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不以任何形式收取版面费,全国社科工作办举报电话:010-63098272。

   

期刊名称:江苏社会科学

创刊时间: 1990年7月

主管主办单位:

 江苏省社科联

出版单位:

 江苏社会科学杂志社

副主(主持工作): 吴 玲

刊  期: 双月刊

CN:32-1312/C

ISSN:1003-8671

♦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提名奖

♦首批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国家百强报刊

♦CSSCI来源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江苏省十强社科期刊

♦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访问量:480476
日访问量:25

  • 经济中的制度、制度经济学及其发展

    常根发

    本文通过对新古典经济中基本模型进行制度背景分析 ,得出了有必要进行全面系统的制度分析的结论。制度经济学的发展对此做出了贡献 ,但也应看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相对于制度分析的客观要求来说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2001年06期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2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经济体制必然是一个动态的演进过程——诺斯的经济史观和制度变迁理论新解

    傅兆君,史纪新

    本文探讨了诺斯的经济史观和制度变迁理论的内在逻缉结构 ,并以其经济结构、国家理论、意识形态为着眼点 ,对诺斯制度理论作一个静态描述 ;以诺斯方法论上的整合为线索 ,对这一理论作一个动态描述。一种理论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在于其对现实社会现象深邃的洞察力及其所作出的合理解释 ,新制度经济学派代表人物D .C .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体现了这一点。

    2001年06期 7-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9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论宏观经济稳定运行的制度基础——对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的修正

    刘洪军,陈柳钦

    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曾一度成为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克服经济衰退和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凯恩斯的理论把经济运行的不稳定性归于心理预期 ,忽视了制度因素 ,尤其是产权制度和分配制度对心理预期的决定性影响。本文提出预期是制度的函数的理论命题 ,并指出要保证我国宏观经济稳定运行 ,必须建立非歧视性产权制度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改善贫富两极分化的局面。

    2001年06期 16-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下载次数:2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刚性反应的原因分析及对策选择

    刘新民

    建国以来 ,我国的产业结构进行了几次主动较大规模的调整 ,但是调整的成效是有限的。总体上说 ,我国的产业结构对于主动的调整呈现“调”而不“动”的刚性反应状态。其原因包括理论上的滞后、体制上的缺陷、经济上的高成本、政策上的援助不足和社会上的失业安置等各个方面。在对这些原因进行逐一分析的基础上 ,本文给出了一些对策选择。

    2001年06期 2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1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论我国消费者物质利益的保护

    陆丽芳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 ,其主体最为关心的是物质利益。现实经济生活中消费者的物质利益受到侵犯最为严重。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长期形成的。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要保护消费者的物质利益 ,必须依靠法律的建立、监督与实施。

    2001年06期 27-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社会主流语言词汇的类型分布、使用特征与社会变化

    陆晓文,吕乐

    本文的文本对象取自 1 986— 1 995这十年间《人民日报》“社论”和“评论员文章”中涉及中国经济、社会和其他领域文章中的关键词汇 ,重点探讨了十年间词语使用类型分布、特征 ,旨在从语言研究的角度来解释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现象 ,从词语的使用和意义的变化中去全面认识中国社会这十年中的演变 ,以及作为主流语言象征的《人民日报》的地位和作用。

    2001年06期 3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3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社区经济社会学的建构——对费孝通《江村经济》的再探讨

    汪和建

    费孝通的《江村经济》不仅是一个标志着“新的发展”的人类学的实地研究 ,也是一种特定视角的经济社会学即社区经济社会学的研究。费孝通的独特贡献 ,在于开创了经济社会学发展中的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即功能主义社区研究视角。他通过对一个农村社区即江村的经济体系与其社会结构的相互关系及其变迁的研究 ,发展出了三个中程的经济社会学理论 ,即经济生活与社会结构相互作用理论、乡村工业改革理论及城乡关系理论。费孝通不仅开启了将社会人类学方法引入经济社会学研究的先河 ,而且 ,在此过程中还对这种传统的功能主义社区研究方法进行了修正和完善。功能主义社区研究视角虽难成为当今经济社会学研究中的主流视角 ,但它对于改进经济社会学中的经验研究仍具有重要意义。

    2001年06期 37-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57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 小城镇的发展和中国城市化

    陈颐

    在我国城市化和现代化进入新阶段的今天 ,怎样评价近 2 0年来小城镇的价值和意义 ,怎样看待小城镇在未来城市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怎样科学规划新的历史条件下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 ,是各地政府部门正在思考 ,学术界存有争议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2 0世纪80年代小城镇的崛起 ,发端于苏南地区 ,而小城镇的发展和繁荣 ,又以苏南地区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因此 ,本文主要以苏南小城镇为对象 ,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

