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不以任何形式收取版面费,全国社科工作办举报电话:010-63098272。

   

期刊名称:江苏社会科学

创刊时间: 1990年7月

主管主办单位:

 江苏省社科联

出版单位:

 江苏社会科学杂志社

副主(主持工作): 吴 玲

刊  期: 双月刊

CN:32-1312/C

ISSN:1003-8671

♦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提名奖

♦首批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国家百强报刊

♦CSSCI来源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江苏省十强社科期刊

♦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访问量:480474
日访问量:23

哲学研究

  • 人是如何变成帽子的?——哲学视域中的劳动价值论形成史

    周嘉昕;

    劳动价值论是以往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常常忽视,但对于深入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却至关重要的内容。从哲学而非经济学的视角出发,其形成过程包括霍布斯-配第"劳动财富论"、洛克"劳动财产论"、斯密"劳动价值论"三个阶段。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劳动成为私有财产的主体依赖于商品交换的发展,而劳动价值论的逻辑确立离不开对资本积累的说明,政治经济学在劳动价值论问题上的矛盾不外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证明私有财产和资本积累的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冲突。

    2012年02期 No.261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6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范畴代现与实显性问题

    马迎辉;

    作为现象学认识论启蒙之关键的范畴代现中存在着两个裂隙:在内感知中,感性内容不能被范畴化;在范畴代现内部,两种代现的代现方式以及相即性也各不相适。这两个裂隙实际上源于范畴代现的两个预设:将认识预设为代现关系;将实项内容以及立义行为预设为一种在内感知中被揭示的实显性存在。为了克服描述心理学的这两个缺陷,现象学必须完成向先验现象学的突破。

    2012年02期 No.261 6-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3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阿多诺与虚无主义:从其对海德格尔的批判谈起

    杨丽婷;

    阿多诺遭遇虚无主义的理论情境是与海德格尔的论争,而现实触发点则是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惨剧。阿多诺关于虚无主义的思想是以其对海德格尔的批判棱镜折射而出的。他将基础本体论指认为更糟糕的虚无主义,由此折射出其关于虚无主义的思考。文章通过解析阿多诺如何将海德格尔的基础本体论定位为最为糟糕的虚无主义,提炼并分析阿多诺对虚无主义的重新理解与设定及其遏制虚无主义的独特路径。

    2012年02期 No.261 1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5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西方日常生活型美学:产生、要点、争论

    张法;

    日常生活美学主要由韦尔施、费瑟斯通、鲍德里亚、舒斯特曼、曼德卡的言说中体现出来,日常生活审美化,其要点有三:一是由艺术与生活在历史演进中的交汇而形成;二是由形式观赏与功利内容相结合而形成;三是日常生活美学形象同时异化成为后现代的仿象。由对这三点的不同读解,形成了日常生活美学的不同立场和对之的不同褒贬。

    2012年02期 No.261 17-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7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论后现代技术的品性和实践

    张之沧;

    以信息、语言、记忆工业和时间物体为代表的后现代技术,批判现代技术的机械化、商品化、功利化、权力化人类中心主义以及物化和异化带来的各类难以预测的事故和灾难。主张在非祛魅性、多元性、生态性和非决定论的后现代科学基础上,根除"技术官僚主义",推动后现代技术往更加人道、民主、自由、智慧和艺术的方向发展,将技术进一步人性化和真善美一体化,使其真正为新人民和全人类的文明服务。

    2012年02期 No.261 23-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3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经济学研究

  • 政府态度、网络媒体与我国群体性事件的扩散效应——一个中观角度的实证研究

    郑风田;许竹青;余航;

    群体性事件频发严重影响我国的社会稳定。本文从中观角度对群体性事件之间的扩散与关联进行研究。本文使用报纸(网络)数据搜集法对近年来我国156起群体性事件的扩散程度进行计算,并在反作用力模型的基础上建立我国群体性事件的扩散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大多数群体性事件在发生之后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扩散。政府暴力压制群体性事件会促进群体性事件的进一步扩散,网络媒体的报道也对我国群体性事件的扩散有重要影响。

    2012年02期 No.261 29-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K]
    [下载次数:13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共同知识考察的信任问题

    宋妍;宋学锋;

