兴盛,这是梅花走向文化象征最基本的社会条件。同时,士大夫道德品格意识的高涨,带来了自然审美中普遍的“比德”倾向,梅花也由此获得深刻的思想意义,演绎出“清”“贞”和合的人格理想。梅之冬花凌寒、素色清香、幽姿野处等生物种性,是一种丰富多样而又有机统一的“有意味”形式,是宋代理想人格的最佳载体。正是这天时地利、人情物理的风会凑泊,成就了梅花这一道德人格的图腾。
2001年04期 160-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7k] [下载次数:16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6 ] |[阅读次数:0 ] - 张仲谋
本文从诗文化学的角度重新审视“宋诗”。认为“宋诗”作为一种与“唐诗”相对的诗学范式,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宋诗的艺术追求,就是以字面、音节、句法、结构等诗学要素为手段,藉以呈现宋人挺然不群的人格意志,力反庸俗乡愿的个性追求,以及处于衰世、逆境下偃蹇横放的人生姿态。
2001年04期 166-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5k] [下载次数:5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王英志
袁枚性灵诗于清代乾隆诗坛独树一帜,绝少依傍,于艺术上有四个明显特征:选材的平凡、琐细,诗歌意象的灵动、新奇、纤巧,情调的风趣、诙谐,以及白描手法与口语化。
2001年04期 172-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7k] [下载次数:6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王凤霞
汤显祖的佛道思想有着深刻的家庭渊源。随着人生遭际的变化,这种影响呈渐进趋势并在他的“临川四梦”中明显地表现出来。汤氏早期的戏剧中,借佛道以阐说其执著追求、肯定人生的儒文化理念,晚期戏剧已完全为佛道思想所笼罩。作者是以种种现实人生镜象为证据,来阐说其佛道理念的。由早期的对情的歌颂,到后来的对情的否定,“临川四梦”最典型、最生动地展示出汤显祖从入世、愤世到醒世、警世而出世的全部人生经历,反映了汤显祖思想探索的历程。
2001年04期 178-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1k] [下载次数:5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郭忠兴,李岳云
通过对影响江苏粮食生产增长的诸因素进行分解分析,我们建立了一个包含政策变量在内的生产函数模型,来推估政府放松粮食生产管制、倡导结构调整可能出现的结果。研究表明,政策变量对粮食生产增长的影响显著,但不同时期各种因素的贡献存在较大差异。1994年至1997年这一时期粮食生产和供给的增加主要得益于“米袋子”省长负责制的实施和播种面积的增加,二者占总产量增长贡献的91.26%。为此,我们认为在粮食供求特殊背景下,政府放松生产管制并倡导积极的结构调整可能引起近期粮食生产供给的大幅度减少,同 时调低收购价格从稳定供给的角度来看未必是恰当的选择。
2001年04期 184-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杨根平
通过对江苏城市化状况的分析,我们发现我省城市化发展滞后的原因,主要是把城市化演变成了城镇化,即走的是一条与兴办乡镇企业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相对应的分散型工业化与分散型城市化的道路,尽管这也加快了我省城镇的发展,但同时也产生了严重的外部不经济。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为此我们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是,走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和提高城市质量的城市化道路。
2001年04期 187-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k] [下载次数:1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