    2001年06期 44-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下载次数:1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市民社会与中国的现代化

    韩克庆

    本文首先考察了中国的现代化的特征与不足 :从发生类型看 ,中国的现代化是“刺激———反应”的产物 ;从发育状况看 ,中国现代化的特征表现为“后发性”和社会分化严重不足 ;从目标取向看 ,中国的现代化还表现出“赶超型”的特点 ;推动中国现代化的政权主体经常变换 ,发展模式转化更为频仍。通过对市民社会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考察 ,我们认为市民社会是中国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意。但是二者又有细微区别 :(1 )市民社会在中国属于“后现代”的内容 ,它的发育晚于现代化的启动 ;(2 )中国现代化的实现并不必然意味着中国市民社会的形成 ,市民社会在中国的发育和推进要比现代化经历更长的时期。因此在发展时序上 ,中国的现代化要优先于市民社会。

    2001年06期 49-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19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9 ] |[阅读次数:0 ]
  • 大众传媒与受众的社会化

    石卫平

    大众传媒所传递的信息全方位地影响着人们的社会化过程。就目前而言 ,传媒对受众的不正确引导主要表现在 :一、假新闻的泛滥给人们以错误的信息 ,愚弄和欺骗了受众 ;二、一些娱乐性节目中的方向偏离导致了受众接受不良的文化价值观念。这些都对人们的社会化过程产生了种种负面影响。

    2001年06期 5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k]
    [下载次数:3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重视对公共政策执行的研究

    金太军

    公共政策是政府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主要手段 ,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将公共政策作为科学的研究对象并形成一门学科 ,在我国还刚刚起步。为了推动我国政策科学的发展 ,本刊约请了省内外几位学者围绕着公共政策执行的重大意义、公共政策执行的能力、公共政策执行的风险因素、公共政策过程中科学与价值的统合、农村社会保障与社会稳定政策以及西方政策执行研究运动等论题进行了专题笔谈。

    2001年06期 58-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下载次数:11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5 ] |[阅读次数:0 ]
  • 公共政策过程中科学与价值的统合

    张康之

    公共政策是政府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主要手段 ,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将公共政策作为科学的研究对象并形成一门学科 ,在我国还刚刚起步。为了推动我国政策科学的发展 ,本刊约请了省内外几位学者围绕着公共政策执行的重大意义、公共政策执行的能力、公共政策执行的风险因素、公共政策过程中科学与价值的统合、农村社会保障与社会稳定政策以及西方政策执行研究运动等论题进行了专题笔谈。

    2001年06期 59-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k]
    [下载次数:14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6 ] |[阅读次数:0 ]
  • 西方政策执行研究运动的兴起

    陈振明

    公共政策是政府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主要手段 ,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将公共政策作为科学的研究对象并形成一门学科 ,在我国还刚刚起步。为了推动我国政策科学的发展 ,本刊约请了省内外几位学者围绕着公共政策执行的重大意义、公共政策执行的能力、公共政策执行的风险因素、公共政策过程中科学与价值的统合、农村社会保障与社会稳定政策以及西方政策执行研究运动等论题进行了专题笔谈。

    2001年06期 60-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k]
    [下载次数:33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4 ] |[阅读次数:0 ]
  • 公共政策研究应关注农村社会保障与社会稳定

    胡象明

    公共政策是政府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主要手段 ,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将公共政策作为科学的研究对象并形成一门学科 ,在我国还刚刚起步。为了推动我国政策科学的发展 ,本刊约请了省内外几位学者围绕着公共政策执行的重大意义、公共政策执行的能力、公共政策执行的风险因素、公共政策过程中科学与价值的统合、农村社会保障与社会稳定政策以及西方政策执行研究运动等论题进行了专题笔谈。

    2001年06期 6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下载次数:4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政策执行的能力

    赵辉

    公共政策是政府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主要手段 ,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将公共政策作为科学的研究对象并形成一门学科 ,在我国还刚刚起步。为了推动我国政策科学的发展 ,本刊约请了省内外几位学者围绕着公共政策执行的重大意义、公共政策执行的能力、公共政策执行的风险因素、公共政策过程中科学与价值的统合、农村社会保障与社会稳定政策以及西方政策执行研究运动等论题进行了专题笔谈。

    2001年06期 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k]
    [下载次数:4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公共政策执行的风险因素分析

