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不以任何形式收取版面费,全国社科工作办举报电话:010-63098272。

   

期刊名称:江苏社会科学

创刊时间: 1990年7月

主管主办单位:

 江苏省社科联

出版单位:

 江苏社会科学杂志社

副主(主持工作): 吴 玲

刊  期: 双月刊

CN:32-1312/C

ISSN:1003-8671

♦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提名奖

♦首批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国家百强报刊

♦CSSCI来源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江苏省十强社科期刊

♦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访问量:473923
日访问量:13

社会学研究

  • 中国集体谈判的困境与中国的一统制传统

    许叶萍;石秀印;

    中国在工业化以来,国家先后启动和推动了四轮劳资之间的集体谈判。然而迄今为止,这四轮集体谈判都未能成功或者尚未成功。本文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了不断夭折的原因,认为集体谈判遭遇到中国传统一统性社会体制的强烈抵制。集体谈判与中国的一统体制不能相容。中国的雇主、工会乃至政府都因一统制的作用而缺乏集体谈判的理念和精神。未来,应该促进包括工人内生力量在内的各方理性行为的发展,实现对一统制的改良。

    2013年02期 No.267 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8K]
    [下载次数:7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我国服务业的工作和劳动关系——以星级饭店业的工作和劳动关系为例的研究

    佟新;

    在回顾我国饭店业的快速发展,深入分析、研究了饭店业的生产政体之后。我们发现其劳动关系呈现出如下特点:首先,饭店业的工作性质是一份复杂的情感劳动,即员工要在工作中传递积极的情绪、要控制自身不良的情绪、还要面对因性别和阶级等社会不平等因素带来的被歧视和被羞辱的情感。第二,星级评定制度左右了饭店业的管理模式,即借助着信息技术建立起国际统一的标准化模式,员工与客人皆顺从于这些标准。第三,饭店业的劳动关系极为复杂。一方面,管理者以惩罚为主要形式进行管理,资本对劳动的剥削被掩盖在管理者、劳动者和客人间复杂的关系中;另一方面,员工们积极地建构自身的工作环境,建立起互助式的工作关系,并以离职表达不满。这些特点将给星级饭店业带来什么?通过调研我们得出了结论并提出了改进的路径。

    2013年02期 No.267 1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2K]
    [下载次数:13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0 ]
  • 建筑业农民工职业安全问题研究——基于对职业安全问题的社会学文献分析和实证研究

    赵炜;

    从社会学的角度对职业安全和健康问题的研究文献数量不多,仅有限的文献是从不断变化的政治经济背景出发,对造成工人职业安全健康危害的社会因素进行分析,试图建构更有解释力的社会科学理论,以达到安全和利润的相对平衡关系。本文基于从职业安全和工伤问题的社会学角度,通过对研究文献的回顾和对于建筑业农民工职业安全的调查,提出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面对强大的地产资本和建筑总包公司,尽管有看似完善和有力的法律法规的保障,但对处于多层分包体制底端、缺乏组织的建筑业农民工来说,职业安全状况难以得到根本的改善。

    2013年02期 No.267 19-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9K]
    [下载次数:9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风险社会下农民工群体性事件治理

    于水;

    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正处于高风险阶段,体制缺陷、社会心理失衡、社会控制机制弱化以及结构断裂是导致农民工群体性事件发生的主要成因。暴力群体性事件作为中国转型期社会矛盾极端表现形式是逐步演化的,以普遍的社会不满、集体性敌视、具体利益冲突为基础,呈现出社会矛盾的"冰山"结构。表现出经济问题政治化,冲突方式兼具非组织性、对抗性和暴力性,更具破坏性与建设性等特征。本研究在农民工群体性事件的诱因分类与预警指标体系构建基础上,从经济因素,法制因素,政治-行政因素和社会因素方面提出了治理农民工群体性事件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应急管理、社会矛盾化解、社会整合与政治参与制度与对策,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2013年02期 No.267 26-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3K]
    [下载次数:10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农民工如何市民化

    邹农俭;