    针对中国市场化进程中保持高速经济增长的同时,存在着较为普遍的信任缺失。运用制度内生演化的分析框架描述信任问题的共同知识基础,分别考察熟人交易和匿名交易两种场景下,个体间交往方式所引致的偏好关系、认知状态和行为反应,揭示不确定性条件下某些信息或知识不完备是出现消费公众受到严重损害事件的主要原因。分析认为:在面临稀缺资源配置等行为信号时,个体之间尚未形成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交往方式来加以应对;通过畅通信息交流渠道等方法促使个体形成并维系与他人合作的稳定预期,可以与实现较好的经济结果一道建立起相互信任。

    2012年02期 No.261 36-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1K]
    [下载次数:2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权力、偏好与结构:演化经济学视角下治理制度变迁研究

    郎玫;霍春龙;

    本文以权力维度、集体偏好为切入点,整合治理的内涵,构建治理制度变迁的内生演化分析框架,并以此框架为基础,分析随着权利维度、集体偏好的协同演化所伴生的治理结构的变迁,进而为研究治理制度变迁的一般规律提供解释性框架。最后,通过对中西方治理制度变迁的比较阐述中国治理制度变迁的趋向,为演化理论在治理理论中应用及治理理论本土研究进行些许的尝试。

    2012年02期 No.261 44-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K]
    [下载次数:7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机会不平等对城乡居民医疗需求的影响研究

    顾海;李佳佳;

    医疗需求作为有效健康产出的投入要素,机会平等至关重要。本文依据机会不平等理论,将影响城乡居民医疗需求的因素分为三类,分别是禀赋因子、环境因子、制度因子,并将环境因子和制度因子归为医疗需求的机会不平等因素。本文应用CHNS 2009年的截面数据建立城乡居民医疗需求的样本选择模型。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控制了禀赋因子和环境因子的前提下,参保的制度类型、共付率等制度因素对于城乡居民的医疗需求和医保补偿都具有显著的影响。逐步缩小城乡制度差距,平滑机会不平等因素对城乡居民医疗需求的影响,应是政府医疗资源再分配的重点。

    2012年02期 No.261 5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8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创业型企业能力要素的理论分析——基于企业能力视角

    张雪冰;夏瑞卿;

    创业理论研究一直因为不能有效地解决实践问题而备受合法性不足的困扰。本文借鉴企业能力理论的观点,对创业学与其他组织管理学理论进行了耦合。对创业企业的过程观、独特性技能进行了梳理;同时,基于中国情境中制度和文化因素,对中国创业型企业的能力要素进行定性归纳。

    2012年02期 No.261 57-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3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内部治理机制缘何“异化”?——社员合作博弈的视角与来自浙南M镇的证据

    陈东平;周振;

    遵循组织内部利益分配的合作博弈范式,植入表示要素稀缺程度的"重购成本",分析了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内部治理机制"异化"的原因,并由来自浙南M镇的案例对理论假说进行了验证。政府部门一方面要承认农村资金互助社制度变更的必然性,同时必须设计有效的制衡机制,实现互助社内部矛盾的协调,以保持互助社的"金融自救"功能。

    2012年02期 No.261 62-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1K]
    [下载次数:9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5 ] |[阅读次数:0 ]
  • FDI对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基于江苏省主要城市的实证研究

    王家庭;李海燕;

    在对国内外关于FDI与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的基础上,就FDI对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因素从教育、政府政策、开放经济等方面作了具体分析;并应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就FDI与江苏省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判定,得出FDI是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格兰杰原因的结论;在此基础上,应用面板数据就FDI对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进行了计量回归,并得出了在目前的经济情况下,FDI扩大了江苏省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的结论。

    2012年02期 No.261 68-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下载次数:8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基于企业内部控制的国有资本安全管理体系框架构建及实证研究

    宋文阁;

    从国有资本出资人的角度来看,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在加强国家出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营效率和效益、实现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维护国家权益等方面发挥非常重要作用。本文从内部控制视角提出了构建基于企业内部控制的国有资本安全管理体系的原则和思路,并构建了以组织架构、控制机制和控制流程为核心要素的国有资本安全管理体系基本框架。认为国有资本安全管理需要借助于财务信息化平台,以组织架构为基础,以控制流程为核心,以控制机制为保障,辅之以企业文化、风险意识和危机处理机制,能够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本文对国有资本安全管理组织架构、管理机制、管理控制流程,进行了科学的设计,并进行了实证分析,以期为国有资本安全管理提供思路和策略。

