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邓晓芒
本文对康德先验逻辑与形式逻辑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澄清,指出康德表面上是从形式逻辑的判断机能中引出先验逻辑的诸范畴,实际上却是以先验逻辑的范畴为形式逻辑的诸判断形式奠基,从而使形式逻辑建立在认识主体的能动性上而“认识论化”了。文章最后结合康德先验逻辑的古代思想渊源和后世影响对其历史地位进行了初步的定位。
2004年06期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3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6 ] |[阅读次数:0 ] - 孙周兴
海德格尔从未满足于对“情绪”作一种心理学的规定。在前期哲学中,海德格尔对情绪现象作了现象学的分析,把情绪规定为此在之实存论环节;在后期思想中,海德格尔从“存在历史”意义上对我们时代作了一种“基调”分析。海德格尔认为,希腊哲学的基本情绪是“惊奇”,一种让存在者之存在自行开启的“倾向”,一种“调音”。进而在近代哲学中,存在者是什么之问演变成“确定之物”的追问,“怀疑”成为哲学的基调。存在历史的“另一个开端”的基本情绪则被规定为“既惊恐又畏惧的压抑”。如果说“惊奇”是开启性的、扩张性的,那么“压抑”就是持守性的、收缩性的。“惊奇”趋于创造,而“压抑”则归于守成。作为我们时代的基调,“压抑”并非全然消极,而是指示着思想之重量,呼吁着实存之定力。
2004年06期 7-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下载次数:20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张玉能
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中的审美判断力批判包含美的分析和崇高分析两个主要部分,形成了其美学范畴的主干:必然→美→崇高→自由。他按照逻辑学的体系从质、量、关系、情状(模态)四个方面分析了美与崇高,得出了美的无功利的令人愉快性、无概念的普遍令人愉快性、无概念的必然令人愉快性、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等性质,并辨析了美与崇高的形态和审美感受的差异,从而组成一个使人由必然经过美与崇高而达到自由的美学范畴体系。
2004年06期 14-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16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韩水法
本文通过分析《判断力批判》的基本原则,在反思现代审美境况以及相关理论的现状的基础之上,重新追问作为哲学学科的美学的可能性。这样的追问以及本文特殊的提问形式实际上意谓对当代是否依然可能存在一种作为哲学学科的美学的深刻怀疑。
2004年06期 20-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11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雷德鹏
“认识的飞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认识从个别向一般的飞跃;二是认识从一般向个别的飞跃。康德认为,灵魂的想象力在这两个飞跃中都发挥着核心的作用。在第一个飞跃中,想象力的作用在于它产生出“综合”行为,将感性的杂多置于概念之上得到统一而形成知识;在第二个飞跃中,想象力的作用则通过构造出“图型”和形象,使概念运用于对象成为可能。
2004年06期 24-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4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涂丽平
本文通过分析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中先验想象力、先验统觉、先验范畴之间的关系,阐述了康德有关先验想象力的思想。笔者指出:将康德意义上的先验强加于想象力一方面造成想象力的先验合法性与经验性现实运用的两分,从而使想象力无法成为形成认识的最终原理和根据。另一方面使作为纯粹主体的先验自我实现了在分裂中的统一。先验想象力之所以无法突破先验统觉、先验范畴的“规则框架”,在于康德哲学未经反思的前提:其对实体化的纯粹主体之现实性———形式逻辑的“一”及由之确立的纯粹先验性不可置疑的信念。
2004年06期 29-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9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王永南,王金福
回到哪个马克思?让哪个马克思走入当代?正确思考和解决这个问题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使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为了能够回到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马克思,能够让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马克思走入当代,我们必须坚持无产阶级的根本立场,破除对马克思的神化观念和非历史观念,辨证对待西方资产阶级学者观点,认真地研究马克思的全部思想,并对其发展进程作出具体的历史分析。
2004年06期 35-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2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应松年,蔺耀昌
作为规制政府与人民关系的行政法,在当今中国法治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行政法治化的全面实现,并非仅靠一般行政法即可达致,还须借助于特别行政法的健全与完善。可以预见,特别行政法将成为我国行政法学的一个新视点。但目前理论界关于特别行政法问题的探讨尚显不足,因此,我刊编辑部约请部分专家学者就此问题展开讨论,现将讨论集中刊于本期,以飨读者。
2004年06期 39-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4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杨解君,孟红
