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一兵
经由后殖民理论等文化研究,他者问题逐渐成为国内学界所关注的焦点之一。实际上,现代性的过程就是总体化的历练,在全球化的时代,“他者”自然成为“问题”,他者问题实际乃是后主体时代的“主体问题”,它不仅关涉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之辩,在学理上也关涉德-法之争。在学科建制本身即已西方化的当下境域中,回溯西方哲学语境中的有关他者的言说、理路及其问题,或许有助于为我们民族和个体的真正个体性多元化的自我定位做好准备。希望这组旨在廓清理论地平线的笔谈能够对国内他者问题的深入研究有所推进。
2004年03期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18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0 ] - 张亮2004年03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下载次数:11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王恒2004年03期 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下载次数:14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臧佩洪2004年03期 9-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5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方向红2004年03期 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k] [下载次数:7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胡大平2004年03期 14-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k] [下载次数:9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刘怀玉2004年03期 17-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下载次数:7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王锺陵
本文以为“夫道未始有封”及“故昔者尧问于舜”二节,乃《庄子》书外篇之羼入于《齐物论》者。对“夫道未始有封”一节,曾有庄学家认为其应属外篇,但论之不详、不深;而对于“故昔者尧问于舜”一节,则未有庄学家疑其非《齐物论》文也。本文从语体风格的辩析上,从对文本的细致解读,以及上下文在意旨及语调的衔接这样三个方面,论证了上述论点。
2004年03期 20-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4k] [下载次数:2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潘立勇
Ontology是西方哲学的核心概念,可称为西学“存在论”,“本体”则是中国哲学的核心概念,有关“本体”的思想即是中学的“本体论”。以“本体论”译Ontology并不确切,但不能由于约定俗成的译名的不确切而否定中学“本体论”思想的存在。西方传统Ontology作为“是论”与中学精神比较隔膜,而西方哲学“传统本体论”向“现代存在论”的转换,则为西学“存在论”和中学“本体论”的深层次比较提供了契机。
2004年03期 27-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1k] [下载次数:6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崔宜明
中国的传统道德文明在近代既为社会变革提供着基本的精神动力,却必须作为批判的对象加以否定和超越,在这一困境中,近代以来道德学说呈现为不同的三种知识形态,即道德的社会批判学说、道德本体论学说和建构现代伦理学的尝试。在现代伦理学应当是对现代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念的理论表达、应当是对现代社会生活的哲学抽象和应当具有现代的知识形态的意义上,中国的现代伦理学至今仍然没有完成。
2004年03期 3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k] [下载次数:1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魏福明
王安石在天道观上,继承了老子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但把老子“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论思维模式发展成为宇宙本体论的思维模式;在天人关系上,继承了老子的合理思想,主张人应效法天道的自然无为,反对统治者的任意妄为,同时也对老子消极无为的观点进行了分析和批判;在辨证思维领域,继承了老子天道运行不已的观念,并用“耦”、“对”概念来概括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了对辩证法的认识。
2004年03期 38-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k] [下载次数:4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张传开
马克思把实践范畴提升到第一的和基本原则的地位,使之成为主导性的和创造性的原则,并以此为出发点,去解释各种社会历史现象,去说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包括说明认识和改造人自身以及由人组成的社会,使自然与人、自然与社会、自然与历史、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存在与思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以及生产方式、分工、社会形态、意识形态等范畴,都获得了科学的规定,从而创立了新唯物主义。
2004年03期 4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k] [下载次数:2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张义生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思维类型———求解思维。逻辑思维的功能在于论证,形象思维的功能在于描述,求解思维的功能在于求解,即寻求解决问题的手段。求解思维在人类思维中起统摄作用。它是人们围绕问题的目标,选择、寻找实现目标的手段、途径的思维。人们在求解思维过程中,围绕所要解决的问题,对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等思维材料加以组合,使之形成有序的指向目标的思维过程。