    2012年02期 No.261 73-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3K]
    [下载次数:5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社会学研究

  • 平衡工作和家庭的个人、家庭和国家策略

    佟新;

    本文梳理近年西方社会有关平衡工作和家庭的研究。以工作社会学为基础分析平衡工作和家庭的核心概念和理论取向。反思工作至上的工作伦理、时间分配的类型和性别与阶级结构下的行动策略。从公共政策方面探讨个人、家庭和国家的行动空间。

    2012年02期 No.261 83-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下载次数:18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4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城市家庭的亲属关系——基于五城市家庭结构与家庭关系调查

    唐灿;陈午晴;

    本文把中国城市家庭的亲属关系置于传统-现代的维度中,考察了个体家庭与多组亲属关系实际交往的状况,分析了影响亲属交往疏密的主要因素,并评价了传统和现代因素在城市社会与城市家庭变迁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互动方式。研究发现,中国城市居民和家庭普遍在重视发展密切的亲属关系方面延续了中国传统;与传统的亲属关系有着本质不同的是,亲属关系失去了控制和支配个人的权力;以血缘、亲缘关系远近排列的差序格局和空间距离,是影响亲属关系频度和亲密度的主要变量;中国城市居民的亲属关系有着自身的变化和发展逻辑,其与现代性因素之间并非简单线性或相互排斥的关系;亲属间的互助互惠等工具性行为,对于人们的现代性没有明确的正向或负向影响。

    2012年02期 No.261 92-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K]
    [下载次数:34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5 ] |[阅读次数:0 ]
  • 经济因素对家庭幸福感的影响机制初探

    徐安琪;

    鉴于以往对个体幸福感的微观研究大多只关心自己感兴趣的变量,甚至只是以双变量分析得出经济收入对幸福感影响的结论,本研究依据多元理论视角,通过建立一个综合性的解释模型,探讨经济因素对家庭幸福感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经济收入并非是影响幸福感的主要因素,精神/感情生活满意度、积极乐观的心态、家庭成员间的和谐相处和人际协调对提升幸福感更具积极意义。从经济因素制约机制看,绝对收入决定论、相对经济地位认同的作用不大,而欲望理论和家庭压力论对家庭幸福感的负面效应却更大些。

    2012年02期 No.261 104-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18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1 ] |[阅读次数:0 ]
  • 农户的耕地使用行为及其影响——基于2006CGSS的实证分析

    陆益龙;

    农户在耕地使用方面究竟作出怎样的行为选择、哪些因素会影响他们的选择、以及他们的行为选择对家庭经济又有怎样的影响,对这些问题的考察是我们认识和理解当前农民与土地关系以及农村经济问题的重要切入点。经验研究显示,农户承包和耕种土地的行为依然属于小农经营,土地和劳动力外出对其土地使用行为选择有影响,而耕种土地仍然是影响家庭收入的主要因素,但劳动力的教育水平则显示出最大影响。鉴于此,增加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发展以及加大对农业生产及农户兼业的政策扶持力度等政策选择,将对"三农"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2012年02期 No.261 110-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下载次数:7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对社会政策替代过程的新解释

    王翀;严强;

    政策终结是政策循环中新旧政策更替的承前启后的环节。无论是政策的研究者还是实际操作者都知道政策终结并不是一件易事。政策终结有多种形式,现实中较为常见的是政策替代,但其过程同样不易。既有的政策终结与政策替代方面的研究既不够丰厚,也存在某些缺陷。传统的政策阶段论模式因过于强调理性,因而用来分析政策替代时解释力不足。近年来,部分学者又基于机会论的考虑,将多源流分析框架作为模式运用于政策终结研究,虽有一定的解释力,但也因缺乏对适用条件、影响变量等方面的考虑,终究不能令人满意。有鉴于此,回归并重新解读多源流分析框架,从渐进主义逻辑和非理性因素影响等方面对其进行必要的补充和修正,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匡正以上两种解释模式存在的弊端。

    2012年02期 No.261 118-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6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江苏省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证分析

    毕少斌;戴继翔;

    目前,全国正在开展农村新型社会养老保险的试点工作,江苏省作为较早开展新农村养老保险建设的省份,在该制度建设的过程中,有不少经验和教训。研究江苏省各市的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对全国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012年02期 No.261 125-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4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政治学研究