作为规制政府与人民关系的行政法,在当今中国法治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行政法治化的全面实现,并非仅靠一般行政法即可达致,还须借助于特别行政法的健全与完善。可以预见,特别行政法将成为我国行政法学的一个新视点。但目前理论界关于特别行政法问题的探讨尚显不足,因此,我刊编辑部约请部分专家学者就此问题展开讨论,现将讨论集中刊于本期,以飨读者。
2004年06期 4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2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莫于川,郭庆珠
作为规制政府与人民关系的行政法,在当今中国法治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行政法治化的全面实现,并非仅靠一般行政法即可达致,还须借助于特别行政法的健全与完善。可以预见,特别行政法将成为我国行政法学的一个新视点。但目前理论界关于特别行政法问题的探讨尚显不足,因此,我刊编辑部约请部分专家学者就此问题展开讨论,现将讨论集中刊于本期,以飨读者。
2004年06期 43-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5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吕忠梅
作为规制政府与人民关系的行政法,在当今中国法治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行政法治化的全面实现,并非仅靠一般行政法即可达致,还须借助于特别行政法的健全与完善。可以预见,特别行政法将成为我国行政法学的一个新视点。但目前理论界关于特别行政法问题的探讨尚显不足,因此,我刊编辑部约请部分专家学者就此问题展开讨论,现将讨论集中刊于本期,以飨读者。
2004年06期 45-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5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马怀德,姚金菊
作为规制政府与人民关系的行政法,在当今中国法治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行政法治化的全面实现,并非仅靠一般行政法即可达致,还须借助于特别行政法的健全与完善。可以预见,特别行政法将成为我国行政法学的一个新视点。但目前理论界关于特别行政法问题的探讨尚显不足,因此,我刊编辑部约请部分专家学者就此问题展开讨论,现将讨论集中刊于本期,以飨读者。
2004年06期 47-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7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刘莘
作为规制政府与人民关系的行政法,在当今中国法治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行政法治化的全面实现,并非仅靠一般行政法即可达致,还须借助于特别行政法的健全与完善。可以预见,特别行政法将成为我国行政法学的一个新视点。但目前理论界关于特别行政法问题的探讨尚显不足,因此,我刊编辑部约请部分专家学者就此问题展开讨论,现将讨论集中刊于本期,以飨读者。
2004年06期 49-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5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温晋锋
作为规制政府与人民关系的行政法,在当今中国法治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行政法治化的全面实现,并非仅靠一般行政法即可达致,还须借助于特别行政法的健全与完善。可以预见,特别行政法将成为我国行政法学的一个新视点。但目前理论界关于特别行政法问题的探讨尚显不足,因此,我刊编辑部约请部分专家学者就此问题展开讨论,现将讨论集中刊于本期,以飨读者。
2004年06期 5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1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段培君
中国现代化纲领在当代经历了如下的演变:从“四个现代化”到“小康水平”,从“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到“市场经济体制”,从“高度民主”到“政治文明”,从“全面开创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形成了“科学发展观”的新模式。这些演变反映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及其特点,也反映了它的内在问题和下一步的可能走向。
2004年06期 53-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迟福林
当前,我国的改革正处在关键时期,并已进入以政府转型为重点的结构性改革阶段。我们认为未来几年,改革能否有实质性推进,如何推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改革的进程。以公共服务为中心的政府转型,是我国下一步改革的中心和重点。这个基本判断的主要依据:一是去年SARS危机充分暴露了政府管理体制的弊端,使我们从经济社会发展严重失衡中看到了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性;二是这次宏观调控突出地反映了政府职能转变严重滞后的状况,使我们清楚地看到经济发展中的许多矛盾和问题,大都同政府主导的经济增长和经济运行机制相联系。因此,努力实现以公共服务为中心的政府转型,既是落实以人为本、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障,又是在宏观调控中推进改革,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举措。
2004年06期 6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4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刘林元