    我国的城镇化造就了一个庞大的农民工群体,数以亿计的农民工逐渐融入城镇、成为新型市民,标志着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巨大成功。提高城镇化质量,农民工市民化已经成为新时期的战略性任务。为此,社会政策应当改革公共产品供给体制,逐步对农民工实施公共产品与市民的均等化供给,要为农民工构建具有现代化理念的社会保障制度,在收入分配改革中增加劳动所得比重,重视对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处理好农民转移过程中的利益关系,实施对中小企业的适度减税政策。

    2013年02期 No.267 3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8K]
    [下载次数:10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哲学研究

  • 从自我到他人——黑格尔、胡塞尔从自我意识到他人意识的进路及比较

    张廷国;王继;

    自笛卡尔所开启的近代主体性哲学以来,"我思(cogito)"成为了获得真理的明见性的基石。但其中隐含着这样一个疑难,即作为思维之我如何能够确认另一个具有意识的他人的存在,而对超越于主体之外的他人的承认是走出唯我论困境并探索真理的存在方式的前提,因为真理是对每个意识主体来说的,唯一的个体没有相互承认的真理问题。因此他人问题具有与真理相关的存在论意义,只有在明确了他人意识何以可能的前提下,真理才会显现出来。黑格尔和胡塞尔虽然是从两个不同的哲学视角来分析由自我意识到他人意识的进程,并分别得出了"我就是我们"和"陌生他人"这样两个迥然有别的观点,但都是在自我意识内形成了对他人的存在论上的肯定,因而构成了对主体性哲学的继承与超越,并真正给意识主体敞开了"认识你自己"的通道和通往真理之途。

    2013年02期 No.267 39-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9K]
    [下载次数:11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试论图像意识的发生与内在逻辑关系——以柏拉图、胡塞尔和英伽登的“图像”理论为中心

    罗绂文;

    图像学研究是近年来西方视觉文化研究界的热点问题,然而主要研究的关注点是艺术史绘画"图像"和当下我们读图时代中的各种视觉"图像",而对"图像"哲学考察并不太多。本文从现象学哲学的角度试图厘清柏拉图、胡塞尔和英伽登对"图像"的来源与逻辑差异,认为柏拉图用神之"光"来遍照了"可见世界"和"可知世界"使世界在我们的视觉和灵魂中形成"像"与"象"(相)共同交织的"图像世界";胡塞尔则用主体意识之"意向性"来构造人之"图像意识"的三重结构;英伽登则在胡塞尔"图像意识"基础上进一步抽象化为"表象"的"类似性"完善胡塞尔的"图像意识"的"摹像性",从而确定人在"图像意识"中能本质直观的"观相"行为。

    2013年02期 No.267 46-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5K]
    [下载次数:8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海德格尔论“动物缺乏世界”

    蒋邦芹;

    为了阐释人在宇宙中的位置,舍勒、尼采等哲学家都研究了动物的问题。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和《形而上学的基本概念》中也思考了动物的本性问题。通过与无生命物质、人以及机器的比较中,海德格尔阐释了"动物缺乏世界"的命题。与自然界中无生命物质相较而言,动物能对其生活的环境做出反映,因此它"有"世界;与人相较而言,它无法理解人举止,因此它"没有"世界;与工具相较的为他存在而言,它是一自为的存在。在海德格尔的看来,昏沉性决定了动物以既有又没有世界。我们不应根据动物生活在满足自己本能欲望的循环活动中而断定它们低人一等。

    2013年02期 No.267 52-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2K]
    [下载次数:3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梅洛-庞蒂对柏格森的自然观念的继承与批判

    王亚娟;

    梅洛-庞蒂与柏格森一样反对自然哲学中的二元论,主张寻求一种统一性的自然观念。在柏格森的生命自然观中,统一性通过知觉被原初地给予并借由绵延被确认;然而,在绵延之中存在着统一性与否定性之间的张力:否定作为绵延的中断将自然重新引向分化。梅洛-庞蒂继承了柏格森通过知觉理论所设定的原初统一性,但是他不承认柏格森认为否定所引起的悖谬与统一之间相矛盾的看法。面对自然中的否定性问题,梅洛-庞蒂批判柏格森所采取的实证主义的态度,主张赋予否定性一种实在的地位,从而实现了对柏格森的自然观念的批判性继承。

