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不以任何形式收取版面费,全国社科工作办举报电话:010-63098272。

   

期刊名称:江苏社会科学

创刊时间: 1990年7月

主管主办单位:

 江苏省社科联

出版单位:

 江苏社会科学杂志社

副主(主持工作): 吴 玲

刊  期: 双月刊

CN:32-1312/C

ISSN:1003-8671

♦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提名奖

♦首批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国家百强报刊

♦CSSCI来源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江苏省十强社科期刊

♦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访问量:480474
日访问量:23

  • 村落终结的社会逻辑——羊城村的故事

    李培林

    由于城镇化和村庄兼并等原因,从1985年至2001年这不到20年时间里,中国的村落数字在锐减,仅以2001年与2000年相比就减少了25458个,即平均每天减少约70个村落,它们的逝去没有挽歌,也没有祭祀,但其新建的文明却留给人们以思考,为此我们想以广州羊城村这个典型的村落的终结为线索,目的是为了探讨村落经济运行的社会逻辑。

    2004年01期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4k]
    [下载次数:40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0 ] |[阅读次数:0 ]
  • 社会分层结构:机制变革与阶层相互关系

    李路路

    本文讨论了在市场转型过程中,中国社会分层结构中阶层间相互作用关系和结构整合机制的变革。以韦伯关于“依仗命令”和“依仗利益”的两种统治权力的理想类型为概念工具,本文区分了强制性命令权力和交易性权力两种阶层间相互作用关系和结构整合机制,并以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转型为基础,分析了上述转变的社会学意义。

    2004年01期 1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5k]
    [下载次数:27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8 ] |[阅读次数:0 ]
  • 中国社会分化的悖论及正论达成路径

    石秀印,许叶萍

    中国社会的近现代历史表现为社会分化与社会合化、社会发展与社会稳定的低水平循环,社会运行过程表现为趋极端性、中断式平衡及资源的周期性耗散。本文力求对这一现象进行解释。生产功能性分化是社会发展和经济效率的推进机,自我服务性分化则导致利益分配与生产性功能相背离。公共权力群体和组织权力群体将法理性权力用于自我服务,使生产功能性分化总是伴随自我服务性分化,自我服务分化总是趋于极端化。由于自我平衡机制缺位,革命性的中断成为解决极端化问题的一般方式。然而当抑制自我服务性分化的时候,生产功能性分化也同时被抑制,导致社会进程的迟滞。为此,我们对如何克服这些社会分化悖论和使社会进入正论的路径进行了探讨。

    2004年01期 19-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7k]
    [下载次数:3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社会流动与社会资本——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路径分析

    樊平

    根据经济资源、权力资源和文化资源占有量对阶层聚类,只是解决了社会分层中的类型学问题。在阶层聚类的发生学问题,即成员资格竞争条件和社会流动的路径依赖方面,社会资本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一项全国性阶层分化调查数据分析,根据“流动表中成员获得初职的家庭背景影响”、“社会关系在决定社会分配中的重要性排序”研究发现,在社会资源分配和社会地位获得中,经济资源、权力资源和文化资源占有量以社会资本为中介,社会资本在阶层生产和再生产中发挥整合和集成作用。社会资本使权力、经济、文化三种资源相互保持稳定兑换,减少风险,增值增效,也强化了阶层的封闭性。社会资本诱导资本与公共权力结合和相互渗透,扩大了公众的不公平感。这使国家管理者在社会资本积累和互动中面临着交换的权衡和被收买的考验。

    2004年01期 28-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7k]
    [下载次数:52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5 ] |[阅读次数:0 ]
  • 身份化制度区隔——改革前中国社会分化和流动机制的形成及公正性问题

    陈光金

    本文认为,那种可接受的、具有公正性的社会分化和流动机制,是社会公正的重要基石。在改革开放前的30年里,中国大陆的社会分化和流动机制的形成,贯穿着政治身份化和户籍-职业身份化的政治-行政性制度安排,人们的政治-社会身份和地位几乎是固定的,因而附着于这些身份与地位上的经济利益不平等和社会保障差别也几乎是固定的。因此,与许多人关于改革前中国大陆社会是一个平等主义社会的看法不同,本文认为,改革前中国大陆社会是一种制度性不平等的社会,其社会分化和流动机制不具有公正价值,而人们对它的接受基本上也是被迫的。