邓小平精神是对毛泽东精神的继承和发扬,是邓小平理论和实践的精神升华。邓小平精神内涵丰富,影响深远,其核心内容是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一切从实际出发和实事求是精神,与时俱进的改革创新精神和人民利益为最高准绳的社会主义民本精神。
2004年06期 65-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2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陈学法
本文认为,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应当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主要应从生产资料公有制本身来理解。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核心,离开这一本质属性,就根本谈不上什么社会主义。而且生产资料公有制本身既有质的问题,它规定社会性质,也有一个量的问题,它决定社会发展状况。只有生产力解放及发展了,公有生产资料的量才能不断增加,社会主义才能得以不断发展。所以,解放及发展生产力是生产资料公有制本身发展的要求,当这种生产力表现为公有生产资料的存量与增量时,它便构成社会主义本质的一部分。
2004年06期 70-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2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佴怀青,王平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重大政治抉择,它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需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根本的政治保障,有利于在新的国际背景下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2004年06期 74-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1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管怀伦
在列宁的建党理论和组织思想中,集中制和民主集中制占有特殊的地位。不过,列宁对它们的贡献却不尽相同。对于集中制,列宁不仅具有丰富的思想,缜密的体系,严谨的逻辑,专门的著作,而且还提出了明晰的理论概念。而对于民主集中制,虽然列宁也作出过重要的理论贡献,但相对于集中制而言,则既无理论专篇,又无理论专著,更没有首创能够概括这个组织思想的专门的科学概念。由于种种原因,苏联的相关史学和理论著作把“民主集中制”的首次问世断定在1905年召开的塔墨尔福斯代表会议,但是从未断言是列宁首创;而中国的同类著作和大量的教科书则直接把民主集中制的首创权归为列宁所有。这不仅在学风上过于武断,在事实上也断难成立。
2004年06期 78-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7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 杨忠,何军
本文讨论了我国现行地方政府绩效考评体系的主要特点及其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分析了政府绩效考评在目标设定、内容构成、考评主体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等单一指标在短期内的高速增长、政府职能错位等弊端。新的政绩考评体系在考评内容上要从单一式转变为系统化,政绩考评方式要从任务式转变为战略式,政绩考评主体要从以上级为主转变为多元化,以引导地方政府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004年06期 84-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4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陆学艺
近年来社会各界,尤其是社会科学界就当代我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问题的研究,讨论特别热烈,什么新阶层、新结构、新群体,真可以说是众说纷纭。但总体来说,认为自1956年到1978年前的社会阶级阶层结构是“两个阶级一个阶层”。那么这一说法源自哪里,有人说是从苏联搬来的,有人说这是不符合实际的。为了弄清这一理论问题,我们查阅了有关的文献资料,认识到“两个阶级一个阶层”论说法确实是不符合实际的,应当给予正本清源。
2004年06期 88-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12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李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财产层的分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迅速。那么中国的社会结构特别是社会分层结构出现了哪些新的发展趋势和变化,本文认为:贫富分化更为明显,财富的集中化程度更高,分化的形势和由此造成的“社会结构紧张局面开始严峻;阶层结构出现了定型化的倾向,尽管中产阶层有所发展,但总体上比例还较小,并伴有阶层利益呈现多元化、“碎片化”的特点。
2004年06期 93-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63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0 ] |[阅读次数:0 ] - 张宛丽,李炜,高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分层结构中出现了“新中间阶层”,通过调查和相关统计资料分析,我们发现其有如下特征:1.受到中国社会结构双重转型的制约和影响,现阶段,中国社会分层结构中出现的“新中间阶层”,在其阶层构成上显示出独特的异质性,即一是受到权力授予关系、市场交换关系及社会关系网络这三种社会地位资源配置关系的作用而具有的地位评价上的不一致性;二是内含了一个拥有一定私有生产资料、占有一定雇佣劳动、具有一定私有财产关系的“私营企业主”特殊阶层。2.受这三种社会资源配置关系的影响,现阶段中国社会“新中间阶层”的来源可区分为三种进入渠道,即由权力授予关系所作用的行政型进入、由市场交换关系所作用的市场型进入和借助社会关系资本作用的社会网络型进入。3.在观念整合上表现出不同的社会属性及差异。