    2013年02期 No.267 60-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8K]
    [下载次数:4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社群主义和共同体的限度

    姚大志;

    桑德尔在《自由主义与正义的限度》中,试图用"社群主义"和"共同体"来标示"自由主义和正义的限度"。如果我们以同样的批判态度来反思社群主义,那么就会发现桑德尔思想中也存在"社群主义和共同体的限度":一方面,他在社群主义与共和主义之间不断徘徊,其政治信念还在摸索之中;另一方面,虽然共同体是能够使社群主义者得以安身立命的所在,但是他所说的共同体到底是指什么,这仍然是不清楚的。

    2013年02期 No.267 67-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1K]
    [下载次数:2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1 ] |[阅读次数:0 ]
  • 普遍人权的解构与中国人权模式的价值——基于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中国化的分析

    林育川;

    西方启蒙时代以来自我标榜为普遍人权的自由主义人权观在19世纪40年代已经为马克思恩格斯所解构,这一解构有助于后来马克思主义者及其他左翼政治家超出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狭隘视域,推动人权理论的更新乃至建构出马克思主义的人权理论。近代中国从西方引入的人权观念已经不再是自由主义的消极人权,而是烙上了马克思主义的印记。在当代中国人权模式的建构中,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仍然是一种主导性的思想资源。从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中国化的思路去解读中国人权的形成和演进,将提供一个切合历史事实的视角,有助于更为中肯地评判中国的人权理论与实践,也有助于更合理地厘定中国人权模式与普遍人权的关系。

    2013年02期 No.267 73-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9K]
    [下载次数:9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3 ]

经济学研究

  • 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方式的产权理论解释大纲

    梁东黎;

    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问题是生产效率。生产效率决定于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决定于投资;投资决定于企业家的积极性;积极性的发挥决定于生产要素产权的完整性;生产要素产权的完整性决定于政府对生产要素产权的分割;政府对生产要素产权的分割决定于政府的效率和偏好。因此,归根到底,政府的效率和偏好决定了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从消极-粗放型转变为积极-粗放型,还需要从积极-粗放型转变为积极-集约型。转变经济增长和发展方式的要点是提高对政府的部门外约束。

    2013年02期 No.267 79-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8K]
    [下载次数:3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中国经济增长的困境与路径选择——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

    樊士德;沈坤荣;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不仅保持了持续高速增长,而且呈现出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市场化与开放度显著提升、人均产出与人均收入持续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幸福指数不断攀升的特征化事实。但复杂动荡的国际形势与国内经济增长动力失衡、产业结构失衡与区域差距扩大、企业创新动力不足共同构成了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宏观、中观、微观三维层面的约束条件与内在困境。突破这些困境与约束,需要重构增长动力机制、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与战略新兴产业、调整收入分配与缩小地区差距、加快企业技术创新进度与力度进而夯实经济持续增长的微观基础。

    2013年02期 No.267 88-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2K]
    [下载次数:5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中等收入陷阱”与中国经济增长的阶段性动力问题——基于TFPG视角的分析

    张德荣;朱翔宇;

    本文从"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因"分析切入,在丹尼森理论的基础上,将"TFPG三因素"与一国在现代经济增长中的阶段性动力相联系。用TFPG框架梳理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不同时期的经济增长动力,认为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放缓是市场化改革停滞的后果,通过深化市场化改革实现生产率的提高,是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必要路径。

    2013年02期 No.267 93-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8K]
    [下载次数:9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公司治理:基于国内文献统计的一个研究评述

    叶德磊;

    本文在中国知网(CNKI)的网络平台上,围绕着公司治理,采用不同检索词组合的方法对相关论文进行统计,从中去发现不同时期的研究面貌和研究特征,以及主要运用的研究方法的差异。最后结合对部分代表性文献的研读,对国内的公司治理研究进行总体上的概括性评述。在评述中指出了,现有文献表明公司治理研究沿着两条大的路径在推进,研究中运用的理论工具丰富,涉猎的内容越来越广泛,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2013年02期 No.267 103-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5K]
    [下载次数:6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技术时代的责任风险与防范

