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嘉明;
后现代主义将“消费社会”看作是当今的一种新型社会状况和经济秩序,商品崇拜、消费崇拜成为这一社会的伦理和意识形态。“符号”被看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被视为某种“消费逻辑”,其结果是用来否定真相,它支配着整个文化。世界因此成为一个模拟的世界、图像的世界,它就是后现代的世界。这样,在后现代这一“拟象”的世界里,也就成为没有真理,没有现实,没有意义的时代。
2006年03期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15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2 ] |[阅读次数:0 ] - 张志扬;
一百多年来,中国人翻译西方的经典文献,在概念的移译上,多少潜移默化地在其“解释性”中接受其“政治性”影响。当然,翻译的“解释性”并不直接等于“政治性”,关键在于翻译所奠基的“理解—解释”之根据是“真实”,还是“真理”?而“真理”自身带有的“权力性”自然会向“政治性”转化。这只是一个总的区分,其强弱程度还要依赖许多中间环节——其中主要是推动词语选择的历史契机与精神倾向。这里简化为:在“解释性”中只限于谈“真实”与“真理”;在“政治性”中只限于谈“差异”与“选择”。而总的倾向是要归属于语言的“语言性”中聆听“道说”对意识形态化了的“诸神”或“真理”之审视与限制。
2006年03期 7-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5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胡牧;
本文认为倪梁康先生提出的“思想翻译”等范畴具有重要意义,但其相关观点似有矛盾之处。本文由此从哲学角度对思想翻译的源本、程度、评价等问题进行探索性的讨论。
2006年03期 15-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3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林丹;
胡塞尔提出的“现象学还原”的思想,首先要求把一切现成者的“存在”都“悬置”起来。这样,海德格尔的“存在”问题似乎与胡塞尔的现象学原则就是冲突的。但胡塞尔在悬置自然主义所设定的一切实在时,把那原本并非现成的实在事实、而被自然主义歪曲为现成实在的境域存在也一并悬置了,从而漏过了“存在”问题。本文试图回答这一问题:为什么海德格尔哲学中的“存在”问题是现象学本身的问题?
2006年03期 20-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4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朱刚;
“精神”是西方思想与哲学的一个基本语词。海德格尔在其思想历程中对精神进行了多重解构。在《存在与时间》中,海氏一方面避免使用传统的精神概念,另一方面又对它进行改写,并用改写后的精神指引Dasein的实际生存活动或时间性。在《校长就职演说》和《形而上学导论》中,海氏则视精神为世界和历史的本原,并据此提出了他对于世界和历史的理解。德里达在其《论精神———海德格尔与问题》中对海氏整个的精神之思进行了梳理和解构。本文即是试图在德里达有关工作的基础上对海氏的上述思想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2006年03期 26-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6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朱松峰;
通过对狄尔泰和海德格尔论及生活体验问题的相关文本的分析,本文揭示出前者为后者提供了如下的思想“指示”:狄尔泰的“从生命出发”指示着海德格尔将之作为出发点的“实际生活(经验)”;狄尔泰的“生活和历史的活生生溪流”指示着海德格尔的“历史生活的动力学”;狄尔泰的“前反思的完整体验”指示着海德格尔的“前理论的境域体验”;狄尔泰对“生命把握生命”的方法的寻求指示着海德格尔的“与生活同行”的方法论要求。借助这些指示,海德格尔走向了一个新的开端和方向。
2006年03期 3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9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 刁伟涛;
在促成良好社会秩序的问题上,人们往往强调秩序是由制度规范出来的,主张用制度去规范人们的行为从而促成所欲求的秩序,但是仅有制度,或者说仅从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方面去考虑,并不足以有效地促成秩序,秩序的形成与维持还需要另外一种机制:自组织,并且这种机制的作用可能更为根本。当前中国社会所出现的一定程度上的失序与不和谐,也往往是由于社会的自组织性有所减弱所致。
2006年03期 37-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12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1 ] |[阅读次数:0 ] - 刘晓辉;张璟;
主流经济理论之所以难以解释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现象,主要原因就是它忽视了华人社会中经济个体或群体之间先天承继和后天形成的关系的巨大作用。然而,华人社会中的关系并非与生俱来地具有降低经济不确定性、作为替代正式制度的非正式制度安排和资源配置的功能,当且仅当这种原初关系异化为工具性关系之后,这些功能才得以发挥并对华人社会的经济产生重大影响。而这种异化的充分条件是资源稀缺性和欲望无限性之间的矛盾与制度漏洞的共同作用,二者缺一不可。并且,原初关系、工具性关系和市场化关系随着经济体制由自然经济向计划经济,再向市场经济体制的变迁过程而协同演进,从而为经济转型研究提供了一个粗略的分析视角和框架。
2006年03期 44-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4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陈尧;
发展型国家模式是后发展国家在二战后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一种战略模式,这种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发展道路的模式,一度被认为是后发展国家实现“赶超”目标的主要手段,但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遭到重创。随着东亚奇迹的结束和全球民主化的转型,人们对以东亚地区为代表的后发展国家的发展道路开始总结,特别是对这些国家经济成就背后的重要制度因素即发展型国家模式进行了剖析和反思。本文对什么是发展型国家、发展型国家的主要特征以及如何超越发展型国家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认为一种后发展型国家模式正逐渐形成。
2006年03期 52-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15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0 ] - 李项峰;李郁芳;
地方政府对外部性的规制可能会产生另一种外部性,即规制外部性。规制外部性是政府在制定与实施规制政策的过程中因自身的无效或被规制者的影响而产生的成本和收益转移。它是政府失灵的一种表现。与市场外部性比较,规制外部性可能影响配置、稳定、分配和增长。它的存在对政府干预的效率提出了质疑。因此,在外部性治理问题上,有效的政策选择必须考虑到这种规制外部性的大小。