  • 以民生政治为基本导向的政治发展战略

    陈明明;

    关于中国政治发展战略的意见中,所谓"大民主"或"票决民主"的主张都是不可取的,民生政治应当是合理可行的战略选择。民生政治首先要解决的是中国面临的基本问题,即人民的吃饭问题或反贫困问题;民生政治将引导公共政策和制度安排的合理构建,建立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并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社会需要出发,为发展经济和民生幸福创造适宜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民生政治又是一种以深厚的中国文化传统和政治传统为支撑的平民政治,它从基础上提供国家建设的动力,以民意为归依,以共享共治为目的,进而实现国家和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和长治久安。

    2012年02期 No.261 129-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16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2 ] |[阅读次数:0 ]
  • 祛魅、复魅与社会秩序的重建

    任剑涛;

    按照马克斯.韦伯对现代精神特质的概括,现代就是"理性祛除巫魅"。祛魅作为现代处置神性信仰与公共秩序二元化方略的准确反映,长期以来被人们解读为一种反对宗教介入公共生活的现代姿态。其实,这种偏狭的"现代"忽略了信仰对于人类生活的意义,并因此无法完整理解现代生活公私两个世界的互动关系。20世纪50年代开始至今,宗教的复兴运动促使人们在祛魅之外看到由复魅象征着的人类另一种生活模式。由此人们可以认识到宗教之于人心秩序、理性之于社会秩序的高度相关性。宗教的价值就此再获肯定。而掌握世俗权力的人们,也就不再具有以无神论的方式处置有神论问题的理由。

    2012年02期 No.261 134-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K]
    [下载次数:35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8 ] |[阅读次数:0 ]

法学研究

  • 列宁的劳动法思想体系述论

    龚廷泰;谢冬慧;

    列宁在领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苏维埃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长期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劳动法思想。尤其是在苏俄建国之初,列宁从维护劳动者的利益出发,为充分调动劳动者参加经济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主张通过法律限制劳动时间、确保劳动报酬与福利、加强劳动保护以及严格劳动纪律,从而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社会主义劳动法的思想体系。研究列宁的劳动法思想,不仅对于深化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对于我国今天的劳动法制建设无疑也具有现实意义。

    2012年02期 No.261 145-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4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维稳与改革的博弈与平衡——我国转型时期群体性事件定性之困惑及解决路径

    李昌庚;

    由于社会转型期民主法治尚未定型与成熟,基于公权力的公信力危机,我国群体性事件面临着定性困惑,由此也注定了其处置的困境所在。国家的政策取向应当从压力维稳型向改革维稳型解决模式转变,维稳成本向改革成本转移,变被动改革为主动改革。实现相应保障条件成就基础上的宪政体制改革乃是解决群体性事件的根本出路。社会转型期群体性事件的处置,应本着"慎法"精神,在宽容与法理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做到谨慎立法、谨慎执法与谨慎司法,避免留下历史后遗症。如果从此种意义上理解"大调解"及"大调解"基础上的司法能动主义,则具有现实意义。

    2012年02期 No.261 153-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15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0 ]
  • 试论行政规则效力的外部化及司法审查

    陈恩才;

    传统行政法理论认为,行政规则是行政机关制定、适用于内部管理的行政规范,因为其不对外部行政相对人适用,所以不会侵犯相对人的权益。事实上,行政规则在适用过程中常常会越过边界对外部相对人产生侵益性的效果,这种现象称为行政规则效力的外部化。行政规则具有多种类别,不同种类的行政规则,其效力外部化的表现形式并不相同。对行政规则的适用应该借助行政诉讼进行审查,并对其效力外部化的效果给予相应的救济。

    2012年02期 No.261 161-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5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商业银行治理法律策略分析

    黄笠;

    在中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这一领域,鉴于商业银行自身的特殊性而在公司治理法律策略的适用上也具有特殊性。本文运用公司治理法律策略分析在商业银行特殊的治理结构特征下解决主要权利冲突所适用的法律策略重点及选择倾向,并对适用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价。

    2012年02期 No.261 166-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文学研究

  • “都市”想象与大众表述

    徐国源;

    在中国人的日常想像中,都市意味着"新奇"和"时髦"。现代都市培植出与传统文化不同的文化心理结构,也构成了文学或文化上的结构体。都市文化作为一个在"公共空间"的想像性斡旋,培育出一种新的表述模式。大众文化的崛起,表明中国的文化范式已然转型。

