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不以任何形式收取版面费,全国社科工作办举报电话:010-63098272。

   

期刊名称:江苏社会科学

创刊时间: 1990年7月

主管主办单位:

 江苏省社科联

出版单位:

 江苏社会科学杂志社

副主(主持工作): 吴 玲

刊  期: 双月刊

CN:32-1312/C

ISSN:1003-8671

♦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提名奖

♦首批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国家百强报刊

♦CSSCI来源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江苏省十强社科期刊

♦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访问量:480474
日访问量:23

  • 全面把握“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

    李忠杰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系统、深刻地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 ,论述了其中所体现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物质与精神、经济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规律与历史创造主体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体现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坚持、继承和发展

    2001年05期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下载次数:1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始终不渝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学习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精神

    朱步楼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 ,阐述了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的深刻思想 ,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人民主体论与党的宗旨、性质的有机统一。贯彻这一重要讲话精神 ,实践“三个代表”要求 ,全党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群众路线 ,在“以群众为本、向群众学习、对群众负责、受群众监督”等方面下功夫 ,使我们党深深扎根于群众之中 ,并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力量

    2001年05期 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劳动价值理论的几个问题

    洪银兴

    中国共产党要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要求 ,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就必须寻求先进的生产力要素发展生产力 ,增加人民的个人财产。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在社会主义阶段的生命力就在于它能够对于这些重要问题作出科学的解释

    2001年05期 9-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下载次数:1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传统东方社会的法律调整机理——马克思的阐释

    公丕祥

    晚年的马克思倾注了很大的精力探讨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特殊性问题 ;他在此期间所作的关于传统东方社会法律调整机理的理论阐述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宝库 ,为我们提供了分析传统东方法律文化系统的科学工具

    2001年05期 12-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4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乡土社会冲突与诉讼的再冲突解析

    蔡杰,刘磊

    在乡土社会中 ,民间纠纷解决机制与正式法律诉讼之间会产生新的冲突 ,这种冲突构成了乡土社会法律生活的主题 ,并使诉讼这种国家法律治理途径在乡土社会中被迫发生流变 ,这也使我们可以接近一个客观的乡土法律世界。在“乡土社会现代性诉讼制度为什么不能建立”诸问题上 ,不应局限于单向化的“守法—违法”或是“争讼—无讼”的理论范式 ,而应以一个多元的分析路径来考察

    2001年05期 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下载次数:5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如何创造就业

    桁林

    就业矛盾是长期矛盾积累的结果 ,出现失业并不是暂时的现象。不管是哪种取样和统计口径得到的结果 ,都说明目前的失业现象不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 ,而是具有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形成的。主要有三方面影响因素 :一是经济周期因素的影响 ,二是体制转换因素的影响 ,三是经济长期趋势因素的影响 ,也就是经济结构变换和产业结构升级因素的影响 ,而且是三种下降性趋势交织在一起 ,从而对就业产生更为不利的影响。要创造就业机会 ,政策调控的效果是有限的 ,必须重新跳出原有的发展模式 ,进行创新

    2001年05期 26-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中国报业产业组织政策探索

    金碚

    中国报业产业化已成为一种趋势。报业市场主体的商业目标与编辑目标间具有复杂的相互关系 ;它们的行为特征具有商业性竞争与报纸业务分离、营利与非营利等 ;政府的报业产业组织政策应在管制、反垄断、价格、消费者保护等有所改革

    2001年05期 3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下载次数:2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公司约束机制效率比较

    李立新,金润圭

    激励与约束是现代公司制企业所要解决的两大问题。但在现有的企业组织理论研究中 ,一般只注重激励 ,而易忽视约束的作用。本文则通过我国与发达国家在公司控制权市场、公司内部监督、债权人和经理人市场等四个主要方面的公司治理机制进行效率比较 ,认为只有建立可信的约束机制 ,才能使激励政策更加完备 ,产权改革则能使约束变得更为可信

