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不以任何形式收取版面费,全国社科工作办举报电话:010-63098272。

   

期刊名称:江苏社会科学

创刊时间: 1990年7月

主管主办单位:

 江苏省社科联

出版单位:

 江苏社会科学杂志社

副主(主持工作): 吴 玲

刊  期: 双月刊

CN:32-1312/C

ISSN:1003-8671

♦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提名奖

♦首批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国家百强报刊

♦CSSCI来源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江苏省十强社科期刊

♦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访问量:473922
日访问量:12

当前重大理论热点问题研究

  • 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坚定自信——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论述

    周毅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论述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自信",是建基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辩证统一"的坚定自信,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必不可少的坚定自信。

    2013年06期 No.271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6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不断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的新理念

    王永贵;

    意识形态建设关乎整个民族和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进一步明确了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方向目标、重点任务和基本遵循,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这些新理念突出表现在:根本任务的新定位:牢牢把握"两个巩固"战略目标不动摇;战略地位的新表述:强化经济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两手硬";重要原则的新突破: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高度一致性;创新方法的新要求:着力推动讲好中国故事与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有机统一。讲话是指导新时期宣传思想工作的纲领性文献,必将开辟意识形态建设和宣传思想工作的新境界。

    2013年06期 No.271 6-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K]
    [下载次数:19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3 ] |[阅读次数:0 ]

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话语意义(笔谈)

  • 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话语性质——一种仿福柯知识考古学视角论证

    胡大平;

    本文的目标是从话语角度来检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性质,从而为回应当代激进左派对马克思替代的话语要求提供一种有效的参照。它的理论框架来源于对福柯知识考古学的修正。本文认为,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实践在话语上具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把康德式批判置入政治经济学话语使之产生意识形态的内爆;二是在经验支持下以阶级立场建构把理论的价值移置到其自身之外,从而使理论的对立面得以理论化。这两个方面倾向于开辟一种作为话语的反话语,从而定义了在暴力和同意之间穿梭的反霸权实践。

    2013年06期 No.271 1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9K]
    [下载次数:5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马克思和政治经济学批判

    周嘉昕;

    作为马克思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制高点,政治经济学批判本身构成了今天深化历史唯物主义理解的关键。这需要我们回到作为现代市民社会自我映现的古典政治经济学逻辑进程之中,发现其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内在关联以及马克思从哲学批判到政治经济学批判所实现的理论"视焦"的推进,并在回应当代误解的基础上从坚持唯物史观原则、强调"总体性"观点、注重"再现"方式三个角度探索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当代形态。

    2013年06期 No.271 19-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8K]
    [下载次数:12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重估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独特贡献及其当代价值

    孙乐强;

    马克思从物质生产出发,揭示了历史存在的现实基础,全面阐述了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力及其发展规律,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实现了对过去一切历史理论的革命性变革。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的历史理论,既不是适用于一切民族的一般历史哲学,也不是欧洲中心主义的线性发展观,而是一种需要具体化的科学抽象。只有深入到具体社会形态的物质生产方式的差异之中,才能找到适合它们发展的道路。虽然遭到了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双重批判,但现实却清楚地表明,历史唯物主义依然是我们理解历史、认识历史的科学指南,具有不可超越的时代价值。

    2013年06期 No.271 27-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2K]
    [下载次数:4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方式的转向

    壮丹丽;董德福;

    主客体二分的主体性哲学是传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哲学基础。受此哲学影响的单向灌输方式,必然导致马克思主义理论精英化、贵族化倾向,无法深入群众。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实效,必须转向一种新的指导哲学——主体间性哲学,即采用基于平等互动理念的传播方式,从而更好地激发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使人民大众真正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重要力量。

    2013年06期 No.271 3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7K]
    [下载次数:8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经济学研究

  • 我国文化软实力研究

    苏勇;万君宝;

    本文在对"软实力"、"文化软实力"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软实力的五要素模型,并在比较分析了美国的市场化模式、英国的创新模式、法国的政府主导模式、日本的质量文化模式等发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模式之后,以在华外国人为研究对象,对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认知程度与影响力进行了实证分析。提出了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构建体系与三种战略选择。

    2013年06期 No.271 37-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5K]
    [下载次数:7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中国电影市场的信息报酬递增——来自大陆204部电影的证据

    吕寒;吴建军;

    在信息不完美的市场环境中,消费者之间"口口相传"的信息传递和共享行为使电影市场产生了"信息报酬递增"现象。本文采用中国内地电影市场周排名TOP10的204部电影为样本,按照Ijiri和Simon(1974)的方法对票房收入和排名之间存在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内地电影市场的周票房收入与周排名也符合"信息报酬递增"假设,但累计票房收入与累计排名的关系不明确。最后,从影片供给角度提出了促进中国电影市场发展的建议。

