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祥龙;
《哈利·波特》情节的原动力来自亲子关系和哈利的孝意识,此书的趣味和吸引力也与之内在相关。尽管哈利与伏地魔有一些不寻常的相似或联系,但他们之间有着根本性的区别,源头就在于各自经历亲子关系的方式不同,这导致了他们对待死亡和人生的不同态度。从哈利得知父母死亡的真相开始,他就活在与父母的生命血脉相连的世界之中,他的生存意义就由继承父母遗志和复仇所构成。按照《礼记》和《春秋公羊传》所表述的儒家学说,他是孝子;由于他践行孝道的赤诚、勇决和纯洁,他成就了自己生命中的仁和义。本文论证为什么主要是亲子关系和大复仇的艺术展示赋予了哈利乃至这整套书以活的生命,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哈利是一位孝子的理由。最后通过对哈利和伏地魔的死亡观的现象学-生存论的时间分析,揭示了此书在理解人类本性问题上的哲理含义。
2012年01期 No.260 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1K] [下载次数:14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高玉林;
信任和不信任都是一种多样化和连续性的存在,这种本性与自然界的频谱现象有诸多相似之处,因此假定它们都是社会意义上的一种频谱。与信任同质和异质的不信任分别构成信任的对立面和等价物。信任与不信任之间相互对立、各自独立又纠缠共生的复杂关系,可以在信任—不信任的一维、二维频谱中得到描述和澄清。它们的运行不但不能独立进行,还需要相关社会机制的配合乃至社会背景的支撑。信任的重建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要有长远规划。
2012年01期 No.260 14-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下载次数:5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朱清华;
柏拉图的《理想国》提出了构建一个正义的城邦的规划,目的是使得城邦和公民都获得真正的幸福。其方式是通过由低到高的心灵教育,达到正义。柏拉图的被定义为心灵和谐的正义是否具有通常的道德内涵,以及它能否保证人获得幸福,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本文认为,这个初步的定义下的正义,确实可以使人获得幸福。但是能够使人达到真正的幸福的正义,却是从最高的善中获得的。哲学家以善自身的知识对公民进行教育和对城邦进行统治,就是为了从根本上实现正义,从而使得国家整体获得幸福。而哲学家放弃最高的幸福"回到洞穴"这个看似悖论的问题,其症结在于个人的幸福与善自身所要求的普遍幸福之间的冲突。一般公民在柏拉图的理想国家中是否真正的幸福,也获得新的解读。
2012年01期 No.260 2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19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王晓升;
传统上,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一直认为,经济基础是指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指政治制度、政治设施等。这实际上是按照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关于市民社会和国家关系的模式来理解基础和上层建筑,使马克思的社会历史观退回到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社会结构观。在马克思那里,这两个概念是类比的概念,没有确定的所指。它们之间的区分是相对的,甚至是相互渗透的。
2012年01期 No.260 28-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20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0 ] - 孙乐强;
从交往关系到生产关系的转变是马克思理论逻辑的重要转变,也就是从生产关系再生产入手,马克思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社会内在本质和运行机制的科学解剖,从根基上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颠倒性的内在根源。但他既不是从外在的人性尺度来痛斥这种物化现实,也没有停留在交换关系物化的层面上,而是将其推进到生产关系的高度,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出发,实现了对资本主义颠倒和物化现象的历史唯物主义批判。这表明,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奠基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内在矛盾之上的批判历史观,单纯地立足于交往关系或主体间性来解释或重构历史唯物主义,是根本行不通的。
2012年01期 No.260 35-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10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杨宏力;宁朝山;
不完全契约理论是现代契约理论的一个分支,其主要由交易成本理论、激励理论和产权理论组成。西方不完全契约理论2005年以来的进展主要体现在以哈特"参照点"理论为代表的方法论的进展、企业契约理论研究进展、研究领域的拓展等几个方面。不完全契约理论的发展前景在于放松假设、引入工具、拓展领域和完善实证数据库等方面。
2012年01期 No.260 40-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K] [下载次数:16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刘诚;杨其静;
本文把农合组织的行为抽象为农户和企业的二元博弈,分析了在契约环境和社会资本的影响下农合组织的产生、多样性及其内部治理结构的演化。研究结果表明:契约环境和社会资本之间是互补的,它们共同制约了农户和企业的策略选择;农合组织的存在性和差异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资本的大小,尤其是在契约环境较差时;契约环境的变动,会影响发起人和参与人的分成比例,即影响农合组织治理结构的演化。