    2001年05期 36-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社会经济分析中的演化理论研究

    蒋德鹏,盛昭瀚

    本文对社会经济分析中演化理论的最新进展加以评述 ,分析了演化经济理论和新古典经济理论在方法论、认识论、企业概念、时间感知和随机因素等方面的不同点 ,指出了演化理论的共同特征

    2001年05期 4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下载次数:5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8 ] |[阅读次数:0 ]
  • 论对冲基金的投资策略及低风险稳回报的特性

    安佳

    对冲基金是一种低风险、稳回报基金 ,对冲基金的这种特性来源于它的投资方式。其投资方式虽然多种多样 ,但典型的方式则是市场中性战略 ,即将多头和空头结合并相互冲抵 ,消除系统风险 ,从而独立于市场波动取得高额回报

    2001年05期 47-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下载次数:3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管理贸易政策的国际比较

    李群,梁琦

    贸易制度在战后最重要的创新即是“管理贸易”。管理贸易在 2 0世纪 70年代末一经产生 ,便备受一些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的推崇。 2 0世纪 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 ,发展中国家为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 ,也开始选择并走上了管理贸易的道路。本文就管理贸易政策进行比较分析 ,并对中国对外经贸的发展提出适应性对策

    2001年05期 5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下载次数:3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论政治参与制度化

    李元书,刘昌雄

    本文认为政治参与制度化就是指政治参与的制度规范在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和人们参与的时间过程中获得价值认同的模式化的过程。它具有五个特征 :即参与制度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参与目的及行为的可期望性 ,价值认同性 ,参与行为的模式化和过程性。政治参与制度化具有提高政府综合治理能力、整合政治参与行为、为政治体系的运行和决策不断提供要求和原料、定期为政治体系补充能量、把公民培养为管理政治社会的政治人的功能

    2001年05期 56-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12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3 ] |[阅读次数:0 ]
  • 当代政治发展视野中的利益群体分析

    李承,杨超

    体制改革中 ,随着社会利益格局的重新分化、组合 ,利益群体逐渐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参与主体 ,对当代政治发展的影响日益深刻。一方面 ,利益群体的成长、成熟及其对政治过程的有效参与有力地促进了政治发展的民主化、现代化进程和实现程度 ;另一方面 ,利益群体发展过程中的某些非正常现象和行为也有可能诱发转型时期社会政治的不稳定 ,造成社会对国家政权合法性认同的流失 ,成为政治发展的障碍性因素。因此 ,在政治发展进程中应积极构建健全的利益表达制度、利益群体的整合协调机制和利益制衡原则 ,并辅之以行政和道德的手段 ,以促进利益群体在政治的民主化、现代化进程中良性发展。

    2001年05期 64-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3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反思视觉文化

    周宪

    编者按 视觉文化既是一种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 ,也是一种渐臻成熟的文化研究。由于视觉文化本身是一个开放性的文化领域 ,涉及到哲学、美学、文艺学、艺术史论、社会学、心理学、符号学、历史、技术、传播等多种学科 ,所以视觉文化研究本身也就带有多学科的性质。本期笔谈集中讨论了视觉文化不同层面的问题 ,从视觉文化的历史性描述 ,视觉文化与人的生存 ,景象的经济学 ,速度对看的影响 ,以及文学抵抗视觉霸权的可能性等 ,做了初步的有益的探索。我们希望通过这期笔谈 ,引起国内学术界对视觉文化及其研究的注意 ,并期待着更高水平的研究涌现出来。

    2001年05期 7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下载次数:50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5 ] |[阅读次数:1 ]
  • 视觉与人的生存

    朱存明

    编者按 视觉文化既是一种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 ,也是一种渐臻成熟的文化研究。由于视觉文化本身是一个开放性的文化领域 ,涉及到哲学、美学、文艺学、艺术史论、社会学、心理学、符号学、历史、技术、传播等多种学科 ,所以视觉文化研究本身也就带有多学科的性质。本期笔谈集中讨论了视觉文化不同层面的问题 ,从视觉文化的历史性描述 ,视觉文化与人的生存 ,景象的经济学 ,速度对看的影响 ,以及文学抵抗视觉霸权的可能性等 ,做了初步的有益的探索。我们希望通过这期笔谈 ,引起国内学术界对视觉文化及其研究的注意 ,并期待着更高水平的研究涌现出来。