    2004年01期 36-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0k]
    [下载次数:10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7 ] |[阅读次数:0 ]
  • 现代产权制度及其内在演进力量

    赵晓

    本文对于“现代产权制度”的含义进行了探讨,提出现代产权制度是一种先进的产权,是持续有效率的产权制度,主要不在于归属问题,而在于保证其能够充分地交易,其核心就在于“政权”与“产权”关系的界定,“自由企业制度”可以说是现代产权制度的真义。文章并指出中国产权制度不断向现代产权制度演进的内在机制是分权所导致的各地方间的制度竞争。

    2004年01期 4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k]
    [下载次数:2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收入分配国家理论述评

    董全瑞,于亚博

    本文把国家作为“经济人”来考察其获取收入的来源和方式对国家长期发展的影响。国家获取收入的方式比之其调控个人收入分配以及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更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正是国家获取收入的来源和方式的不同导致了制度变迁路径的差异。改革开放25年来,国家获取收入的类型和方式已经或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只要沿着正确的方向走下去,国家就会富强起来。

    2004年01期 48-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4k]
    [下载次数:2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关于交易费用的几个问题

    袁庆明

    对交易费用概念,目前存在三个角度的解释,这些解释都离不开康芒斯的“交易”论述。对交易费用的决定因素,人们只知道威廉姆森的解释而不知道诺思的。其实,诺思从商品和服务的多维属性、信息不对称、分工与专业化程度等方面对交易费用决定因素的分析是颇有说服力的。交易费用具有浪费性和可降低性等性质和特征。对交易费用的计量目前包含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

    2004年01期 54-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7k]
    [下载次数:16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2 ] |[阅读次数:0 ]
  • 经济学和管理学融合的一个视角

    李厚廷

    经济学植根于交易费用理论之中。经济学和管理学具有一致的假设、相同的制度环境和共同的使命。交易费用理论对企业的起源和边界、制度变迁、组织结构、管理行为等方面的解释对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交易费用理论是连接经济学和管理学的一个有效视角。

    2004年01期 60-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k]
    [下载次数:3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关于不同企业起源学说的述评与补充

    李雷鸣,陈俊芳

    关于企业起源的典型观点有科斯的交易费用学说以及阿尔钦和德姆塞茨的团队生产理论。本文认为,这两种学说并不矛盾,两者分析的是不同类型企业的起源,差异在于对企业内涵认知的不同。实际上人们对于什么是企业,存在着内涵不同的三种概念认知:企业、多人企业、多环节企业。交易费用只是多环节企业产生的直接原因,而团队生产或者说协作效应则是多人企业存在的原因,企业(涵盖只有一个人组成的实体)的存在则是生产客观性和不可无限细分性的结果。后者实际上是对前两种学说的补充。

    2004年01期 64-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k]
    [下载次数:2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企业组织结构的刚性特征及其超越

    刘海建,陈松涛,陈传明

    科层制在现代企业的发展历史中曾经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当科层制过度强化之后,却容易形成该类企业组织结构的刚性。这时,人们更多注意的是其反面:官僚主义。本文从科层制企业组织结构刚性的概念谈起,然后分析了科层制企业组织结构刚性的形成机理,最后论述了组织结构刚性的克服。

    2004年01期 68-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7k]
    [下载次数:8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0 ]
  • 道德的底限与普世伦理学

    谢地坤

    本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阿多诺的道德哲学,指出他的道德思想是对西方道德哲学的批判继承,他提出的“道德低限”的主张是对维系人类存在的基本道德伦理的反思,表现了阿多诺对人类现实生存状态的关切。第二部分结合阿多诺的道德思想分析我国学术界对普世伦理学的讨论,强调用历史的和辩证的观点去研究道德伦理,指出道德伦理是与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而普世伦理与各个民族和国家的具体道德规范则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永恒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2004年01期 74-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2k]
    [下载次数:6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 现象学的动态意向分析及其问题

    倪梁康

    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的意向分析带有一个基本的划分:静态的和动态的意向分析的划分。在第六研究中,胡塞尔在总体上转向对“意指”与“充实”之间的“动态”相合关系研究,认识如何可能的问题是在这里才被提出并得到一定的回答:真正的认识是在意向(意义的给予)与直观(意义在直观中的充实)的动态统一中产生的。因此,胡塞尔也把“充实”等同于(狭义上的)认识。“充实”成为现象学的动态意向分析的核心概念,“充实”的最终理想,它意味着思想与事物的完美相即性。