    钱再见

    公共政策是政府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主要手段 ,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将公共政策作为科学的研究对象并形成一门学科 ,在我国还刚刚起步。为了推动我国政策科学的发展 ,本刊约请了省内外几位学者围绕着公共政策执行的重大意义、公共政策执行的能力、公共政策执行的风险因素、公共政策过程中科学与价值的统合、农村社会保障与社会稳定政策以及西方政策执行研究运动等论题进行了专题笔谈。

    2001年06期 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k]
    [下载次数:6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现代性与中国文化精神的近代转向

    高瑞泉

    中国近代曾经发生过文化精神的转向 ,即对发展的动力性的追求 ,它是中国社会获得现代性的重要条件和标志。这一历史性转变在哲学领域 ,曾经由不同的哲学派别 ,从自然界的客观法则、主客体交互作用、德性主体的确立和创造性等路向作了理论建构。现代社会需要自身的动力 ,现代动力式文明的弊病则需要批判。

    2001年06期 65-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8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老子哲学与毛泽东的矛盾辩证法

    林源

    毛泽东辩证法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作为理论基础 ,但同时也继承和发展了包括老子哲学在内的中国传统哲学的辩证法思想。毛泽东的矛盾辩证法继承并发展了《老子》关于相反相成的矛盾论、反者道之动的矛盾转化论和柔弱胜刚强的发展规律论。

    2001年06期 73-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下载次数:5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从《太一生水》看先秦自然道论的分流

    颜世安

    郭店竹简中《太一生水》一文的重要性可以从两层意义看 ,第一 ,它是迄今为止所见先秦文献中最长一篇描述宇宙生成的文字 ,它的内容使先秦宇宙论思想大为深化 ;第二 ,相对于自然道论的玄奥性 ,它是近于“纯粹”的自然知识理论。本文主要从第二层意义分析《太一生水》 ,由此入手 ,对先秦自然道论中玄奥性和知识性理论的分流作了一个初步梳理 ,提示了一种理解先秦道家思想发展的新框架。

    2001年06期 78-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下载次数:7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对《老子》及其“三论”的新理解

    刘小龙

    文章提出两个新观点 :1 .《老子》全文具有内在联系 ,所以实为一部系统长篇论著。 2 .《老子》应由道论、德论、政治论三个部分组成 ,此三论各自成篇 ,又相互关联。以往的研究忽略了内在联系 ,因而也忽略了政治篇 ,所以将《老子》分割为彼此间相对独立的八十一章 ,并将八十一章笼统归类于道篇与德篇 ,于是形成且长期存在基础认识有偏差的问题。

    2001年06期 83-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文化哲学的中国文化视野——对建构中国文化哲学支撑点的探讨

    范竹增

    本文从中国文化的独特视野出发 ,对建构中国文化哲学的支撑点进行了探讨。第一 ,探讨了中国文化对人的生命的独特表达方式 ,分析了中西文化在这方面的差异。第二 ,通过分析中国文化的“基因”结构和“多圆”复合结构 ,对中西文化的不同特征进行了比较。第三 ,阐述了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独特“天人”观 ,分析了中西文化对待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差别。第四 ,分析了中国文化对“人的价值”的独特见解 ,比较了中西文化在对待“人的价值”上的不同倾向。

    2001年06期 89-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2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人生之境与天人合一

    张强

    古人对天人合一的理解是多层面的 ,天人合一除了为神学政治提供思想武器外 ,还憧憬着人与自然相互和谐的人生之境。取消主客二分式强调物我交融是古人追求的理想境界。强调天人之间的和谐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天人合一的逻辑起点 ;折射到人生方面 ,人生之境的追究也是以和谐为基本原则的。道家和儒家均关心天人合一的形态 ,但在关怀人生方面两者又有所不同。

    2001年06期 95-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k]
    [下载次数:3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社会利益关系中政府的角色定位与行为定阈

    龚廷泰,戴锐

    在社会利益关系的整合过程中 ,政府担负着重要的职能 ,但政府利益对这一职能的实现构成了多方面的限制。本文认为 ,政府并没有其独立的自身利益 ,对于社会利益关系 ,政府只能作为一个“整合者” ,政府直接的逐利行为会影响其利益关系整合职能的实现 ;而且 ,政府的利益关系整合行为还应当限制一个合理的界阈之内 ,政府只有作为“利益局外人” ,才能实施各种利益整合措施 ,使得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与公众的个体性利益在互相兼顾的前提下得到最大限度地实现。

    2001年06期 98-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4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论政府职能的社会化