    2012年02期 No.261 170-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2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文类与互文性

    陈军;

    继19、20世纪之交克罗齐为首的反文类思潮之后,自20世纪60年代以降,文类再一次遭遇到了身份危机,"互文性"以替代者的姿态横空出世。文类与互文性尽管同是处理文本之间关系的范畴,但是在文本关系细节、文学创作、文学接受、文学作品、文学传统观、范畴本体特征诸方面表露出明显的异同质素,说明两者互有短长,各有侧重,异中有同,各具特色,显现出较强的互补性,并不能简单地视为替代关系。

    2012年02期 No.261 175-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下载次数:6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论中国古典小说的命运观及其叙事特征

    王光利;

    中国古代的命运观是由儒、道、墨诸家命运观念与佛教命运观念相融合的产物,它是知命、安命、非命与因果、轮回观念的多样性统一。命运观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思想与行为,也影响着中国古典小说的创作。本文在界定命运观概念基本含义与分析梳理古代传统命运观的形成及内涵的基础上,阐释了中国古典小说命运观的客观存在,分析总结出其独特的叙事特征:以命运发展建构叙事框架、完整性与必然性,并进一步阐释了古典小说中命运观念的悲剧情怀与劝谕世人的审美特征,以此为基点发掘古典文学中所蕴含的独特的审美意蕴与诗学价值。

    2012年02期 No.261 184-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9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恽敬家族传记的文学与史学价值

    许菁频;

    恽敬的家族传记按照传主身份的不同,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为身边共同生活过的家族人物写的传记;一类是为家族先贤立的传记。这些传记能选取典型情节、运用多种文学描写手法塑造人物形象,且能在传记中抒发真性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既有益于恽敬研究、恽氏家族研究,也利于清代传记文学研究。

    2012年02期 No.261 190-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2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现代作家主体意识觉醒与新文学悲剧品格的发轫

    胡明贵;

    中国现代作家通过对迥异于中国传统文化范型——自由主义价值体系的体认,认识到自我存在的价值与意义,用饱蘸情感的笔墨刻画出个人自主意识觉醒后的狂人、超人与多余人形象,既表达了他们对启蒙与救亡的期待和焦虑心情,也表现了他们在希望与失望、奋进与落寞中艰难煎熬的心灵磨难历程,从而铸就了新文学浓郁的悲剧品格。

    2012年02期 No.261 195-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1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历史学研究

  • 国家·社团·个人——《政治典范》之译介与张君劢的秩序选择

    王尤清;申晓云;

    作为西方新自由主义在中国的倡导者,张君劢的思想脉络承接于拉斯基,但对自由主义理念在社会层面的落实,张君劢有其独到的见解。《政治典范》一书涵盖了拉斯基政治思想的主要理论,他在《政治典范》中所构建调和国家、社会与个人的系统学说,给苦苦寻求中国出路的张君劢极大的启发。张君劢译介《政治典范》,既有为自己寻求建构民族国家的理论支持的想法,也有为当时知识界提供参考样本的考量。通过译介《政治典范》,张君劢形成了其立国思想中"国家、社会和个人"三元并存的学理框架。此外,张君劢民主社会主义核心理念——"个人自由"与"社会公道"的提出,显然也受到拉斯基的影响。

    2012年02期 No.261 201-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4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地方组织关系的蜕变

    张志永;

    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河北省地方组织间关系大致经历了友好合作、磨擦与反磨擦乃至名存实亡的加速蜕变过程,斗争范围从根据地扩大到敌占区,斗争内容从政治、军事扩展到思想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缘于意识形态的对立、历史的积怨和猜疑的积累等因素,国共关系中的张力越来越大,尤其是国民党将反共从文攻升级为武斗,迫使中共不得不奋起捍卫民族和革命利益。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行为加剧了两党对立和意识形态的斗争,削弱了民族力量,对抗战大局造成了不利影响。

    2012年02期 No.261 209-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2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农村权力关系的重构:以苏北土改为例1950-1952

    刘握宇;

    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结束了中国长期战乱的局面。随之而来的一系列社会政治运动,可能比战争更深远地改造了中国社会,冲击着每个人的生活。这种结构性变革的一个突出体现,便是广大乡村地区权力关系的重新构造。在全国大部分地区,这个复杂的重构过程即发轫于1950年的土地改革。本文通过对江苏省苏北土改的考察,就重构农村权力关系的策略问题,从斗争地主、动员群众和整顿干部三个方面呈现这一运动的概貌。