    2001年05期 74-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k]
    [下载次数:3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速度对“看”的影响

    包兆会

    编者按 视觉文化既是一种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 ,也是一种渐臻成熟的文化研究。由于视觉文化本身是一个开放性的文化领域 ,涉及到哲学、美学、文艺学、艺术史论、社会学、心理学、符号学、历史、技术、传播等多种学科 ,所以视觉文化研究本身也就带有多学科的性质。本期笔谈集中讨论了视觉文化不同层面的问题 ,从视觉文化的历史性描述 ,视觉文化与人的生存 ,景象的经济学 ,速度对看的影响 ,以及文学抵抗视觉霸权的可能性等 ,做了初步的有益的探索。我们希望通过这期笔谈 ,引起国内学术界对视觉文化及其研究的注意 ,并期待着更高水平的研究涌现出来。

    2001年05期 7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k]
    [下载次数:2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景象的囚牢

    肖伟胜

    编者按 视觉文化既是一种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 ,也是一种渐臻成熟的文化研究。由于视觉文化本身是一个开放性的文化领域 ,涉及到哲学、美学、文艺学、艺术史论、社会学、心理学、符号学、历史、技术、传播等多种学科 ,所以视觉文化研究本身也就带有多学科的性质。本期笔谈集中讨论了视觉文化不同层面的问题 ,从视觉文化的历史性描述 ,视觉文化与人的生存 ,景象的经济学 ,速度对看的影响 ,以及文学抵抗视觉霸权的可能性等 ,做了初步的有益的探索。我们希望通过这期笔谈 ,引起国内学术界对视觉文化及其研究的注意 ,并期待着更高水平的研究涌现出来。

    2001年05期 7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k]
    [下载次数:2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图像不可能取代文学

    王有亮

    编者按 视觉文化既是一种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 ,也是一种渐臻成熟的文化研究。由于视觉文化本身是一个开放性的文化领域 ,涉及到哲学、美学、文艺学、艺术史论、社会学、心理学、符号学、历史、技术、传播等多种学科 ,所以视觉文化研究本身也就带有多学科的性质。本期笔谈集中讨论了视觉文化不同层面的问题 ,从视觉文化的历史性描述 ,视觉文化与人的生存 ,景象的经济学 ,速度对看的影响 ,以及文学抵抗视觉霸权的可能性等 ,做了初步的有益的探索。我们希望通过这期笔谈 ,引起国内学术界对视觉文化及其研究的注意 ,并期待着更高水平的研究涌现出来。

    2001年05期 80-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下载次数:3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对话

    庞学铨

    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对话的基础 ,在于它们具有基本相同的理论目标和哲学史意义 ,即超越近代哲学的思维范式进而克服由它所决定的近代哲学特征和传统。在这一过程中 ,二者在哲学课题与视域、主体与对象关系及主体自身意义等重要哲学问题的转变上存在着某种程度的一致性和可容性。本文讨论了关于哲学评价的视角和标准 ,体系观念 ,哲学研究领域、视角和方法的多样化等重要的对话切入点 ,指出 ,实事求是地开展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对话 ,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01年05期 83-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2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伦理—经济的生态复归

    樊浩

    本文认为 ,伦理理念是 2 0世纪以来经济学的逻辑演绎 ,马歇尔、西尼尔、韦伯、贝尔 ,以及当代西方经济学关于伦理—经济关系理论的发展 ,表征着伦理—经济的生态复归。人是经济的主体 ,也是伦理的主体 ,伦理—经济的生态整合点是人文力。人文力的生态整合 ,是“最强的动力”和“最好的动力”的辩证互动