2012年01期 No.260 49-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K] [下载次数:6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巩师恩;范从来;
本文通过省级面板数据对我国城镇居民分项收入与总消费支出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并考虑恩格尔定律可能对消费结构造成的影响,进一步检验了分项收入与食品消费支出、非食品消费支出的相关关系,结果发现:工资性收入具有较强的边际消费促进作用;经营性收入具有较强的边际食品消费促进效应;财产性收入由于统计数据可能存在的问题,其与消费之间呈现负向关系,且不显著;转移性收入的边际消费促进效应较弱。
2012年01期 No.260 56-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4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高波;胡卫兵;
本文利用浙、粤两省的企业家和公众的问卷调查数据,运用线性概率模型(LPM),分别选取被信任程度(Trustworthy)、信任他人程度(Trusting)和信任的区域歧视(Region Discrimination)3个指标来刻画信任观,并建立了包括地区、身份、年龄、性别、受教育水平、宗教信仰在内的6因素模型来测度信任观的影响因素。实证检验的结果表明,企业家虽然比普通公众较少考虑交易对象的籍贯,但企业家的被信任程度和信任他人程度在统计上与普通公众未呈现出显著差异;浙江地区信任他人程度显著高于广东地区,但在被信任、信任的区域歧视这两个方面,浙江、广东未表现出显著差异;信任受到性别、年龄、教育和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
2012年01期 No.260 6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K] [下载次数:3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戴洁;李华燊;
本文通过分析2006年CGSS数据,探讨我国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教育、职业机会不平等,未能充分考虑"最少受惠者"的利益等。应通过促进教育资源配置真正均等化;消除劳动力市场中的垄断和歧视;控制收入分配中的马太效应;给最少受惠者以最大保障等措施,促进分配公正。
2012年01期 No.260 69-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6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张国平;
现行的法人分类是我国公益组织发展的制度性障碍。我国现存的社会团体法人、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完全符合财团法人的内涵特征。由捐助设立的公益组织,同样需要作为他律法人的财团法人的治理机制。作为公益事业的组织工具,公益社团法人和公益财团法人可以共存;作为公益事业的制度工具,公益信托和财团法人可以并行。
2012年01期 No.260 9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12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0 ] - 陈业宏;黄媛媛;
我国企业并购对目标企业职工利益的忽视以及相关法制的缺位使职工反对并购的意志无法表达,职工在公司治理中的主体地位难以实现。基于劳动力产权论、企业合同论等理论,确认和构建目标企业职工反并购权不仅能缓解劳资之间的冲突,更有助于提高并购整体效益,促进私事领域的自我救济。职工反并购权是一种"推定"的权利,由职工反并购共同决策权、反并购经济罢工权、反并购诉权等权利构成。在权利救济方面,对诉讼主体、庭审程序、举证责任、法律责任等条款的设置应有利于保障职工反并购权,追究违法者的惩罚性赔偿责任和连带责任。
2012年01期 No.260 97-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2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范晶波;
在社会转型期,劳资利益的博弈超出必要限度会引发劳资冲突,因此,将"有效政府"理念引入劳动监察制度可以充分发挥劳动权保护的功能,并通过在价值理念上确立劳资利益衡平,在监管运作中采用协商等柔性手段抗衡企业单决制,以最终实现劳资和谐,即承认利益差别基础之上的符合实质正义的和谐。
2012年01期 No.260 104-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8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金雪花;
行政立法在我国法制建设进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一旦行政立法有违宪违法行为发生,而又得不到及时纠正,产生的危害将是难以想象的,如2011年废止的《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即是一例。为了防止行政立法违宪违法情形的发生,对其进行制度上的常规监督显得尤其重要。然而,我国对于行政立法的监督存在相关监督机制不周全、监督机关的监督不作为等问题,如何完善行政立法,应当是研究者不容回避的话题。
2012年01期 No.260 110-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9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宋少鹏;
集体主义时期,为追求经济超速发展实行高积累低消费"以生产为中心"的发展策略。国家有意识地把性别化分工编织进大生产体制,由妇女无酬承担起绝大部分的再生产职责。国家对于妇女的家内劳动并非完全"看不见",而是努力对家务劳动进行理论化,以确立家务劳动及其承担者在社会主义生产体制中的位置。女工、农妇、职工家属/家属工三个妇女群体与生产的关系决定了国家对于她们家内劳动的不同态度以及她们的政治地位。