    卢彪;姚萍;

    随着技术的进步,强化的社会分工以及人们对技术的过度依赖,已使技术时代的责任风险成为一个现实无法回避的话题。在高技术时代,由于每一个个体的行为活动都成为高技术活动链条上的一个环节,"责任"在不断传递,这将导致技术时代的责任风险。然而,技术时代的责任更多的是前置性责任,而"责任可达性"是防范技术时代责任风险的有效机制。

    2013年02期 No.267 109-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3K]
    [下载次数: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我国社会企业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沙勇;

    本研究深入探究和述评国内外社会企业评价理论,总结了社会企业评价的特殊性,分析了影响社会企业评价的因素,深入研究社会企业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国际流派。在此基础上,研究国外社会企业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的启示,进而设计了我国社会企业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我国处于起步阶段的社会企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探索。

    2013年02期 No.267 113-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5K]
    [下载次数:19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0 ]

政治学研究

  • 中国的政治改革为何难以形成稳定的共识——对当下政治改革讨论状况的一个观察

    陈明明;

    当下中国社会政治改革讨论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层面的复杂对抗的态度,是中国社会分层矛盾积累的结果,是社会危机"症候群"的反映。这也表明,中国社会的分化远没有形成一个稳定的中间阶级结构,而是沿着极化的趋势,使阶级(阶层)关系充满着紧张的性质;这种紧张的阶级阶层关系反映在国家与社会关系上,是官民矛盾的加剧,尖锐的官民矛盾导致"维稳"刚性需求的增长,一方面限制了官方政改的空间,另一方面反过来刺激了民间(互联网)政改讨论的过度活跃。由于阶级关系和官民矛盾的尖锐化,中国公民社会的成长备受掣肘,发育严重不良,因此无法形成稳健中庸的公民文化来支持建设性的政改讨论。对现阶段的中国而言,所有的"主义"都应纳入治理的视野,在保持思想的张力的同时,克服各自相互攻讧表现出来的戾气或局限,为中国的持续的稳健的改革(包括政治改革)提供建设性的批评和指引。

    2013年02期 No.267 118-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9K]
    [下载次数:19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论面向后工业社会的道德制度

    黄爱宝;

    构建面向后工业社会的道德制度既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前所未有的观念变革和伟大创举。道德制度生成的主要背景是后工业社会来临的挑战,其直接动因是为了超越工业社会背景下的法律制度的历史局限性。道德制度的本质是以伦理精神统摄权力、法律和道德规范的制度,是实现权治、法治与德治相统一的制度,是所有的道德规范都需要形成制度规范的制度,也是所有的制度内容都需要具有道德价值的制度。道德制度的构建是对传统的道德与制度观念的变革,是道德制度化或道德法律化的过程,也是制度道德化或法律道德化的过程,这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

    2013年02期 No.267 129-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2K]
    [下载次数:3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互动与适从——体育彩票业与城市发展关系初探

    朱小龙;钱振明;

    互动与适从诠释了体育彩票业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密切关联:"互动"指体育彩票业的经营与管理会作用于城市发展,还指城市发展会促进体育彩票业发展;"适从"指体育彩票业受到城市发展的限制,城市发展也会制约体育彩票业的运营和管理。

    2013年02期 No.267 135-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3K]
    [下载次数:2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聘任制公务员契约治理若干问题的分析

    张宏伟;

    本文依托契约理论,以职位为基础,探究关键性假设,将交易频率、不确定性、专用性等概念应用到聘任制公务员职位设计等实践中,并从制度实施的内外环境分析出发,探索聘任制公务员契约治理的方法路径,为我国聘任制公务员制度试点提供借鉴。

    2013年02期 No.267 140-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4K]
    [下载次数:7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法学研究

  • 八二宪法结构性权力失衡症剖解——切脉吴英案

    赵娟;

    切脉吴英案,可以发现八二宪法运作中的两大症状:立法权的怠惰,司法权的虚弱,由此能够诊断:八二宪法病在权力构架的结构性失衡;要处置这个综合症,只需开出常识性宪政药方:权力控制是实现权力存在目的的唯一途径,宪法审查制度可谓一剂苦口良药。