2004年03期 48-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k] [下载次数:4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杨瑞龙,冯健
企业间网络已经日益成为现实生活中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但是,现有的经济理论对于这种组织形式关注很少。本文对企业间网络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给出了企业间网络的概念,对其与市场和企业科层形式的区别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指出企业间网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节约交易成本、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并有助于企业形成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作为一种有效率的经济组织,企业间网络应当得到更多的理论关注。
2004年03期 53-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3k] [下载次数:10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2 ] |[阅读次数:0 ] - 周冰,靳涛
青木昌彦对“制度是关于博弈重复进行的共有信念的自我维系系统”的概念来自于对制度系统的本质认识,这种概括超越了长期以来把制度简单分为几类并把制度描述为控制人类行为的规则和规范的简单界定。他不仅强调制度是一种规则,更强调制度是一种在动态演化基础上可自我实施的共有信念,他的制度概念更突出了制度的动态性和可实施性。青木昌彦的制度演化框架既包含了新制度经济学的现代经济学分析方法,又融入了演化经济学的结构分析方法,在古典博弈模型的基础上又引入进化博弈思想,并创造性地构建了内生的制度演化模型。他对制度演化分析的解释性明显好于现有的其它制度演化理论。当然,他的思想和模型也还没有达到十分完善的地步,在某些方面也还存在比较明显的问题。
2004年03期 59-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8k] [下载次数:17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0 ] |[阅读次数:0 ] - 唐绍欣,刘志强
哈耶克的制度理论是一种特殊意义上的制度理论。他的自由主义经济学观点,使他成为反对计划经济体制的代表,他重视法律在扩展秩序(theextentedorder)中的作用,认为传统是至关重要的,资本主义的秩序就是传统演化的结果。哈耶克这种重秩序、守法律的思想,实质上与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的进化论观念相一致。本文重点讨论哈耶克的扩展秩序和保持自由传统的制度观点,并指出它的现实意义。
2004年03期 66-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k] [下载次数:1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雷晓康,张志超
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政府利用市场来提供公共物品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的思路。然而传统理论认为市场在提供公共物品时存在着失灵性,那么政府为什么可以利用市场机制来供给公共物品,市场提供公共物品的理论依据是什么,这些问题都需要给予理论的说明。在分析政府利用市场供给公共物品的原因以及可行性的基础上,本文探讨了政府利用市场机制供给公共物品的几种可选模式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2004年03期 7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7k] [下载次数:17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1 ] |[阅读次数:0 ] - 李红刚
本文从经济均衡概念的界定出发,概述了经济学均衡分析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在此基础上,讨论了经济系统的非线性分析方法对经济均衡,特别是均衡演化思想及概念的贡献。最后,介绍了经济复杂性分析方法对经济均衡及其演化的内涵的发展。综述这些关于经济均衡及其演化的探讨过程,本文归纳了一条经济分析方法从均衡到演化的演进道路。本文表明,从均衡到演化,经济学一直在探索一个更一般、更本原的理论,在替人们找回实际经济现象中一度被舍弃但非常重要的东西。
2004年03期 76-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k] [下载次数:4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李增福,王志涛
本文是把利他主义行为作为配置资源的一种方式,来探寻其存在的边界条件。通过分析得出,利他主义行为要发生必须满足下列几个条件:首先,利他者掌握受惠者的需求效用信息;其次,在互惠利他中利他行为要有回报的产生;最后,利他主义配置资源的成本必须不高于市场交易的成本。
2004年03期 80-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k] [下载次数:7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张进
伴随人民币强势基础的不断累积而产生的人民币升值压力,可有直接与间接两条释放渠道。人民币直接升值对中国经济发展弊多利少;本文提出人民币间接升值论,认为人民币“对内贬值、对外稳定”便于操作、破坏性小,有利于缓解当前对外经济摩擦,实现特定宏观经济调控目标,并可保持我国国际经贸环境的稳定与可预期性。
2004年03期 84-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周荣荣
我国加入WTO后,如何在现行分散的农业经营管理体制下,提高我国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冲破国际技术壁垒,大力发展出口农产品,关键是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大力推进出口农产品的经营管理体制与机制创新,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2004年03期 89-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郭道晖