2004年06期 100-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8k] [下载次数:13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3 ] |[阅读次数:0 ] - 李春玲
社会阶级或阶层的区分通常是以一些客观社会经济指标来加以确定的,但这种指标在中国近几十年所发生的结构变动中,阶层利益和阶层意识却表现出不明确的,或有待发展的特征。为了检验当代中国社会是否出现了阶层分化的现象,以及阶层结构化的程度,我们进行了考察,并希望依据客观经济指标来划分出社会阶层与身份认同之间的关系。
2004年06期 108-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65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0 ] |[阅读次数:0 ] - 王万山
市场规制理论演进中的三个阶段理论,包括公共利益理论、俘虏理论和新兴市场规制理论。公共利益理论认为市场规制的起因是市场机制本身存在一定的失灵,需要政府进入纠正,因而政府的规制具有经济上的合理性。俘虏理论则认为市场规制的起因是政府被产业利益和厂商利益所俘虏,指出受市场规制产业并不比无市场规制产业具有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价格。新兴市场规制理论包括寻租理论、可竞争性市场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规制理论等,从制度、市场结构和交易契约方面研究了市场规制的特性和提高规制效率的制度途径。最后对市场规制理论作了总结性的评论。
2004年06期 113-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下载次数:12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4 ] |[阅读次数:0 ] - 程新章
霸权稳定论和制度稳定论都阐述了世界经济秩序得以维持的原因,但它们二者之间关系的研究鲜有论述。本文通过制度化霸权机制的探讨,即制度化霸权的形成机制主要有团体霸权形成机制和制度机制,揭示了霸权稳定论和制度稳定论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既能解释霸权稳定,同时又表明了制度在其中发挥的作用。
2004年06期 120-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下载次数:2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白明,雷箐青
总体来看,我国的民营经济普遍存在开业难的问题,在很多领域对民营经济明显存在市场限进的现象。本文认为,这种局面的产生主要有三个原因:保护国有企业的利益、贯彻“产业政策”和一些部门和个人寻租和设租。
2004年06期 129-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徐国华,杨东涛
本文归纳了“整合人力资源实践与柔性战略”的几种典型的分析思路,并对这几种典型的分析思路作了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整合人力资源实践与柔性战略的研究框架。
2004年06期 134-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下载次数:5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李江,张莉
本文旨在对财产权利安排进行理论剖析的基础上,尝试性地建立财产权利安排与后改革之间的逻辑联系,并认为这种逻辑联系仅仅是整个改革历程中若干个必要环节中的一环。更为重要的问题是,摸清贯穿中国改革历程的一般逻辑。本文从一个新的视角论证这种一般逻辑与政府行为有着紧密联系。
2004年06期 139-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周承娟,邵培德
20年来我国改革开放都是围绕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调整变化而实现的。政府社会经济调控职能任务的实现,在市场化已经比较充分的今天,无非是基于财政政策与货币金融政策的实施。但是,基于历史的原因,与市场经济思想和市场经济发展现实相适应的公共财政的相关制度甚至在理论上对公共财政的基本框架的探讨都是相对缺乏的。因此,本文简要地论述了基于市场经济平台的公共财政的收支结构和公共财政的管理机制。
2004年06期 142-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3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周石峰,金普森
南京十年时期,中华民族危机更甚于前,“济案”之烈度亦远在“沪案”之上,但却并未生成规模宏大的罢市激流。京沪两地的商人或一致反对罢市,或利用罢市手段与反日组织抗争以维护自身私利,或因战时环境而逼迫进行罢市。其中原因,既可归诸南京政府之压制性的民众运动政策,又与中共的弱势地位及其错误政策密不可分。不过,是否罢市、主动还是被动罢市,不应作为评判商人民族主义的标尺。
2004年06期 145-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2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熊秋良
国民党改组后,为了贯彻孙中山“以党建国”、“以党治国”的政治理念,国民党的政治精英们利用已有的政治资源和已建立起来的政治权威,进行政治动员,开展“党化教育”,以精神力量弥补自身资源的不足,提高了民众的政治意识,增强了民众对国民党及国民党政权的政治认同感,国民党在民众中的权威有所提升。国民党的“党化教育”得益于苏俄模式的启示,但其政权的自利性又使其政治动员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2004年06期 152-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18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7 ] |[阅读次数:0 ] - 倪玉平