2012年01期 No.260 116-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K] [下载次数:24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0 ] |[阅读次数:0 ] - 周延东;时立荣;
通过石村矿山资源产权纠纷的事件,本文描述了地方行政组织、特殊利益集团和社群组织在石村矿山资源产权竞争中的博弈过程,探讨了各利益主体的实际运作逻辑。本文认为,各利益主体的博弈行为引起并加深了乡土社会的矛盾和冲突,造成了大量的违法行为;这些违法行为既是在不断的修订的国家法与民间法的冲突中产生的,也是社会成员在反复的模仿行为中建构出来的。民间法和国家法在乡土社会中不是两个离散的点而是一个连续统,两者在事件的发展过程中都在连续地发挥作用。所以,应当注重民间法与国家法相互影响、相互建构,以增强法律在实践中的适用性。
2012年01期 No.260 126-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3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赵朝琴;
在社会学视域中,诉讼角色使命是在表达者和接受者之间持续、循环、交叉的沟通过程中完成的。诉讼角色有显在角色和隐在角色之分,而法庭是当事人、律师、法官、证人等扮演各自角色、进行交流互动的舞台,社会环境则是他们行动的背景和影响角色发挥的重要因素。随着社会转型的出现,诉讼角色的沟通行动与社会环境之间开始出现双向传递的现象,彼此相互作用与影响。
2012年01期 No.260 132-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1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张晓红;
对农村的纠纷研究,往往笼统地将家庭整体看做纠纷单位,极少有学者注意到性别在纠纷过程中的差异。"民转刑"案件的特殊性凸显了纠纷当事人对问题的主体建构,本文通过人类学的主客观方法,回溯女性犯罪者在案发之前的纠纷过程。研究发现,由于社会结构转型和家庭与政治的分离,妇女在家庭生活中承担的责任更大了,这也将她们推到了纠纷中的"主角"位置,而纠纷解决进入公领域后,女性又处于一种失语的状态,使得她们陷入纠纷解决的困境。
2012年01期 No.260 139-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3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韩兴雨;孙其昂;
随着中国现代化快速发展和社会结构深刻转型,传统城市社区治理的弊端凸显,难以契合现代性之价值诉求,城市社区治理亟需现代转型。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社区治理开始孕育现代性元素,但高度集权管理体制、严重行政化倾向、社区权威空场、政府角色紊乱、居民参与意识失衡等仍然困扰着城市社区治理现代转型的根本完成。城市社区治理现代转型的现实困境,需要从构建多元化治理格局、建设高效互动社区组织体系、重塑现代社区权威、促进政府角色转型、培育社区居民公共精神等方面构建转型之路。
2012年01期 No.260 145-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23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7 ] |[阅读次数:0 ]
- 范培松;张颖;
散文有三重境界:一为"形不散神不散";二为"形散神不散";三为"形散神散"。大境界散文的特征:"和";"形散神散"的散文求"品"。
2012年01期 No.260 151-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4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张春;
网络时代,基于超链接和数字技术的超文本文学,通过富于技术魅力的多元形式实验,穿越了语言线性表意的屏障,在现实世界和文学世界间建立了无限开放的文本互动机制,刷新了电子文本写作的可能性,拓展了电子文本阅读的多向空间,以独特的形式美学向度凸现了文本的意义。
2012年01期 No.260 158-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4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陈鸣鸣;
公安内网网络文学不同于外网网络文学的纷繁复杂,其主要特征是具备了显著的"率真性"、"优美性"和"积极性",显示了公安网络文学的艺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2012年01期 No.260 164-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1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章斌;
在50年代以后至今的新诗理论中,诗歌音乐这一维度被严重地忽略了。当代新诗批评在音乐问题上缺乏突破性的进展,其中重要的原因便是新诗理论在格律(尤其是节奏)问题上遭遇了瓶颈。要打破这一瓶颈,必须重新理解节奏的基础——即重复;也必须重新认识那些在自由体新诗中被有效地实现的节奏手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量新诗的停顿、分行、语调诸层面,以期新诗的音韵研究能与旧诗音韵研究构成"错位竞争",开辟其独有的空间。
2012年01期 No.260 167-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3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胡碧媛;
美国左翼作家厄普顿.辛克莱的中期作品着眼于新闻历史小说的宏大叙事。《波士顿》取材于萨科与凡泽蒂案,反映20世纪初欧洲移民在美国的生存状况。小说以文本化的历史叙事再现等级制话语利用同质化和标准化的方式维护其整体性,揭示了20世纪初美国社会运作的内在逻辑与政治生态。