    2001年05期 89-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4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探索自然的复杂性——现代生态自然观从平衡、混沌再到复杂的理论嬗变

    王国聘

    现代生态学对自然的认识 ,经历了从平衡到混沌再到复杂的理论变迁历程。生态自然观对相互依存的以及有着错综复杂联系的世界图景的揭示 ,使我们得以从新的视角去观察自然和解释现实世界

    2001年05期 95-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下载次数:7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环境危机的实质:现代文明与生态系统的矛盾冲突

    高中华

    当前环境与生态的全球性危机 ,引发人们对现代文明的深刻反思。作者认为 :文明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到一定程度或阶段的产物 ,先天就带有与自然生态相对立的一面 ,尤其是现代文明更具有很强的反生态性。无论是人类建立的人工自然和技术圈 ,还是工业时代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以及所持的价值理念系统 ,都与生态系统的自然运行过程相悖或矛盾

    2001年05期 100-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k]
    [下载次数:3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论生态民俗链——中国生态民俗学的构想

    乌丙安

    本文从人与自然环境关系及有关生态方面民俗研究成果积累的学科建设的锐角出发 ,提出了中国生态民俗学的构想 ;并从生态民俗的视野 ,关于植物生态民俗 ,关于动物生态民俗 ,自然周期的生态民俗 ,人类在食物链中居统治地位的生态民俗等五个论题 ,阐述了中国生态民俗研究的重要价值及其现实意义

    2001年05期 103-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下载次数:5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0 ]
  • 中国近代民俗变迁及其赋予社会转型的符号意义

    焦润明

    中国近代民俗的大规模变迁构成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基本态势。在西方近代工业文明以及西俗的冲击、影响下 ,近代民俗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本文论述了近代民俗变迁的脉络及其规律 ,并从近代民俗象征符号的多元性、近代性、民俗性等角度探讨了对社会转型所赋予的符号意义

    2001年05期 108-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16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 网络社会:一种新的、现实的社会存在方式

    童星,罗军

    网络的迅速发展引起了学者对网络社会的注意。与一般的看法不同的是 ,我们认为网络社会是一个现实的社会 ,而认为网络社会是“虚拟社会”的看法有不妥之处。为此我们从互动关系的角度阐述了网络社会 ,即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形态所具有的特点。提出要建立一门新的社会科学———网络社会学 ,并对之新近应研究方向和内容作了粗略的描述

    2001年05期 116-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下载次数:5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5 ] |[阅读次数:0 ]
  • 因特网与隐私权保护

    王雅林

    从发达国家已出现的情况出发 ,分析因特网的隐性机制将给人们的隐私生活带来的巨大冲击 ,面对着利用网络高科技手段侵犯隐私权的新问题 ,以往建立在“纸文化”基础上和限于“搭线窃听”的法律条件已不适用 ,应通过新的网络立法和其他综合措施加以解决。网络立法的指导原则应是在隐私保护、社会安全和有利于创造网络技术发展机遇之间取得平衡。

    2001年05期 121-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3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0 ]
  • 论网络犯罪及其社会控制

    张彦,马立

    本文首先从智能性、隐蔽性、超时空性和社会危害性诸方面探讨了网络犯罪的特点。然后从法律对策的局限性 ,引出了犯罪统计学、犯罪社会学、法律社会学的讨论 ,指出对网络犯罪进行社会学研究的必要性和意义。最后围绕“消除文化脱节”、“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及“道德约束” ,在刑事制度的“上游”探讨了本文的主题

    2001年05期 127-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下载次数:7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9 ] |[阅读次数:0 ]
  • 民初孙中山发展实业的思想及活动