2006年03期 60-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6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李芸;邢华;
从马歇尔和韦伯开始的传统产业的集聚分析框架,主要是基于比较优势和区位原理。但在高新技术产业中,比较优势和区位原理的作用日益弱化,而知识的创新和流动对形成产业集聚现象的作用日益凸现。本文认为,就高新技术的产业集聚而言,可以在一个由空间集中性、产业聚合性和知识流动性组成的三维分析框架中进行分析。高新技术的产业集聚主要体现在此三者综合作用基础上形成的聚合效应。地理集中是产业集聚的表象,产业网络是产业集聚的本体,知识流动是产业集聚得以运行和强化的基础。根据“集中”和“聚合”的不同程度,结合不同产业的特点,高新技术的产业集聚可以被划分为四种类型。从而为人们有意识的培育和利用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效应提供思路。
2006年03期 66-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4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阎耀军;
掌握规律是进行预测的基础和前提,但是社会领域有没有规律?如果有,那么社会规律能否用于社会预测?在社会预测中,人类社会作为自然的一部分,自然规律能否应用其中?如果能,那么它会受到哪些限制?这是我们在研究社会预测原理时不能不研究和不能不解决的问题。
2006年03期 7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2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风笑天;
本文依据对江苏、浙江两省343户跨省外迁三峡移民的问卷调查资料,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定量地考察了影响移民社会适应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安置地政府和居民对移民的接纳状况,是影响移民适应状况的最重要因素。同时,移民的住房状况、移民与当地居民的交往状况、移民相互间的交往状况、移民对当地语言的熟悉程度、以及两地习俗方面的差别等因素,也对移民的社会适应具有一定影响。
2006年03期 78-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30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5 ] |[阅读次数:0 ] - 顾昕;高梦滔;张欢;
医疗费用的超常快速增长导致了低收入人群医疗服务可及性下降。公立医疗机构如何承担社会责任,为弱势群体提供低廉的医疗服务,成为公众关注的话题。然而,要求有关医院单方面承担这一社会责任并不是一个好的制度安排,政府将低收入者医疗保障的投资交给医疗机构来掌控也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因此政府建立医疗救助制度,同时运用定点医疗机构设定的机制,引导各类医疗机构为低收入者提供合理的服务,我们认为就可以是一种模式。
2006年03期 83-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14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3 ] |[阅读次数:0 ] - 刘少杰;2006年03期 88-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14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2 ] |[阅读次数:0 ]
- 董才生;2006年03期 93-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8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甄志宏;2006年03期 97-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42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4 ] |[阅读次数:0 ]
- 张康之;
工业化、城市化是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变的历史进程。在陌生人社会中,人们之间的交往是通过契约的中介才得以实现的。近代以来的社会治理体系也是建立在契约之上的,是出于为契约的实施以及契约关系的建立提供保障的需要。由于契约是一种外在于人的存在,是使陌生人的交往成为可能的工具,所以,建立在契约基础上的社会治理体系也具有了工具理性的特征,特别是它对形式化、普遍性的追求造成了治理体系以及整个社会的道德价值失落。对工业社会治理体系的批判将会把我们引向合作的社会及其治理体系。
2006年03期 101-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14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9 ] |[阅读次数:0 ] - 欧阳景根;
本文认为,政治能力建设是第三世界国家政治发展的方向所在。政治能力既包括国家的政治能力,又包括社会的支持能力。本文提出了“国家+社会”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并认为,要建设与提高民族国家的政治能力,社会应加强传统意义上的原始认同和对主流意识形态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级认同,必须在国家与社会之间建立良性的互动关系,必须实现政治宪法、法律宪法和社会/公民宪法的复合宪法。只有一方面实现复合宪法,另一方面又建立国家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才能实现第三世界国家的环境友好型的政治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2006年03期 108-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9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宋效峰;
作为一种软实力,国际威望是大国成长的重要标尺。国际威望的产生依赖于一定的实力基础,因此它首先具有物质性;但它又以文本或话语形式存在,在这个意义上说又是非物质的。一个国家的威望政策应该是多元化的:首先要提高综合实力;其次要提高对国际制度的参与和创设能力,以增强制度威望;最后,要重视对外宣传与传播这种最具积极性的路径,它符合当前国际政治的社会化不断加强的特点。
2006年03期 114-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4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周永坤;
民主的一般理念与我国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都告诉我们,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建立违宪审查制度对于维护宪法与法律的权威与安定,对于维护法制的统一,对于维护人民代表大会本身的权威,对于反腐败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等都是必不可少的。由法官进行违宪审查具有民主正当性与技术优势与程序优势。我国现在已经具有了建立违宪审查制度的条件,当然,建立这一制度需要付出艰巨的努力,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与制度创新。例如:建立“混合型”的以普通法院为主的违宪审查制度,宪法应当明文规定违宪审查的范围与结果,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对法院的“反牵制”的制度,确立司法自律的规范与养成司法自律的传统等等。