    孙亚忠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市场和社会的发育程度从质和量来看都有了极大提高。当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 ,应把实现政府职能的社会化作为政府职能转变的战略重点和新的生长点 ,在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实现政府职能的重构和创新 ,以顺应当今世界各国政府职能的发展趋势。因此 ,全面把握政府职能社会化的涵义、原因和条件 ,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001年06期 104-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下载次数:4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法律意识之结构分析

    刘旺洪

    法律意识的结构包含三个方面的问题 ,即法律意识与其外部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 ,法律意识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问题 ,法律意识的外部结构与法律意识的内部结构之间的互动关系问题。从法律意识与法律制度的关系看 ,法律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与法律制度之间的中介 ,法律意识是法律制度产生的主观意识基础 ,是法律意识的制度凝结 ;从法律意识内部的横向结构来看 ,法律意识有法律知识、法律理想、法律感情、法律意志、法律评价、法律信仰等要素所构成 ;从法律意识的纵深结构来看 ,法律意识由法律心理、法律观念、法律意识形态三个层次所构成。

    2001年06期 109-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21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7 ] |[阅读次数:0 ]
  • 反思与借鉴:后现代法学的思想主旨和现实启示——兼谈我国“法德并举”治国方略的合理性

    蔡宝刚

    后现代法学对西方社会法律的自治性、普遍性、一元性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正确认识其思想主旨及其意义将有助于我们客观审视西方现代法治和我国目前法治建设现状 ,为法学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和范式 ,并深刻理解“法德并举”的治国方略的合理性。

    2001年06期 116-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1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与法制环境

    张玉兰

    现有个体私营经济的有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法律实施不力、法制观念淡薄、法律监督和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是导致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不充分的主要环境因素。要从立法上尽快将个体私营经济的权利和义务落到实处 ,严格规范监督各类执法行为 ,充分创造有利于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法制环境。

    2001年06期 122-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济案”——“九一八”前日本挑战华会体系试探

    申晓云

    发生在 1 92 8年国民革命军“二次北伐”途中 ,日军出兵屠杀中国军民的“济案” ,以往研究中大多将之简单地归诸于日本阻挠中国统一 ,挑起中日冲突的恶例和暴行 ,本文则充分利用国外档案馆的外交文献资料 ,将此案置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美、英、日主要列强在中国和远东争夺的国际大格局之下 ,对引发这起惨案复杂的国际背景和深层原因进行了初步的考察 ,进而对战后至“九一八”期间 ,远东和平逐步丧失与华盛顿体系的关系 ,美、日、英在华利益难以协调、冲突加剧的原因 ,以及最终导致中、日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祸变的根源作了分析和透视。

    2001年06期 124-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4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五四”启蒙与文化现代化

    周建超

    “五四”启蒙是一次独特的思想文化革命 ,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伟大的转折点 ,它给世界和中国人提供了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全新认识 ,并开始了对国民性进行总体性和自救性的理性批判 ,从而为重铸中华新民族魂提供了一条基本思路。本文从现代化的视角 ,对“五四”启蒙独特的思想背景、现代化的张力、历史价值作一客观评述 ,以实事求是地揭示这场运动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所具有的独特的历史地位。

    2001年06期 133-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4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同盟会研究综述

    李玉

    20多年来的中国同盟会研究 ,主要侧重于同盟会的总体评价、同盟会较为重要人物的个案评述、同盟会成员在各地领导革命活动、同盟会的内部关系和组织流变等专题。学术争论的焦点大致集中在同盟会成立的时间、同盟会的形成方式、同盟会的组织特点与性质、同盟会的派系争斗与不断分裂、同盟会与中部同盟会的关系、同盟会的军事策略等方面。鉴于同盟会的资产阶级政党性质 ,在拓展同盟会研究方面 ,从政党的政治性、文化性、社会性和经济状况等方面对其进行剖析和评价 ,是非常必要的。

    2001年06期 140-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12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解剖不是命运——女性主义视域中的精神分析理论

    杨莉馨

    精神分析学说与女性主义理论的关系 ,始终是当代女性主义学术关注的焦点话题。女性主义认为 ,精神分析在体现了浓厚的性别歧视色彩的同时 ,又通过对性压迫的深层精神与语言结构的演示 ,解构了自身的生物决定论 ,为女性主义寻找颠覆“象征性秩序”的途径提供了理论突破口。

    2001年06期 148-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下载次数:10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论中西女性写作审美主体的支配性