漕粮海运是晚清政治生活与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事件,由于牵涉面极广,头绪繁多,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难免存在某些偏颇。现根据档案等资料,对其中的几个问题做一辨析,以期获得新的进展。
2004年06期 157-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3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户华为
民间传说表面看来充满时间、空间错置与幻想的迷雾,但作为某种历史记忆的符号,它们的产生和流传过程恰恰是包含着丰富社会舆论与情境的一个历史真实。在社会史研究的新范式下,传统所谓正史、野史、文献与口头传说等概念具有某种同等的含义。民间传说是历史记忆的另一种呈现和表达方式,透过史料考古的分光镜,可以从这些承载民众历史记忆的文本和符号中获取有价值的历史信息。
2004年06期 162-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38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6 ] |[阅读次数:0 ] - 张春莉
行政追偿正当程序的缺失,是我国《国家赔偿法》的重大缺陷之一。在理论上对现行立法缺失作深层次的分析,抛弃特别权力关系理论支配下的行政惩戒权说,确立行政法上的债权说,在此基础上构建行政追偿的协商程序、决定程序和监督程序是完善我国《国家赔偿法》的合理选择。
2004年06期 167-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5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0 ] - 章正璋
文章回顾了中国修订民法典的百年历程,总结了其中的成败得失,认为当前中国已具备再次修订民法典的条件;并就与此有关的一些问题,特别是就民法典修订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展开了分析探讨,希望对当前的立法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2004年06期 172-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6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陈美林
吴敬梓有年五十四,在江苏(赣榆、南京、淮安、扬州、仪征等地)活动和生活长达卅余年。江苏尤其是南京的社会环境孕育了这样一位伟大的作家,产生了《儒林外史》这样一部伟大的作品。《儒林外史》中所洋溢着的江苏尤其是南京的地域特色,是与作家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分不开的。
2004年06期 177-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15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王英志
林则徐山水诗以描写中国西部山水为主要题材。若以道光二十二年(1842)贬谪新疆伊犁为分界线,其前期外出试差写西南山水与后期谪戍伊犁写西北山水,由于心境、环境等皆大不同,因此诗的意蕴、情调亦自有变化,但其一贯标举的“风骨”则无大异。虽然其山水诗艺术造诣不能与近代初期的山水诗人代表龚自珍、魏源相比肩,却自有其感染力,并弥补了龚、魏山水诗未及西南与新疆山水题材的不足,于近代初期山水诗史上独树一帜。
2004年06期 184-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1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张强
司马迁与汉代《诗》学形成了密切的关系,从大的方面讲,主要与《鲁诗》及荀子发生关系。与其它三家诗相比,《鲁诗》更具有“美刺”的文化精神。司马迁关注《鲁诗》主要接受了孔子论《诗》的成果,其中包含了对王道精神的肯定和支持。
2004年06期 188-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4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丁珊珊
21世纪的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后现代的文化语境当中,完全商业化的模式把中国电影推进了市场的浪潮之中,让中国电影显得不知所措。本文就此分析了中国电影的现状,比较了国际电影的局势,并提出了中国电影如何生存发展的一些建议。
2004年06期 191-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2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裴文
语言时空观将时间和空间视为语言系统整体性存在的必要组成部分。在时空观的视界里,时间和空间必然被理解为概念的存在,而且,它们的概念应当是从语言系统整体性存在中获得的。本文尝试提出语言时空结构作为语言本体概念,论证语言时空观的理论依据,并以语言自身所彰现的时空特性来界定语言,追索研究语言本质的最一般路径。
2004年06期 196-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4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王晓娜
本文论证了符号序列的空间共存性与时间相继性的兼容之可能,探讨了名词性并列句的叙述性实现机制。时空要素的获得,是偏正词组成为名词性并列句构成要件的基础;空间共存和时间相继的双重负载,是名词性并列句实现叙述化的必要条件;名词性并列句叙述、描写的时空范围,由句外隐性话题加以框定。另外,本文还探讨了时空要素对结构转换的功能值增减的影响等问题。
2004年06期 201-2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1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顾兆禄
本文在对索绪尔的两个版本《普通语言学教程》所作研究的基础上,依据索绪尔关于语言的本质、语言符号任意性原理和语言符号系统的要素、价值理论,分析讨论了徐通锵先生关于“字”与“语素”及“两种编码机制”的观点,并提出和论证了“语素本位”原理。