    2004年01期 80-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0k]
    [下载次数:12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笛卡儿式的沉思》中的自我与他人先验现象学

    王恒

    先验主体性是《笛卡儿式的沉思》(以下简称《沉思》)的主题和宗旨。明见性奠基于先验自我。作为习性之基底和诸体验之极点的自我只是自身执态的相关项。先验自我就是作为“活生生的当下”的时间性。《沉思》完成了时间性的先验主体的现象学建构。他人问题作为陌生感知恰恰揭示了一般感知的共同本性和发生性的动机源泉;而作为交互主体问题的他人实际上是先验领域内部的自身建构问题。原真还原的缺陷在于其自然主义倾向及其对他人目光的预设。

    2004年01期 87-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3k]
    [下载次数:6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时间性与主体的命运——从时间维度看主体性的嬗变

    张尧均

    本文从时间性这一角度入手,描述了从近代以来主体命运的嬗变。在以笛卡尔和康德为代表的近代哲学中,主体有在时间中的经验主体和超时间的先验主体的区分,前者得到了后者的保证。随着现象学的出现,主体性与时间性合为一体,由此出现了主体间性及主体自身的同一性问题;最后,在利奥塔所描绘的某种后现代时间中,主体趋于消亡。

    2004年01期 93-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3k]
    [下载次数:8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知识分子场:布迪厄对知识分子的祛魅

    朱国华

    知识分子理论作为布迪厄统治社会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其思想体系注入了一种实践活力。本文把布迪厄知识分子理论置于当代知识分子社会学语境之中进行了考察,分析了布迪厄对于知识分子关系主义的定义、知识分子场域的祛魅性质与内部结构关系,并在最后尝试性提出了布迪厄知识分子理论的局限以及跨语境的可能效用。

    2004年01期 99-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4k]
    [下载次数:25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0 ] |[阅读次数:0 ]
  • 合理性与“社会学转向”——强纲领的科学性问题

    马雷

    爱丁堡学派以及其他许多社会史家和科学社会学家试图从方法论上证明强纲领的科学性,积极倡导科学的“社会学转向”。劳丹将这种论证总结为“偏好描述的谬误”和“不完全决定论题”,并对此提出置疑。这表明他们在根本性的合理性问题上没有达成共识。我们希望找到更好的合理性模式,实现两者的整合。协调合理性乃是实现这一理想的一种尝试。

    2004年01期 104-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k]
    [下载次数:2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未来城市形态与城市建筑的哲学探究

    蒋阳

    当代迅速兴起的信息技术革命不断地从根基处影响着城市形态的演化历程,比特成为建筑学和城市研究的新维度。本文以技术哲学为始源性视角,探讨透视信息时代背景下未来城市形态和城市建筑的显明特点与信息时代的人类安居生活。

    2004年01期 108-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k]
    [下载次数:4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改良”与“革命”:20世纪中国启蒙逻辑的再诠释

    张宝明

    改良与革命是20世纪两个十分显赫的关键词,也是与启蒙话语密切关联的实践路径。就启蒙本身而言,近现代中国有“弱势启蒙”和“强势启蒙”之分;就启蒙导引的现代性进程而言,又有“激进”与“保守”等理念之别。本文在百年启蒙历史的“骄嚣”中,梳理出了由两种基本路径组成但又由两种路径演绎出的形形色色的现代性谱系。

    2004年01期 112-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8k]
    [下载次数:7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的调和与冲突——罗家伦对五四运动的历史阐释

    冯夏根

    在近代中国剧烈变幻的历史背景下,作为五四亲历者之一的罗家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五四历史的阐释有着不同的重心。尽管他坚持以民族主义者和自由主义者的双重身份发表言说,但他的阐释无法消解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之间的内在紧张。

    2004年01期 118-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8k]
    [下载次数:15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国民党党员群体结构分析——以1929年为中心

    汤向东

    继清党之后,1928年5月国民党进行党员总登记,使党员人数急剧下降,元气大伤。党员数量结构的这一重大变化,使国民党向基层社会植根的契机遽然中断。以后,党员群体的数量始终“未达理想之比率”。本文试图以1929年为中心,对国民党群体进行量化考察,揭示国民党党治基础、党力变化和群体结构的变动特征。