建立廉洁政府,不应只限于官员个人的廉洁,必须同时建立廉价而高效的政府。为此,要使权力与机构同时减肥,人员与职能精干,政府“瘦”而“精”,全能政府必须转变为有限政府,官僚政府必须转变为效率政府,为全民提供价廉物美的优质服务。
2004年03期 94-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k] [下载次数:2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蔡恒
我国行政体制改革要能够顺利地向纵深发展,需要行政组织创新与之相配套。本文提出行政体制改革的“两重边界”重构论,将新型行政边界下有效行政执法组织的特征归结为组织的法定性、结构的有序性和行为的效率性。综合执法组织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有效性”,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它又将被新的权力运行模式取代。
2004年03期 99-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4k] [下载次数:7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1 ] |[阅读次数:0 ] - 王华
当维持宏观经济稳定的框架已基本确立,组成市场结构的经济主体已相对成熟时,调节市场有效运作的微观管制制度就应当及时建立,并随市场经济的发展而相应进、退,放松管制与加强管制俱为新时期中国政府制度创新的价值基点。管制作为新时期中国政府制度建设的一部分,其有效作用的发挥不仅依赖于政府是否适时、适当地履行了这一职能,而且也依赖于政府自身被“管制”。
2004年03期 105-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8k] [下载次数:7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0 ] - 韦宝平,李丰
宪法司法化包括宪法的直接适用和司法审查两个方面。鉴于宪法规范的特点、宪政体制以及法律传统等原因,宪法的直接适用性在我国目前缺乏可操作性,而对违宪的司法审查则缺少制度空间和现实基础。我国违宪审查制度应当在民主集中制的框架内寻求自我完善。
2004年03期 112-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7k] [下载次数:7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方潇
本文以中国古代及近代为背景,论述了法治要求和法学理论发展的各自历史内容以及二者之间的紧密联系。文章认为:法治是一个具有社会性和演进性的历史成就之物,它源于社会内部的需求;法治要求一方面促进了法学理论的形成,另一方面它自身的发展又需要法治理论的导引;不同的社会环境产生不同的法治要求,也孕育不同的法学理论;法学理论的发展需要一个宽松的环境,等等。
2004年03期 118-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0k] [下载次数:3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侯惠勤,郭榛树
对于社会主义法治目标的这一重要意识形态基础的冲击,主要来自两大挑战,一是“后意识形态”思潮对于法治国家政治倾向性的冲击;二是社会主义失误而造成的对于革命意识形态建设性的怀疑。因此,把握当代民主政治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充分发掘马克思主义法哲学思想,乃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过程中一项极富时代意义和创新价值的工作。
2004年03期 125-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k] [下载次数:6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何言宏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小说中的民间宗教和民间信仰话语、民间伦理话语、原始人性话语和原始自然意识组成了民间话语的基本结构,对此,我们应该在现代性话语重建的基本关怀下进行相当切实的审理。
2004年03期 130-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4k] [下载次数:6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贺昌盛
从汉语诗学的整体发展状况来看,30年代的诗学理论侧重于主“智”,主“智”的诗学强调创作主体对于其对象的自主性“构建”活动,它可以人为地通过对语词的排列、组合或中断、省略,来营造一种需要智力活动参与的诗学形态与氛围,以使接受者通过对这一特定形态与氛围的智力性“赏玩”来“体味”其间的奥妙。主“智”的诗学携带着汉语诗学浓郁的文人传统,这就形成了一种力求使西方现代诗学与中国传统诗学能进一步趋于“融和”的发展路向,它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到了以后汉语诗歌的基本精神面貌及其发展形态。
2004年03期 137-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8k] [下载次数:15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李兴阳
郭沫若前、后期小说中的自我形象,在精神内质上有一个从“实在化的我”向“虚化的我”亦即逐渐否定自我的转换历程,其人格特征则相对恒一。本文从内部冲突与外部冲突、二元对立与感觉变形、趋时善变与内在恒一等三个方面对此作了分析。本文认为,郭沫若小说中的自我形象与创作主体之间形成了“主体间性”,前者是后者的心灵镜像,其命运际遇可视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命运的叙事隐喻。
2004年03期 142-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k] [下载次数:4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从丛,许诗焱
本文从戏剧人物语言和剧本舞台提示两个方面,对莎士比亚和奥尼尔的戏剧语言艺术进行对比分析,试图揭示两位处于不同时代、运用极为不同的舞台技巧的剧作家如何殊途同归,以各具特色的戏剧语言以及相应的舞台艺术手法外化出伟大作品的共同底蕴和各自的独特魅力。