    万莲子

    从中西司空见惯的、约定俗成的两大美学范畴“意境”说和“典型”说 ,从中西文化思维碰撞中的审美主体支配性因素在女性写作中的表现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澄清中西审美思维的可比性中“同中之异”何在这一学界争议不休的问题。比较弗吉尼亚·伍尔夫与丁玲、狄金森与冰心的审美创作个性 ,我们即能看出中西女性审美的“典型”与“意境”的主导倾向 ,看出审美主体的支配性如何作用于不同文化语符信仰中的作家。

    2001年06期 153-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2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本色意味与品格追求——澳门女性散文解读

    王庆华

    澳门女性散文有着鲜明的个性气质、女性气质和文人气质 ,它们构成了澳门女性散文的基本特征和基本面貌。

    2001年06期 159-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论圣-琼·佩斯作品中的中国文化参照

    刘成富

    本文以当代法国作家圣 -琼·佩斯的《阿纳巴斯》和《亚洲信札》为论述对象 ,通过对其作品中的中国文化参照的深入分析和研究 ,特别是道教和沙漠文化对圣 -琼·佩斯在文学创作上的影响 ,指出诗人对中国文化的肯定和对人性的颂扬 ,一方面是中西 (中法 )文化相互碰撞、相互借鉴和相互吸引的结果 ,另一方面也是圣 -琼·佩斯对本民族文化和文明进行深入思考和大胆反叛的结晶。

    2001年06期 163-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下载次数:3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托尔斯泰的宗教探索及其对创作的影响

    许海燕

    托尔斯泰在青年时代由信奉基督教转变为否定俄国官方的教会 ,同时开始探索和形成自己的宗教思想。他的宗教探索鲜明地反映在《战争与和平》等小说的主人公的思想变化中。托尔斯泰晚年最终形成的宗教思想实质上就是基督教的原始教义。他认为消除人间罪恶的根本途径就在于实行他的新宗教。他在世界观激变以后创作的《复活》等作品集中地反映了他的新宗教思想。

    2001年06期 168-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k]
    [下载次数:11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颓土上的两种歌吟——沈从文与哈代

    王睿华

    异质文化侵入后 ,宗法制农村自然经济的解体是沈从文与哈代共同面临的写作背景。原始乡村的败落、祖先的价值观以及信念的崩溃成为他们文本中典型的一致的悲剧母题。但是 ,与哈代悲观主义的颓废写实不同 ,以对理想人生模式的重构表现对人间秩序安排的终极关怀 ,沈从文向生命深处所作的漫溯与探索则更多地隐见着东方式的智慧。

    2001年06期 172-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下载次数:8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试论明清社会的变迁及其商业伦理的发育

    段江波,朱贻庭

    本文试图揭示作为历史形态的“儒商伦理”的发生是根植于其时的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历史变迁过程中 ,以至于明清时期的社会变迁出现商品经济的独立化倾向 ;商人阶层活动的独立化倾向 ;传统社会的等级性结构的松动 ,以及明清启蒙思想家自觉对商品经济活动辩护等总体性特征。这对明清时期的商业伦理 (“儒商伦理”)的问世提供了较为成熟的历史契机 ,而这一时期发育的商业伦理也不可避免地烙上当时的历史性格。

    2001年06期 176-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5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德治建设的思路和要求

    郭建新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解决市场运行中出现的一些负面效应 ,已逐渐被人们所重视。那么如何对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德治建设提出新的要求。为此我们将从两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是从“以德治国”方略对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德治建设的指导意义上 ,提出对人们利益观、价值观、道德观的规定和引导 ,并从集体主义道德原则在适应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上 ,提供具有精神动力支撑和道德调节的力量 ,从而为改变目前道德约束虚弱和无力的现状提供新的阐释和要求 ;二是把确立“道德责任法制化”作为德治建设的基本步骤 ,建立和完善以法律规范作为道德规范底线的市场约束机制 ,把提高国民整体道德认知水平作为发挥德治作用的基本条件 ,以民众对法律规范的自觉选择和对“行使自己的权利”感兴趣 ,作为加快国家法制现代化建设速度的道德基础。

    2001年06期 182-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论道德的法治价值

    刘云林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的价值系统和规范文化 ,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这具体表现为在立法活动中 ,道德不仅为所立之法提供一种内在的价值基础 ,而且通过对法律进行道德评价的方式实行对立法活动的导向 ;在司法活动中 ,道德作为司法工作者必不可少的素质对于法的适用具有重要意义 ;公民是否守法直接关系法治目标的实现 ,而这又取决于公民是否将守法作为自身应尽的道德义务。科学地把握道德在法治建设中的这一系列价值 ,对于我们认识和发挥道德在依法治国进程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2001年06期 187-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下载次数:4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2001年总目录

    本刊编辑部

    2001年06期 191-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