    朱英

    中华民国建立后 ,孙中山对发展实业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 ,不仅提出了一系列发展实业的主张 ,而且将其列为新时期的首要任务。这可以说是辛亥革命运动从“破坏”到建设的一个重大转变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于促进经济发展产生了明显的积极影响。但孙中山认为当时民族主义、民权主义两大目的均已达到 ,只需致力于实现民生主义的认识与实际不无偏差 ,从而导致孙中山忽略了对以袁世凯为首的反动势力进行坚决的政治斗争 ;同时 ,由于经济实力与客观形势的诸多限制 ,孙中山发展实业以富国富民的良漠宏愿事实上也难以完全付诸实现

    2001年05期 133-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3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财政困难与南京政府裁兵编遣的失败

    罗玉明

    192 8— 1 930年南京国民政府对全国军队进行了一次失败的裁兵编遣 ,对于其失败原因 ,论者多从国民党各军事集团的利益冲突进行分析 ,认为国民党内部的矛盾冲突、各军事将领的阳奉阴违是导致裁兵编遣失败的主要原因。表面看来的确如此 ,但论者忽视了经济因素对裁兵编遣的制约。实际上 ,在裁兵编遣中 ,由于被裁官兵的遣散费和安置费用浩大 ,超过了南京政府的财政承受能力 ,南京政府无力拿出巨款来支付这些费用 ,导致了裁兵编遣的搁浅

    2001年05期 140-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下载次数:2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清初与乾嘉时期学风的嬗变及学者治学特点

    杨绪敏

    清代学风的变化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 :一是清初 ,出于对明末空疏学风的反动 ,大师们所提倡“务实”、“经世致用”的学风 ;二是乾嘉时期 ,考据学派提倡“实事求是” ,但稽古不问今的学风 ;三是道咸以后 ,面对外侮内忧 ,“经世致用”学风的复活。本文着重对清初与乾嘉时期学风产生及变化的原因进行探讨 ,并具体分析研究了两个不同时期几位主要代表人物治学宗旨、方法、内容的异同

    2001年05期 145-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4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论六朝时期陈郡谢氏的家风与家学

    王永平

    六朝时期的世家大族各有其家风与家学 ,并由此造就了各自独特的家族文化。陈郡谢氏作为当时一流的文化世族 ,在两晋之际由儒入玄 ,在东晋时期形成了典型的名士家风 ,代代相传 ,大大提升了谢氏的社会地位。在宗族内部 ,谢氏则恪守礼法 ,维系宗族的团结 ,使之长盛不衰。谢氏子弟多爱尚文学艺术 ,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001年05期 150-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22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6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当代文学史理论三十年(1949—1979)述论

    佴荣本

    新中国成立以后 ,文学史理论的建设与实践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其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不可避免地受到左倾错误的影响。“文革”十年 ,文学史研究遭受毁灭性的灾难。“文革”结束 ,拨乱返正 ,文学史理论建设与实践处于恢复时期 ,并取得初步成果 ,它迎来了新时期文学史理论建设与实践的繁荣

    2001年05期 156-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2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重新解读伟大的传统——谈建构一种科学的文学史学

    温潘亚

    每一门成熟的学科均应有自己的哲学 ,具有百年实践历程的文学史也不例外 ,它需要建构一门系统的文学史学来帮助人们认识它的定义、性质、目的、对象、任务、方法、意义及研究主体等问题 ,总结传统的文学史实践 ,藉以指导其未来运行。它具体包括文学史元理论、文学史理论、文学史操作理论三个层次。它既属于文学理论的范畴 ,又兼有历史科学的性质 ,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中介理论 ,可谓是一门综合的学科。鉴于文学史实践及理论研究中所存在的众多困难 ,我认为建构一门科学而成熟的文学史学的条件尚未具备 ,但进行初步的探索与研究却是极有必要的

    2001年05期 163-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下载次数: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面向文化:文艺理论的新转变

    陈定家

    文化的外求、互补已成为一种全球性趋势。把文学置于文化的背景下观照 ,对形成多重对话与交流、扩展当前文学研究路径很有裨益。文化研究以跨学科、边缘化、实践性这样的新理念冲击着旧的学科之间的樊篱 ,这种跨学科趋势极大地开阔了文艺理论的视野 ,拓展了学术研究的空间