    2013年02期 No.267 147-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6K]
    [下载次数:4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论条约适用制度载入我国宪法

    王勇;

    我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中有相当一部分需要在国内适用,但是宪法对于此问题却完全是空白。这种状况造成了条约在我国法律渊源地位的不明确,给司法解释带来了沉重的压力,也造成了我国一些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在条约如何适用问题上出现矛盾的地方。我国长期以来的立法基础、理论基础和司法实践已经为条约适用制度载入宪法提供了可行性。从具体措施来说,宪法宜将我国信守条约的态度、条约在我国的法律渊源地位、条约在我国的位阶、条约的适用方式等作出明确规定。

    2013年02期 No.267 155-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6K]
    [下载次数:7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无私货”与“蓄私财”——宋代女性嫁妆权利的一种解读

    王祎茗;赵晓耕;

    儒家伦理要求"子妇无私货,无私畜,无私器,不敢私假,不敢私与。"然而,在大量有关宋代社会生活的文献记载中,我们发现,当时女性的嫁妆权利是受保护的。宋代法律文本兼有对儒家伦理的认可和对女性嫁妆权利的保护,这在司法实践中也得到了印证。在宋代,道德、法律和社会生活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女性嫁妆权利作为一种特殊的财产权利获得了张力之下的生存空间,这一结论应该更加接近于客观真实。

    2013年02期 No.267 160-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5K]
    [下载次数:9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文学艺术研究

  • 赵翼自题画像诗与乾嘉学人风尚之变

    严明;陈清云;

    赵翼的五首自题画像诗可以看作是其浓缩版自传及自我评价。在这些自题画像诗中,赵翼先后以求名才子形象、富贵魁星形象、立言不朽形象示人。这些形象的依次更替,反映了赵翼人生目标的不断调整与实现过程。这种人生目标的主动调整,促进了仕退而学进的风气,显示出乾嘉时代学人风尚的改变,具有明确的典范意义。在明清诗文题像热潮中,赵翼提出了形神兼备的写真理论。这种清醒的理论认知,既表明了赵翼对绘像的审美趣味,又说明了赵翼对画像作为自我认知媒介的高度重视。自我意识的高扬,亦成为乾嘉学人面对时代环境作出人生道路抉择的重要动因。

    2013年02期 No.267 166-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8K]
    [下载次数:3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南宋词的美学境界

    潘立勇;吴树波;

    南宋是中国词史上最为辉煌的顶峰时期。南渡之际的时局动荡相应带来了词风和词境的新变,词人们纷纷走出抒发一己之哀乐愁怨的狭径,开始以词表现时代和社会内容。继南渡词人之后,辛派词人将词的"言志"功能发挥到登峰造极的程度,使词具有了与传统诗歌齐同的审美视界和文体地位。随后的姜夔、吴文英等风雅派词人则兼采前辈词家之长,完成了雅词的深化和提高。与宋代社会和审美心理的两重性相应,宋词的美学境界也呈现两重性风貌:爱国济世激情的慷慨豪放与偏安闲情的雅致婉约均达到了表现的极致。

    2013年02期 No.267 173-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4K]
    [下载次数:8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论王安石诗的自身互文现象

    孙建峰;

    自身互文现象是互文性在王安石诗歌文本中的一种特殊表现。本文从典故与词汇等的重复出现与一题多作中的重复现象这两个方面对此进行了考察,从细节处描述和阐释了王安石诗歌的特点及其写作模式。至于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可从王安石对诗歌作品署名权或所有权的态度和他晚年的心境探知一二。

    2013年02期 No.267 180-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9K]
    [下载次数:5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孟子“今之乐犹古之乐”辨正

    闾海燕;