2004年03期 146-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2k] [下载次数:7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傅承洲
本文提出冯梦龙的《新列国志》不是根据余邵鱼的《列国志传》增补而成,而是冯梦龙的独立创作。冯梦龙创作《新列国志》带有总结历史经验的动机,小说结构有其独到之处。在创作中形成了他对历史小说的基本认识,要求历史小说创作要严守史实,对历史小说和故事小说应该区别对待。
2004年03期 151-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k] [下载次数:7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昝红霞
黄庭坚对“心”这一哲学范畴的认识体现了儒家和禅宗对他思想的综合影响。与之相对应,其诗歌中有关“心”的意象组合反映了黄庭坚作为儒家士大夫和禅宗居士的双重文化人格特征。
2004年03期 156-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下载次数:5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李红霞
中隐,是白居易晚年人生哲学的核心范畴,是基于小隐、大隐观念上的扬弃与超越,也是汉魏以来文人对前此隐逸行为重新审视后自我调适的结果。本文试将中隐置于中唐的时代背景下,从社会政治、佛道思想、经济基础去观照其产生的历史必然,指出中唐日益腐朽的社会政治是中隐产生的直接因素,佛道思想奠定了中隐的理论根基,奉亲养家的现实需要和外官丰厚的俸禄是中隐产生的经济动因。
2004年03期 160-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k] [下载次数:9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力量,解正明
《金瓶梅》中的会话语料极为丰富精彩,其中体现出较强的语境规约。语境规约是指语境的固化和深层化,有着一定的语言形式特征。《金瓶梅》会话中的语境化线索主要有语码和角色转换、程式化的表达方式、相对韵律模式。《金瓶梅》对语境规约的非语言微观基础描写得不够充分。对于潘金莲、西门庆而言,表层语境和深层语境的关系变化多端;而对于武大郎、武松而言,表层语境和深层语境的关系基本明晰。
2004年03期 165-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下载次数:1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杨丹伟,陈一平
民国外交呈现了一个弱势国家在参与西方国家主导的国际关系体系时所面临的矛盾与特征:国际化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遵循国际规则与维护国家利益、法理上的独立与事实上的自主等。因而,以中华民国融入国际关系体系为主要线索,根据构建现代民族国家和加入国际关系体系的两个基本维度,揭示一个弱势国家在国际化进程中所普遍遭遇的矛盾,这是研判民国外交的分析架构,也是探讨20世纪中国参与国际关系体系的基本考量。
2004年03期 168-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6k] [下载次数:16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祁玲玲
自1928年底东北易帜,军阀混战的局面被形式上的全国统一政权取代。接下来的10年是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主权国家成长的重要阶段。这一艰难的历程不仅受到了历史惯性的羁绊,且面临民族生死存亡的考验,使社会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局面。本文力图从国家官僚制度建设以及国家力量向社会的推进的角度切入,探析30年代国民政府领导之下的国家官僚制的运作特征,并剖析呈现如此特征的缘由。本文不仅展示了制度层面的规定,更要关注制度规范性之下实际的运作逻辑,以求得完整的了解。
2004年03期 176-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k] [下载次数:3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张燕萍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授权资源委员会对特种矿产实行了统制。通过对特矿的统制,国民政府手中掌握了大量的特矿产品,以此为抵押获得了外国信用贷款,通过易货贸易从国外换回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和进行重工业建设的机器设备,还用特矿收益进行了重工业建设,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国民政府抵抗日本侵略的军事和经济实力。但资源委员会对特矿的统制,也损害了从事特矿生产经营的矿商、矿工的利益,这在一定程度上又阻碍了特矿产业的发展。
2004年03期 181-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0k] [下载次数:4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尤小立
作为现代中国西化程度较深的自由派,蒋廷黻一生颇遭议论的是1935年的接受蒋介石征召入阁和前一年与钱端升、丁文江等鼓吹“新式独裁”。前者在当时并不太出格,后来所以引起物议,多半是今人以今度古所致,后者则主要是自由派中一些人在民族危机面前的纸上谈兵。对蒋廷黻而言,无论是参与政府还是鼓吹“新式独裁”都与他自身的现实理性有关。这一现实理性又源自他西方化的价值取向以及治外交史所形成的思维方式。
2004年03期 188-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2k] [下载次数:7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 ] - 卢毅
曾经在民国学界风行一时的“整理国故运动”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晚清学术的传统。无论是从“整理国故”的口号与主张,还是从具体研究对象和方法来看,以章太炎为首的晚清国粹派都可谓是“整理国故运动”的前驱;而作为“整理国故运动”的另一个重要主体,“古史辨派”又明显受到了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清末今文经学的启发。
2004年03期 194-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3k] [下载次数:5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李海英,赵磊