    2012年02期 No.261 217-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8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 论黄宗羲对康熙朝官修《明史》的贡献

    杨绪敏;

    明亡后,黄宗羲与许多晚明大儒一样,秉持不与清廷合作的态度,但出于对故国历史负责任的态度,对清朝官修《明史》采取了比较灵活的态度。他不仅同意弟子万斯同、万言和儿子黄百家参与官修明史,而且主动提供修史的意见和建议,充当局外顾问,提供资助修史的资料,甚至撰写某些篇目以供参考,对官修《明史》做出了重要贡献。

    2012年02期 No.261 224-2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3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时间节律与空间选择——兼论晚明城市居民休闲特征

    魏向东;

    晚明城市居民的休闲偏好,主要受到商品经济的影响,注重官能享乐,注重世俗娱乐,喜爱热闹,喜爱酒色,在这种求乐思潮的浸染下,城市节庆成为主要的休闲时间,节庆活动趋于丰富,注入了更多的娱人因素,而城郊因其符合了市民阶层短时多次出行的条件,成为市民集中的旅游地,并在市民市井意识的熏染下,成为世俗生活的欢乐场。

    2012年02期 No.261 229-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4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儒家礼仁之治施政方略的主要命题及其思维方式——以《五经正义》为典型个案

    张鸿;

    刚柔并济、礼乐相须、仁义相成、德刑相辅、宽猛相济、劳逸相参等命题,共同构成了《五经正义》礼仁之治施政方略的主要内容,相关政治范畴也构成阴阳互补、刚柔并济的关系。这就在维护尊卑贵贱的前提下,以张扬"仁义"的形式,囊括了包括刚克、猛政、严刑、役使在内的各种统治手段,并为政策选择上的灵活性提供了理论指导。在评说儒家的"仁政"、"合和"时,必须充分注意到这一点,否则就难免导出皮毛之论。

    2012年02期 No.261 235-2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2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新闻与传播学研究

  • 论民生新闻与“公众新闻”——兼议民生新闻的转型方向

    王雄;

    中国电视"民生新闻"与美国媒体的"公众新闻"具有某种表象的、话题式的联系,但两者兴起时面临的环境压力完全不同。社会制度层面的差异造就了这两场新闻运动运行的不同方向;公民社会资源的厚薄、社团数量的多寡,也使两者具有完全不同的组织-议程支撑。尽管民生新闻不可能成长为美国式的公众新闻,但后者的新闻理念和实践仍然给转型中的民生新闻的提档升级以巨大的启示。

    2012年02期 No.261 241-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8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道德与伦理学研究

  • 从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论当代中国工人阶级的道德现状与认同

    刘戎;

    19世纪的英国工人阶级在被共产主义思想唤醒之前,在不能组织对资本主义的有效斗争之前,生活困苦,道德堕落。此后两百多年来,工人阶级本身的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命运并未根本改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人阶级与时俱进,正在由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自在阶级"转向"自为阶级"。然而,由于自身知识结构和能力的缺乏,工人阶级与社会强势阶层在政治、经济地位上差距逐渐扩大;对社会的变化感到无所适从,产生道德危机。工人阶级要在政治、经济民主中寻求定位与发展;要重建工人阶级的话语权;工人阶级的道德解放要在自身的恢复自信与尊严中获得。

    2012年02期 No.261 247-2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17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经济信息伦理探微

    许敬媛;

    经济信息伦理作为经济伦理学和信息伦理学的交叉研究领域,对于两者研究的深入和拓展具有重要意义。明确提出"经济信息伦理"论题,厘清经济信息伦理的存在的合法性、概念内涵、价值观,分析经济信息伦理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找寻构建经济信息伦理的实践路径和操作机制,是经济信息伦理研究必须解决的首要任务。

    2012年02期 No.261 252-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1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稿约

    <正>《江苏社会科学》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大型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本刊设经济学、法学、政治学、哲学、文学与文化、历史学、社会学等栏目,注重学术性、理论性、探索性。热诚欢迎国内外专家、学者和社会科学工作者赐稿。本刊2012年重点选题如下:

    2012年02期 No.261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K]
    [下载次数:3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