    2001年05期 167-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下载次数:2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论意境的完形生成

    谢冬冰

    本文运用完形心理学理论从三个层面讨论诗歌意境的生成过程 :“完形与‘象外之象’”从总体上探讨意境的整体性特征 ;“异质同形与结构空白”从主客体两个方面探究意境的心理生成过程 ;“优格式塔与典型意象”从“好的完形”的“简约合宜”性论述境、象的审美要求

    2001年05期 172-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下载次数:3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批判男性世界的女性书写——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主义色彩

    成秀萍

    张爱玲的女性主义意识可以说是自然流露于文本之中。她通过塑造肢体残废和精神疾患两种类型的男性以及焦虑压抑、缄默无助的女性来达到批判男性世界的文学目的

    2001年05期 177-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下载次数:25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阴阳学说的现代解读

    薛公忱

    编者按 古代自然科学由于自身的局限性 ,在近代相继被实验科学所淘汰。但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医学不仅至今还保留着完整的理论体系 ,而且以其鲜明的特色在现代医学中独树一帜 ,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如何在 2 1世纪高科技时代深入认识中医文化中的科学与人文价值及其现代化问题 ,无疑是一重要课题。本刊为此约请 6位学者作相关思考 ,以期引起读者关注

    2001年05期 181-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k]
    [下载次数:6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中医哲学形神观的现代价值

    徐仪明

    编者按 古代自然科学由于自身的局限性 ,在近代相继被实验科学所淘汰。但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医学不仅至今还保留着完整的理论体系 ,而且以其鲜明的特色在现代医学中独树一帜 ,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如何在 2 1世纪高科技时代深入认识中医文化中的科学与人文价值及其现代化问题 ,无疑是一重要课题。本刊为此约请 6位学者作相关思考 ,以期引起读者关注

    2001年05期 183-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k]
    [下载次数:5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中庸之道的现代方法论意义

    黄成惠

    编者按 古代自然科学由于自身的局限性 ,在近代相继被实验科学所淘汰。但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医学不仅至今还保留着完整的理论体系 ,而且以其鲜明的特色在现代医学中独树一帜 ,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如何在 2 1世纪高科技时代深入认识中医文化中的科学与人文价值及其现代化问题 ,无疑是一重要课题。本刊为此约请 6位学者作相关思考 ,以期引起读者关注

    2001年05期 184-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下载次数:4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天人合一思想的后现代意义

    申俊龙

    编者按 古代自然科学由于自身的局限性 ,在近代相继被实验科学所淘汰。但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医学不仅至今还保留着完整的理论体系 ,而且以其鲜明的特色在现代医学中独树一帜 ,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如何在 2 1世纪高科技时代深入认识中医文化中的科学与人文价值及其现代化问题 ,无疑是一重要课题。本刊为此约请 6位学者作相关思考 ,以期引起读者关注

    2001年05期 186-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k]
    [下载次数:4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佛教思想与现代医学的关联

    王月清

    编者按 古代自然科学由于自身的局限性 ,在近代相继被实验科学所淘汰。但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医学不仅至今还保留着完整的理论体系 ,而且以其鲜明的特色在现代医学中独树一帜 ,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如何在 2 1世纪高科技时代深入认识中医文化中的科学与人文价值及其现代化问题 ,无疑是一重要课题。本刊为此约请 6位学者作相关思考 ,以期引起读者关注

    2001年05期 187-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下载次数:3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科学文化、人文文化与中医现代化

    张宗明

    编者按 古代自然科学由于自身的局限性 ,在近代相继被实验科学所淘汰。但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医学不仅至今还保留着完整的理论体系 ,而且以其鲜明的特色在现代医学中独树一帜 ,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如何在 2 1世纪高科技时代深入认识中医文化中的科学与人文价值及其现代化问题 ,无疑是一重要课题。本刊为此约请 6位学者作相关思考 ,以期引起读者关注

    2001年05期 189-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k]
    [下载次数:7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