    2004年01期 124-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5k]
    [下载次数:5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马建忠留法史实辨误二则

    权赫秀

    马建忠是近代中国著名的早期改良思想家、外交家和语言学家,也是近代中国第一批留欧及留法学生。然而,关于他在1877年至1879年间留学法国的具体史实,国内外相关论著的记述互有歧异,问题主要集中在马建忠所留学的学校及其所学习课程和所取得学位等两个方面。该文对此作了考辨。

    2004年01期 129-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下载次数:2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清初“江南奏销案”补证

    付庆芬

    江南奏销案是顺治末年继“通海案”、“哭庙案”之后,打击江南士人的又一重要案件。由于史料的缺乏,以前对此案的研究总是有些扑朔迷离。今就《抚吴疏草》中所保存的处理此案的40多件档案文件,拟对此案的名称和背景、时间、所用处分新例、案件过程和结果等问题作一说明和补充,以求此案真相大白于天下。

    2004年01期 132-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0k]
    [下载次数:6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略论新理论新方法在史学研究中的应用

    董国强

    本文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系统阐述了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理论方法应用于史学研究的特点和意义,并结合研究教学的实践,指出在实际应用新理论新方法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几个技术问题。

    2004年01期 138-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k]
    [下载次数:2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西方公共政策的理论发展之路及其对本土化研究的启示

    毛寿龙

    认识、选择与行动,是公共政策研究的特色。因此之故,公共政策的理论研究一直滞后于实践研究。最近20多年来,西方公共政策领域发展了很多理论。本文将介绍西方公共政策的重要理论,分析其理论发展过程,并以IAPP研究为例,说明西方公共政策理论的经验对于我们本土化研究的意义。

    2004年01期 143-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1k]
    [下载次数:47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0 ] |[阅读次数:0 ]
  • 从精英治理到民主治理——村民自治制度演进分析

    吴素雄,陈洪江

    村民自治制度在农村社区嵌入的深度受到权力、利益和文化三元变量的影响。目前,村级的治理水平仍停留在精英治理的层面上。“精英治理”和“民主治理”的差别在于体制内精英的被选择方式及其自我表现方式的不同。消除这种差别需要提高村民自治制度化水平以及农村社区的公民素质。村级民主治理水平能否不断得以推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能否保持自觉的、内省的状态、坚持正义的价值取向,以及能否保证其成员不断克服狭隘的理性人偏好并逐渐向道德人偏好转变。

    2004年01期 149-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4k]
    [下载次数:18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3 ] |[阅读次数:0 ]
  • 从村庄到国家的新权威主义治理

    张伟

    本文以一个中国村庄南街村为例分析了新权威主义的二重困境。相对于传统权威主义,新权威主义的关键特征在于权威者“统制为民”的主观态度,和民众对于权威者治理成就的认同。新权威主义合法性基础,已经演化为不同于传统权威主义的经济成就、清明政治和精英治理,但这些基础条件本身存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冲突,并不足以维持新权威主义的长期存在。为了维持权威,新权威主义政治有滑向传统权威主义、采用极端做法的自然倾向,如社会资源控制、政治全能主义和意识形态式的道德教化,但其成本高昂,可行性值得商榷,并销蚀着原有的合法性基础。

    2004年01期 156-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9k]
    [下载次数:7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世界文明与对话

    辛斌

    2004年01期 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现代历史思维和写作中的文明对话

    乔治·伊格尔斯,韩丽枫

    2004年01期 163-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下载次数:1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文化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陈筠泉

    2004年01期 166-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下载次数:3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布罗代尔文明理论的启示

    姜芃

    2004年01期 169-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下载次数:7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历史学必须全球化吗?