    "今之乐犹古之乐"是孟子音乐美学思想的重要部分,也是受到后世诟病的主要对象。学者们大多把"今之乐"理解为"郑声"一类的音乐,并从古今对立的角度看待孟子的这一命题,得出孟子崇古非今或反对复古等相互矛盾的结论。他们的失误在于没有正确理解孟子"今之乐"的性质,没有把孟子的"今之乐"放到其思想的整体背景下作研究。根据对孟子仁义思想、政治思想及音乐观和快乐观的整体理解,孟子的"今之乐"在本质上是具有道德内涵性质的音乐;其对"今之乐犹古之乐"的阐述是在音乐的施用而非在音乐的性质和古乐今乐的对立上立论的。

    2013年02期 No.267 186-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1K]
    [下载次数:5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晚明的出版风尚与作为艺术品的书籍

    李娜;

    自明代万历时期始,出版业迎来了从质量印刷到数量印刷的转变。为了与趣味粗俗的大众流行出版物相区别,文人雅士积极设计刊刻将诗、书、画、印等艺术形式结合起来的书籍,视觉的愉悦感成为他们所关注的重点。除了以个性化的书法摹写替代标准化的印刷字体之外,晚明士人在设计刊刻书籍时还特别注重图像的视觉感染力。原本被认为是通俗之作的插图书籍到了晚明时期开始成为文人士大夫阶层的"雅玩",而多色套印技术的发展则为追求点缀淋漓的视觉效果提供了可能。以《湖山胜概》为代表的精美杰作向世人宣告了书籍作为独立艺术品的存在。

    2013年02期 No.267 192-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5K]
    [下载次数:4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鲁迅神话思想对中国当代魔幻电影创作的启示

    谭苗;潘皓;

    本文首先指出鲁迅神话思想与当代中国魔幻电影创作的内在关联:鲁迅神话思想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质,当代魔幻电影的兴起背景、叙事特征与文化意义均与神话有密切关系,因此,鲁迅对民族文化内涵和神话精神价值的发掘、及其在中西文化语境中的文化选择,对于当代魔幻电影创作具有重要启发意义。进而,对中西方魔幻电影进行简要梳理,指出西方魔幻电影在文化层面的成功之处在于:西方文化内涵的深入发掘、英雄传说和普世价值的传递、现代人精神家园的回归;而中国当代魔幻电影的不足在于文化内涵的欠缺和精神价值的困顿。随后,本文简单梳理鲁迅神话思想,着重指出鲁迅神话思想中的文化特质,并从文化内涵的发掘和民族精神与生命力的现代重建两方面加以阐释。最后,指出鲁迅神话思想对中国当代魔幻电影创作的启发在于:民族文化内涵的深入发掘和细致辨析、民族精神价值的现代重建、在中西文化语境中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2013年02期 No.267 198-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5K]
    [下载次数:5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历史学研究

  • 建党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劳动观——以《劳动界》为中心的研究

    杨宏雨;吴昀潇;

    《劳动界》是建党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创办的面向劳动大众宣传社会主义、启发劳动者觉悟的刊物。从《劳动界》可以看出,建党时期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已经有了相当全面的认识。劳动是"世界上第一桩神圣事业","没有劳动,便没有现在的社会";"尊重劳动","无工无食";社会主义是"劳动问题的根本解决方法","实行社会主义,是我们劳工的责任";劳动者要觉悟,要联合起来,向资本家争取"人的生活",进而实现劳动阶级的彻底解放。《劳动界》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对五四前后兴起的"劳工神圣"思潮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013年02期 No.267 204-2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6K]
    [下载次数:16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0 ]
  •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教科书中的“辛亥革命”

    谷秀青;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因为南京国民政府、革命根据地及日伪政权等多个政权的同时并存,使得当时教科书的编写始终处于"多样化"状态。而由于政治立场与史观的差异,三个政权编写的教科书在辛亥革命的记载、评价、认识上也各有侧重、互有不同,成为形塑当时民众辛亥记忆的重要文本。

    2013年02期 No.267 213-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4K]
    [下载次数:5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近代中国第一场东西文化比较

    盛邦和;

    十九世纪下半叶,中国早期改良派开展了近代中国第一场东西文化比较。他们了解世界大势,认识中国国情,寻找落后根源,探索前进道路,提出立工商、倡宪政、讲实学、立本体的热切要求,显示中国现代化先觉者最初的思想历程。