2006年03期 120-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29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0 ] - 章礼强;
民法本位即指民法的价值标准和中心任务,从一定意义上讲,民法本位就是民法最核心的价值,而民法原则则是民法本位价值取向的外载形式。本文以民法私主体权利本位观作导引,析辨民事实定法,并结合司法实践,论析社会顾虑与本位原则。对于民事立法实践,建议以带有社会顾虑的私主体权利为本位构设中国民法典体系、原则、制度和具体规范。
2006年03期 129-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2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王明新;
近年来,中国的法官选拔制度深受西方影响,在理念和制度安排上体现出一定的趋同性和类质化。但是,中国的法官选拔制度具有独特的社会背景和成长环境,如法律伦理主义的传统、特殊的社会结构特点以及法院定位和诉讼功能差异化等,因而不可能完全移植西方的法官制度。基于此,本文提出了深化和完善法官选拔制度改革的几点考虑,以使中国的法官选拔制度更加科学并富有生命力,促进中国职业法官群体的渐序形成。
2006年03期 134-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1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张宝明;
“新青年派”知识群体自“问题与主义之争”之后,便一步一步走向自我剥离的里程。送走杜威迎来罗素,南下的“新青年派”同仁以陈独秀为龙头与以张东荪为首的自由派思想者展开了一场关乎中国现代性道路的论争。归根结底,这场争论还是英美派和法俄派知识分子对十字路口不同路标的执意导引。回到历史现场,那场知识与心理的竞赛在思想深处映照并启迪着中国当下的知识界:特色中国需要中国特色。
2006年03期 141-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5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任新平;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传统的积谷备荒制度日益废弛。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为了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应对频繁的灾荒,逐步建立了国家、省级、地方三级粮食储备及储备粮管理制度。同时,大力推广新式农业仓库制度,引入民营资本弥补国家财政的不足,通过市场机制调节粮食余缺。此外,农仓还起到了稳定农村金融,促进农业生产的作用。
2006年03期 148-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7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0 ] - 万立明;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之后到抗战时期,国库制度经历了一个由不统一到统一、由委托代理国库制到银行存款制这一复杂的嬗变过程,银行存款制的确立则标志着在形式上已经建立起现代意义的国库制度。这种演进历程符合财政体制的发展规律,但由于经济和政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当时的国库制度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
2006年03期 154-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1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潮龙起;
有清一代,秘密会党的滋长与基层社会的控制效率关系密切。作为维持基层社会秩序的宗族,当清政府政治廉明、社会经济稳定时,其在国家政权的督导下,能配合地方政府镇压、捉拿或搜捕起事者,这对秘密会党起到了一定的控制作用。但在晚清,由于国内外局势的重大变化,社会经济形势的恶化,宗族的凝聚功能减退,而各种非传统社会势力的乘机兴起和发展,则进一步分化了宗族组织,使得它在控制秘密会党时难有作为。
2006年03期 159-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5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宾静;
“礼仪之争”后,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进入了百年禁教时期,外籍传教士在中国的处境日益艰难,传教重任逐渐转移到华籍天主教徒肩上。本文以乾隆十九年江苏张若瑟教案为例,对可能被忽视的一个群体———华籍普通天主教徒的活动加以分析,探讨此间他们辅助外籍传教士开展传教活动的方式及特点。
2006年03期 164-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2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黎霞;
1892年夏襄阳府爆发瘟疫,酿成巨灾。有传言称是天主教的传教士出钱贿人往井水里投毒,数千村民要杀死教士,被襄阳府官员及时制止,未成惨祸。这起事件中,严重的自然灾害是主要的诱因,广泛传播的谣言是直接原因,而其深层原因,则是近代以来天主教势力发展对乡村社会的冲击,及近代社会巨变中百姓心理承受力的严重脆弱化。
2006年03期 169-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2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徐向群;
孟子的经权思想是对孔子经权思想的发扬,它体现的灵活性是孟子对当时社会现状的一种积极回应,体现了孟子的特点。准确把握孟子思想中的灵活性,对于理解孟子思想,以及其对于儒学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具有重要的意义。