2012年01期 No.260 173-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熊秋良;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次全国普选是共和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民主建政之举。在其政治传播过程中,组织传播保证了选举信息的畅通,会议传播加速了选举信息的扩散,媒介传播契合选举目标,口号传播濡化了民众的政治心理。为了彰显政权的人民性,党和政府始终以树立人民当家的思想和巩固人民民主专政作为政治传播的价值取向,从而获得了民众的广泛支持和拥护。
2012年01期 No.260 191-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6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1 ] - 彭南生;胡启扬;
汉口保安公益会是近代汉口成立最早、最为规范的民间团体之一,在汉口城市管理中发挥过重要作用。由于它以公共利益为诉求并兼顾私人需求的特点,严格自律,强化规章制度,增强会员联系,培育成员一体感,表彰成员功绩,树德立范,获得了市民的普遍认同和广泛参与,形成了一个典型的现代意义上的公共管理领域。在参与过程中,市民的公共需求和特殊利益得到了实现,参与者的"搭便车"行为则通过团体内部的制度建构得到了监督,从而有效地搭建起了近代城市社会管理中市民参与的动力机制与团体内部的监督机制,为当今城市社会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历史启示。
2012年01期 No.260 197-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5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吴小珍;
清代以士绅为主体的衡阳地方精英积极参与本地区的文教事务,同时这一时期也是地方宗族社会的发展成熟期。宗族组织在正式形成之后,需要借助政治文化优势来扩大其生存发展的社会空间,因此士绅参与地方文教与其宗族的利益紧密联系起来。宗族组织通过与正统儒家文化结合实现了彰显地位和权威的目的,但是参与主体的流动不定,又反映出了地方社会权力结构的不稳定性。清末新政的实施使得士绅被纳入到国家政治体系,其行为主旨与宗族的传统利益诉求逐渐发生偏离,致使王朝正统性象征在民间社会中的地位发生动摇。
2012年01期 No.260 204-2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4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盛邦和;
梁廷枏撰《海国四说》对近代中国人地球视野的展开与亚洲认识的形成作了较为明晰的记载,且实录清代中国与周边国家朝贡贸易源流,为今日东亚贸易区以至东亚共同体建设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历史资料,而解读该书体现的朝贡理念,也给予新时期思想建设以有益的启示。
2012年01期 No.260 212-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5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倪玉平;
冰雹灾害是重要的自然灾害种类。本文依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相关档案、《清实录》和各种地方志的记载,力图全面梳理清代自1644年清军入关至1911年宣统逊位为止时间段内的冰雹灾害。在以州县为单位的统计数据中,清代的冰雹发生次数已经超过6000次;从分布朝年来看,以顺治、道光和光绪朝为多,乾隆至道光时期平稳上升的趋势相当明显,与气候学者关于明清小冰川期的判断吻合;从统计区域来看,北至黑龙江,南至海南岛,西至新疆、西藏、云南,东至台湾,涉及了全国所有的省区;从分布时段来看,包括了所有的年份和月份,可谓"无年无月无处无雹"。
2012年01期 No.260 218-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下载次数:5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杨茜;冯贤亮;
在明清时代,官绅阶层是支撑中国地方社会及其发展的重要力量。万历后期曾任职南京多个衙署的著名士绅丁宾,在二十余年的行政工作中,对留都南京以至整个江南地区的稳定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社会基层管理、南京江防整顿、水陆交通维护、灾变应对与社会控制等许多重要时刻,丁宾以其个人的力量,以及与朝廷至地方各类官绅们的积极联系、频繁互动,无形中已营建起广泛的社会政治网络,使整个帝国最为繁荣的江南得以平稳发展,留都南京的社会控制颇见成效。江南士绅力量及其影响在其间无疑也得到了有力的彰显。
2012年01期 No.260 225-2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5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葛莱;田汉云;
程颐深刻、系统地阐发孟子的道德性命之学,揭示孟子对于儒学的独特贡献,为《孟子》升格为经提供了学理依据,使之成为理学不可或缺的根基。他学习先秦儒家宗师的经验,摈弃沉溺章句训诂的旧习,以独抒心得的"讲习"方式贯彻"明道"优先的原则,开创了以义理说经的新学风。他提出先读《论语》、《孟子》的治经次序,为突出《孟子》的经典地位、扩大儒学基本理论的传播,开启了一条简捷有效的新路。
2012年01期 No.260 233-2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下载次数:3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吕红艳;罗英姿;
民国时期高等教育行政体制所蕴含的制度成果和实践经验集中体现为"学为政本"型的高等教育行政立法体制与"民主倾向"型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针对当下高等教育行政立法"泛政治化"和高等教育行政管理"行政化"的倾向,民国时期高等教育行政体制为当下高等教育行政体制提供的借鉴价值主要有:高等教育行政立法走向"学为政本"、高等教育举办体制与财政体制保证私立高等教育的"国民待遇"、政府的教育行政职能从控制和管理走向保障和监督等。
2012年01期 No.260 241-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6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