2004年06期 205-2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7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顾龙生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但在实践中,民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仍面临诸多难题。为此,本刊邀请部分学者,分别从市场准入、发挥行业协会作用,转变政府职能及完善法律环境等方面对如何加快发展民营企业进行了探讨。
2004年06期 210-2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1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单东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但在实践中,民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仍面临诸多难题。为此,本刊邀请部分学者,分别从市场准入、发挥行业协会作用,转变政府职能及完善法律环境等方面对如何加快发展民营企业进行了探讨。
2004年06期 213-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3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胡税根,吴乐珍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但在实践中,民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仍面临诸多难题。为此,本刊邀请部分学者,分别从市场准入、发挥行业协会作用,转变政府职能及完善法律环境等方面对如何加快发展民营企业进行了探讨。
2004年06期 216-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4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余永祥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但在实践中,民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仍面临诸多难题。为此,本刊邀请部分学者,分别从市场准入、发挥行业协会作用,转变政府职能及完善法律环境等方面对如何加快发展民营企业进行了探讨。
2004年06期 219-2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1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华桂宏,王小锡
道德资本也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学范畴,因此可以从经济学角度对其合理内涵加以揭示。探究道德资本应该坚持经济学思想史上由来已久的广义资本观。广义资本观的立足点就是“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这一资本的一般属性。作为资本的存在首先应该是一种资源,道德与法律一样构成社会经济制度的重要部分,制度就是一种资源,而且道德还是在运行有序和发展有效的社会经济生产总过程、交易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并且带来巨大经济效率的资本资源。同时,由于在信息不完备和有限理性的交易过程和生产总过程中,道德能够作为一种约束而降低道德风险、减少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并进而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财富创造,因此道德有理由成为广义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4年06期 223-2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7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0 ] - 诸培新,曲福田,郭忠兴
本文在详细分析了江苏省农业发展阶段和结构特征,尤其是在资源与环境经济方面特征的基础上,结合江苏省农业发展所处的宏观经济背景,认为以发展生态农业为切入点,加大科技和资本投入是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的江苏省农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途径。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江苏省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领域和措施。
2004年06期 229-2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2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陈玉平
本文借鉴菲德模型,首先将江苏经济部门划分为外资和内资两大部门,假设其生产方程,并在此基础上推导出关于江苏省外资投资贡献的计量分析模型,然后利用此模型对江苏省1991—2002年经济发展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结果显示外资部门对江苏经济增长的贡献远远高于内资部门的贡献,从而表明江苏省对于外商投资应继续实行积极倾斜政策,同时应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文章最后就江苏省今后处理利用外资工作提出四点建议。
2004年06期 233-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3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2004年06期 237-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2004年06期 239-2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