    2013年02期 No.267 219-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3K]
    [下载次数:2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清末民初英国在中国租借地威海卫的乡村管理

    刘本森;

    英国租借威海卫后,采取"维持旧制"的乡村管理方式,并将乡绅纳入正规行政管理序列、赋予民主法治内涵,为威海卫的乡村管理注入了近代因素。总董、村董、长老是威海卫乡村的管理者,他们在农村中沟通上下、办理基层事务、维护社会秩序。英国人通过规范绅权、表彰楷模、劝勉惩戒对乡绅进行管理,有效地经营乡村,收到了"鸡犬无惊"之效。

    2013年02期 No.267 225-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2K]
    [下载次数:2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清政府立宪化除满汉畛域策略确立过程之考察

    潘崇;

    清季满汉畛域,主要指满、汉族群间的权利差异,是革命派宣传革命排满的主要依据之一。清政府最终确立通过立宪化除满汉畛域以消弭革命的策略,然该策略的确立并非一蹴而就。1905年9月24日吴樾暗杀考察政治大臣,引发清政府关于立宪化除满汉畛域论说的兴起。考察政治大臣归国后极力宣扬立宪可以化除满汉畛域、消弭革命,推动清政府于1906年9月1日颁布"仿行宪政"上谕,化除满汉畛域作为预备立宪的重要目标之一得到确认。然而该谕旨颁布后,清政府随即开始中央以及地方的官制改革,对化除满汉畛域似乎无暇顾及。直到1907年7月6日徐锡麟刺杀恩铭事件的发生,清政府意识到革命派非此前内乱可比,需要在武力镇压的同时筹划治本之策,最终确立起立宪化除满汉畛域以消弭革命的基本策略。

    2013年02期 No.267 230-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6K]
    [下载次数:3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明代带俸武官初探

    程彩萍;

    明初创立卫所制,军有定数,官有定额,并世代承袭,以保万世之稳定。然而事与愿违,不久因军功升授,纳粟恩荫等原因,武官数量渐多,出现了官多额少的情况,故定额之外者,列为带俸武官,不得掌管卫事,与见任官相区别。随之,带俸武官群体急剧膨胀,其中有犯罪武职往往被问革为带俸官,成为带俸武官中特殊的部分,其地位更为低下。但带俸武官并非一直为固定之群体,随着军政考选制的成熟与镇戍制的发展,带俸武官得以任事的途径越来越多,两者界限逐渐模糊,而为事带俸官的特殊性却仍然保持,其升转较难,故其往往百般钻营,甚至生事害军。加之诸类带俸武官庞大的数量,给明朝统治带来了系列问题。

    2013年02期 No.267 237-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7K]
    [下载次数:6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道德与伦理学研究

  • 反倾销主体行为的伦理分析——兼论目的论与义务论的综合

    崔新有;

    目的论和义务论作为规范伦理学的两个基本方面,是分析反倾销主体行为的有效方法论资源。功利主义在评判反倾销问题上有其合理价值,而动机与效果的综合则是分析反倾销的理性方法。在国际贸易实践中,企业和政府是最为重要的反倾销主体,对其行为的伦理分析,可通过上述路径展开。

    2013年02期 No.267 247-2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8K]
    [下载次数:2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论生态伦理的当代中国形态

    顾超;

    生态伦理学在中国的出场是中国环境问题的现实和西方思想反响交融的结果。其中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之争、自然内在价值等问题的争论明显带有西方的话语色彩。中国的生态伦理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西方话语系统必须具有中国自身的特质,应该在吸收西方生态伦理学、马克思的生态学思想、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生态学等思想资源的基础上加以建构。在现阶段,这一形态的典型存在样态应该是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建设。

    2013年02期 No.267 252-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4K]
    [下载次数:5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稿约

    <正>《江苏社会科学》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大型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本刊设经济学、法学、政治学、哲学、文学与文化、历史学、社会学等栏目,注重学术性、理论性、探索性。热诚欢迎国内外专家、学者和社会科学工作者赐稿。

    2013年02期 No.267 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K]
    [下载次数:4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