    理查德·T·范恩,吕洪灵

    2004年01期 172-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价值中立的两难

    钱满素

    2004年01期 175-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下载次数:9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文明与个体的对峙与互动

    严志军

    2004年01期 178-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下载次数:1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学者散文的体式革命

    范培松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学者散文的体式革命主要表现为:学者散文的文化身份的确立;学者散文的文化精神特征;以文化批判实现“以文化自我为中心”。

    2004年01期 181-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4k]
    [下载次数:4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穿越当代“经典”——文化寻根文学热点作品局限评述

    吴炫

    所谓文学穿越,它一方面穿越的是政治和文化,并通过政治和文化走向人类关怀,另一方面穿越的是既定的各种世界观,建立起作家自己的世界观。本文所做的,就是依据一个作家应该建立起的对世界的独到的哲学性理解,来看中国新时期文学“文化寻根文学”阶段几部轰动性作品所存在的思想性和文学性局限。

    2004年01期 189-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1k]
    [下载次数:6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论艺术研究的实践论视界

    王元骧

    在文艺理论研究中,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三种视界之间不仅有着内在深刻的联系,而且无不关涉到艺术的实践性问题。所以,深入探讨和揭示艺术的实践本性,有助于克服以往文艺理论中三者分离的现象而使之达到有机的统一。这对于我们更全面、完整地认识艺术的性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2004年01期 196-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5k]
    [下载次数:2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五四”启蒙主义话语的形态与思维特质

    倪婷婷

    “五四”新文化人在思想启蒙的实践中,以“医生”、“导师”的身份和姿态,确立了作为启蒙主体的话语权威形象;借助于决断性甚而不乏独断性因素的表述形式,他们对启蒙的意义进行了理性的阐释和激情的发挥,“五四”启蒙主义话语的思维特质也由此形成。本文着重讨论了“五四”启蒙主体在权力意向和便于为启蒙客体所理解的意图下为追求“明晰”的言说效果所作出的努力,同时也揭示了具有明显二分法思维特性的二元对立话语模式所处的历史语境以及它与启蒙主义传统的内在关联,从而对“五四”启蒙话语的理性价值作出客观的评价。

    2004年01期 204-2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8k]
    [下载次数:5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试论以利益平衡理论为基础的知识产权制度

    冯晓青

    知识产权制度是一种分配权利与利益的平衡机制。在信息的生产、专有和使用之间达成平衡,是知识产权制度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利益平衡因而成为知识产权制度的理论基础。它涉及到智力产品的创造、传播之间的平衡、智力产品的创造和使用之间的平衡以及知识产权人的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的平衡等。知识产权制度本是一种确认知识产权人对知识产品的专有垄断权的制度,但通过其一系列的制度设计,围绕知识产品所产生的各种利益关系得到了均衡,从而保障了这种制度宗旨的实现。

    2004年01期 210-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1k]
    [下载次数:21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3 ] |[阅读次数:0 ]
  • 刑事法治的基本立场——一种基本理念与研究方法的阐释

    蔡道通

    刑事法治必须致力于创造秩序,但同时也必须保障人权。因为只有将保护法益和保障人权相协调的刑事司法才能赢得国民的信赖,也才能对维护社会秩序作出贡献。就人权保障而言,刑事法律应当为脆弱的人性提供可以庇护的天空,应当为弱小的个体提供可以避难的港湾,甚至应当为单薄的个人提供可以自卫的利剑。关注本应作为刑事法律法秩序主体的犯罪人的命运,关切本应理性对待的刑罚的功能与局限,应当是刑事法治不可偏废的基本立场。为此,刑事法治的研究必须整合各个学科的知识,超越刑事法律在刑事法律之外研究刑事法治。

    2004年01期 217-2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5k]
    [下载次数:4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现代大学理念与中文系的教育取向

    沈卫威

    现代中国的大学形态的确立,是在受过西学教育的留学生手中完成的。其中在大学理念上存在着人文主义与实验主义之争。“创造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学”一度成为一些大学办中文系的理想,同时也希望在中文系使义理(文学理论与批评)、辞章(文学创作)、考据(文学史研究)之并重或融通。

    2004年01期 223-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3k]
    [下载次数:4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社科规划与社科研究

    徐之顺

    社科研究规划是一项具有政策导向性、宏观协调性和激励性的工作,它对社科研究事业具有“统筹”、整合和协调的作用。因此对具体规划部门来说,在管理上的创新与突破就显得十分重要。而面对江苏的实际状况,社科规划要出新就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研究规划中“高原”与“高峰”、“源与流”、全国普遍性问题与地方特殊性之间问题的关系,以推动江苏社科规划再上新台阶。

    2004年01期 230-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政治文明建设与公众舆论监督

    方延明

    十六大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确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作为公众舆论中最具影响力的媒介舆论监督,在促进公开信息、问责政府方面,具有其它载体无法替代的责任和作用。舆论监督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大有作为。

    2004年01期 235-2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3k]
    [下载次数:5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