    2013年06期 No.271 47-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1K]
    [下载次数:1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耐用品消费的内需扩大效应——基于农村家庭支出结构的视角

    林光华;沈卫平;钱鑫;

    农村消费不足是我国内需驱动战略的一块短板,刺激农村耐用品消费成为政府的优先选择。本文利用2009年3400户农户调查数据,运用分数罗吉特(Fractional Logit)模型,研究"家电下乡"等农村耐用品消费刺激政策对农村家庭支出结构及总需求的影响。结果表明,耐用品消费存在挤出效应,刺激耐用品消费导致食品消费占比和家庭经营费用占比下降,刺激100元耐用品消费最终净增加的总需求仅约4-16元。通过补贴等政策刺激农村耐用品消费或许能短期激发特定行业的消费,但无法显著扩大农村总体内需并且持续维系其效果。政府应尽量避免对特定种类产品采取补贴等市场干预,农村内需的真正启动要靠农民收入持续显著增长、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等基础条件的改善。

    2013年06期 No.271 53-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1K]
    [下载次数:4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从“代工陷阱”到“代工控制力”的构建

    苗慧;邢建国;

    传统的基于劳动力资源禀赋比较优势的代工能力,存在着代工低收入均衡的内生性"陷阱"。"代工陷阱"的生成与代工经营模式的"竞争悖论"以及"非粘性契约关系"直接相关。在代工经营的分析框架内,跨越代工陷阱的根本途径在于培育"代工控制力"。而实现代工经营模式从劳动力资源导向型向工艺技术导向型的转变,则是代工控制力生成的基本途径。在积累编码工艺技术知识的基础上,培育自主开发"非编码工艺技术"的创新能力,是我国代工经营模式调整的战略重点。

    2013年06期 No.271 59-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9K]
    [下载次数:1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政治学研究

  • 建立多元的公民身份体系——基于中国的现实

    冯建军;

    现代公民身份是民族国家的产物,国家公民身份也一度被认为是公民的唯一身份。当代社会的发展,要求突破唯一的国家公民身份,走向多元公民身份。西方学者基于西方社会的发展提出了多元公民身份的构成,但这种公民身份认识不适合我国的情况。基于中国社会的现实,本文提出我国公民的四重身份:个体公民、国家公民、社会公民和世界公民。如果将四重公民身份比作一棵大树,个体公民是树根,国家公民是树干,社会公民和世界公民是树枝。

    2013年06期 No.271 65-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K]
    [下载次数:4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公共服务分工体制视角下的中央与地方关系

    刘华;

    中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推进有赖于公共服务分工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分工体制的建构及运行取决于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良性互动。现阶段制约我国公共服务分工体制进一步完善的根本原因仍是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努力实现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法制化及在此基础上公共服务职责分工的合理化,推进地方政府从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变,规范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制度,建立健全中央对地方公共服务的监管与评价体系,是完善我国公共服务分工体制的重要支撑和保障。

    2013年06期 No.271 70-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5K]
    [下载次数:3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从阶级斗争到制度化构建:1949年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反腐认知及其实践

    徐理响;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一段时期内,腐败被中共视为复杂的国内外阶级斗争在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反映,政治运动成为反腐的主导形式,专案机构取代制度化机制成为基本组织形式。改革开放之初,不正之风取代阶级斗争成为中共对腐败的基本认知,文件治理取代政治运动成为主要反腐形式,党的专门化纪检机构成为反腐的基本制度载体。随着腐败形势的严峻和党的执政能力的提升,党深刻认识到腐败不仅是违纪问题,更是违法问题,因此更加重视长效、规范化的党纪规章制度建设和国家法律体系的健全,系统化的权力监督机制与体制得以全面建立。在当下反腐模式下,党纪与法律之间,党的纪检机构与国家立法、行政、司法机关监督机制之间的有机衔接问题也开始显性化。

    2013年06期 No.271 77-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7K]
    [下载次数:5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法学研究

  • 纠结与抉择:乡土社会的解纷逻辑透视

    赵天宝;

    本文从云南省景颇族乡土社会的两起纠纷说起,分析了"纸面规则"与"实在规则"在纠纷解决中的运行逻辑:探寻当事双方利益的平衡点,从而得出一个"可接受性"的处理结果。当下中国语境中,达到"可接受性"的解纷结果,主要应从灵活司法入手,需要法律与习惯规范的配合与合作。如此通过法律与习惯规范的反复博弈,不断产生二者均可接受的"新规则",实现二者的完美融合,也许是法治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2013年06期 No.271 83-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K]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试论食品安全标准在食品安全管制中的拘束力

    方明;徐静;

    食品安全标准的概念由我国《食品安全法》首次以法律的形式提出。食品安全标准在形式上与法规范可能存在一定差距,但其在刑事、行政、民事三大领域对食品生产者和销售者、执法者、司法者均具有法的拘束力,约束主体的行为。只有赋予食品安全标准类似于"部门规章"的法律效力,才能成为真正具有威慑力的技术规范,对人们的行为起到引导和管控的作用。