2006年03期 174-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6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周安华;2006年03期 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K] [下载次数:5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周安华;2006年03期 180-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下载次数:6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彭骄雪;2006年03期 183-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下载次数:3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章旭清;2006年03期 187-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下载次数:7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田兆耀;2006年03期 190-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下载次数:4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陈吉德;2006年03期 193-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下载次数:1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孙慰川;2006年03期 196-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下载次数:4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刘绪义;
唐以前,中国文学史上两性审美的古典形态基本呈现出以和谐、美善相乐为特征的道德审美特性。从晚唐开始,士人的闺阁情怀再度激发,特别是城市文化的兴起,打破了两性关系以家庭形态为主的传统,政教审美观上升。因此,两宋以后中国文学史上两性审美形态和此前相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那就是两性审美观的世俗化、平民化。
2006年03期 199-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1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玉;
语言具有三个维度:工具性;思想本体性;诗性。相应地,文学语言学研究也有三种路向:在语言形式上研究文学;在思想本体上研究文学的思想内涵;在诗性的层面上研究文学的“文学性”。在当今文学研究中,对语言的诗性和从语言诗性的角度来研究文学,是最为薄弱的环节。
2006年03期 204-2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9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金鑫荣;
本文廓清了人们对传统讽刺小说的理论误区,并对明清讽刺小说的发展轨迹作了清晰的勾勒。在叙述的过程中,本文阐述了中国传统讽刺艺术对讽刺小说的浸淫与渗透,并从古代讽刺小说文体的演变中归纳出明清讽刺小说的艺术规律。本文还对明清讽刺小说的叙述模式与艺术图式作了简要的总结,并试图通过与西方讽刺艺术的比较研究抽绎出明清讽刺小说的核心价值。
2006年03期 211-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6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陈捷;
考察文艺副刊对新文学运动的推动作用是近来学界研究的热点。本文通过民国四大副刊之一《京报副刊》有关青年题材的小说来历史地考察文化、文学生态相对于“五四”文化的延续性和异质性,尤其是借助于小说文本的细读来认识发展变化中的青年题材的创作倾向和思想新变。
2006年03期 216-2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下载次数:2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申俊喜;蒋伏心;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工业化中后期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路径。在工业化中后期,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体现为经济服务化、重化工业化、高加工度化、知识密集化、产业集中化和产业国际化六大趋势。本文以我国苏南地区为例,在对苏南地区产业结构优化水平的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加快第三产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加强科技创新,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促进产业企业集中,构建寡头垄断型的市场结构;明确区域产业定位,构建区域产业网络是工业化中后期推进产业结构优化,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基本路径。
2006年03期 220-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10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陆建康;吕美晔;周曙东;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支持与保护政策措施的实施最终会影响农民的种粮成本和相关收益,进而导致农民种粮行为的变化。本文在调查江苏省272位农户的基础上,对基本农田保护、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低产田改造、农业直接补贴等政策措施实施对农民种植成本和收入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对农民在这些措施实施后行为发生的变化进行了解释,最后对各种支持与保护措施的实施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2006年03期 227-2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3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9 ] |[阅读次数:0 ] - 李程骅;
本文分析了以大卖场、超市、便利店等为代表的现代零售新业态对当今中国城市家庭消费出行半径的影响,并从消费者行为学的视角论证了城市消费空间的“沃尔玛化”,极大地刺激了城市家庭消费方式转变,使家庭消费形成了以家庭为原点的“邻里型”、“社区型”、“城市区域型”的三级消费出行空间,从而体现了各类购物行动的效率性、自由性以及休闲性、体验性,使城市人的日常消费行为转化为了一种生活方式。
2006年03期 232-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4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2006年03期 237-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K] [下载次数:1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2006年03期 238-2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K] [下载次数:4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2006年03期 2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K] [下载次数:3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2006年03期 2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K] [下载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