本文围绕“变革”和“权力”这两个核心概念所揭示的要点,运用比较政治学的研究方法,从宏观、中观、微观相结合的角度,对近代中日变法维新的成败原因做出动态分析。全文以变革为主线,以权力为焦点,通过比较中日变革主体和组织的权力资源掌握程度之不同以及权力获取和运行效用之不同,将有关因素归结为主体与组织化程度以及集权与强制力等分析层次。各层次间既相互独立,各自构成一个分析视角,同时,相互之间又具有密切的逻辑关系,形成全方位的分析框架。
2004年03期 199-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9k] [下载次数:4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王思斌
在社会转型和向市场经济体制快速过渡的过程中,我国出现大规模的弱势群体,这需要重构社会保障制度。当前,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缺失,城市社会保障制度在改革和重建中目标过度偏向为经济体制改革配套服务,这使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呈断裂状态。本文从建立整合的社会保障制度的角度,指出弥合上述断裂的必要性。在农村建立与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城市则要确立社会保障制度的民本目标,从而建立相应的社会服务体系。
2004年03期 206-2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k] [下载次数:16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5 ] |[阅读次数:0 ] - 张秀兰,徐月宾
自农村税费体制改革全面推开以来,五保供养制度由集体福利转为国家福利。这一转变克服了过去五保供养完全依赖村和乡镇经济的不确定或不稳定性,使五保供养的经费在制度上得到了更大的保障。尤其是《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的颁发,更使这一制度纳入了法制化的轨道。然而,在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有利形势下,很多地区出现了“应保未保”和供养标准降低等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五保供养的性质发生变化以后,其本身的制度化建设滞后,以及缺乏一个相应的对制度的运行进行有效监控和评估体系所致。为此,本文将对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化的建设提出一个理论和操作框架。
2004年03期 211-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0k] [下载次数:10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1 ] |[阅读次数:0 ] - 杨团,张时飞
农村五保供养制度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保障鳏寡孤独残疾人基本生活权益的制度。农村税费改革后,这一制度面临诸多挑战。基于江西省的实地调查资料,本文在详细描述当前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存在的突出问题后,从资金融资和服务传递两个视角探究了其制度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2004年03期 217-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0k] [下载次数:12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1 ] |[阅读次数:0 ] - 顾昕,降薇
自2002年税费改革在全国推展以来,五保供养工作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即税费改革后,“村提留、乡统筹”被取消,社会公益事业的资金依赖于上级政府的转移支付。由此,五保供养从集体福利向国家福利转型。由于在转型初期,各级政府间收入分享制度安排的混乱,导致五保供养缺乏明确、稳定的资金来源,因而在中西部地区普遍出现供养标准下降的局面。为了弥补农村社会安全网中的这一漏洞,中央政府以推进横向公平为原则建立规范化的五保供养专项补助金制度,是一个短期内可行的政策选择。但长远来看,整合农村现有各种收入支持计划,建立制度化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必然的发展方向。
2004年03期 224-2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2k] [下载次数:5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0 ] |[阅读次数:0 ] - 贡森,王列军,佘宇
在山东省基层的调查发现,五保供养法规不落实问题远比各级民政部门估计的要严重,特别是已保对象只占全体应保对象的40%左右。我们认为,问题的根源在于有关责任主体、保障内容和标准以及供养形式的规定先天不足和后天环境的不利变化。基于这一判断,我们认为要适应新形势,就应按照积极的福利政策的思路,尽早修改现行的五保供养法规。为此,我们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2004年03期 231-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7k] [下载次数:4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4 ] |[阅读次数:0 ] - 2004年03期 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3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2004年03期 237-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2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2004年03期 238-2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2004年03期 239-2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3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2004年03期 2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