    2013年06期 No.271 90-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8K]
    [下载次数:4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中国股票市场应引入“裸卖空”机制——对浑水公司“狙击”中国概念股的法律思考

    刘昕;

    浑水公司对中国概念股的狙击是以"裸卖空"为基础的。"裸卖空"单一股票与我国的融券业务有一定区别,其实质与期货交易中的卖空后实物平仓类似,但受限于该只股票的流通股数量。我国证券市场引入"裸卖空"机制,可以更好地防止股价过高、被恶意操纵,且可以化解新股发行价过高等问题。裸卖空在金融危机期间被限制,并不是该制度本身的问题,只要适当监管,其风险是可控的。

    2013年06期 No.271 96-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4K]
    [下载次数:4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社会学研究

  • 秉持法团主义理念 构建中国农协体系——以日韩经验为借鉴

    许欣欣;

    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扶持了一个强大的市场。然而,今天要破解"三农"问题则要我们扶持一个强大的农协体系,来协调农民利益、与政府及其他利益团体沟通对接。这既是转型期中国改变不均衡社会结构现状的需要,也是重建公平正义社会秩序的需要。为此,本文想以日本与韩国,设立以综合性合作组织为主、以专业性合作组织为辅的纵向一体化农协体系作为承载国家"三农"战略的垄断性组织平台为借鉴,来探讨我国缩小城乡与贫富差距之路。

    2013年06期 No.271 101-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K]
    [下载次数:2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权威认同、纠纷及其解决机制的选择——法社会学视野下的中国经验

    陆益龙;

    社会结构与秩序中有权威的存在,权威认同正是对这一存在的主观认识和态度。综合社会调查显示居民的权威认同具有多元化特征,且与纠纷解决机制选择行为相分离。纠纷当事者选择权威介入的纠纷解决方式,既不是因为对该权威有更高的认同度,也主要不是因为拥有更多资源能够利用该权威,而是因为对该权威解决特定类型纠纷的有效性具有理想预期,这种对权威有效性的预期其实是基于权威与特定类型纠纷之间的关联而形成的。

    2013年06期 No.271 110-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2K]
    [下载次数:10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 矿农纠纷及其解决机制的法社会学分析

    汪兴国;袁文瀚;

    本文以矿农纠纷及其解决机制为研究对象,通过典型案例分析阐述矿农纠纷概念、特征及具体表现形态,以法社会学的视角分析矿农纠纷解决机制的运行规则、功能发挥以及影响因素等纠纷解决机制的实践过程,讨论非诉解纷机制与诉讼解纷机制各自发挥的功能及功能缺失,认为应当充分发挥和完善诉讼解决机制的功能,摒弃非诉解决机制中不利于法治社会建设的因素。

    2013年06期 No.271 117-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1K]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法治与文明是维护社会安全稳定之本——对极端暴力行为的社会学思考

    李宁;

    由暴戾之气引发的反社会的极端暴力行为,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本文对于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期产生的矛盾和冲突的深层社会根源进行了分析,提出有关通过法治与文明建设,惩恶扬善、遏制滥权、关注民生、构建制度化生存机制。从而积极有效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与安全。

    2013年06期 No.271 126-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4K]
    [下载次数:2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从梁漱溟村治理论看村治建设之路——以民国村治“七难解”为线索

    毕少斌;

    村治建设是当前城镇化进程中亟需关注的问题,村民自治的路径选择关乎我国村治的成效,关乎广大农民当家作主和各项民主权利的实现。为了能更好地探索我国的村民自治的路,我们想以当年梁漱溟及其村治理论虽饱受争议和病诟,但至今仍不失其理论创新的光辉。梁漱溟提出的村治"七难题"为线索,从宪法学视角对民国初期所兴起的乡村自治运动进行分析,以求探索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村治建设之路。

    2013年06期 No.271 131-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3K]
    [下载次数:3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食物的消逝与村落共同体的衰落——以京西稻为例

    刘怡然;

    本文试以北京市海淀区"六郎庄"盛产的"京西稻"为例,透过食物的变迁来分析村落共同体的变化过程。笔者认为京西稻的历史传承以及生产消费影响着村民的自我与村落认知、共同生活以及村内集体价值体系的建立,它的逝去则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村落共同体的凝聚力,并间接导致了该村变为城中村后诸多问题的产生。文章结合文献资料和田野调查的方式,按照时间顺序分析京西稻的兴盛与消逝在促进与削弱村落共同体中的作用。并就此提出了对策建议。

    2013年06期 No.271 138-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3K]
    [下载次数:4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城市贫困人口的社会支持状况研究

    陈岱云;张世青;高功敬;

    本文采用多段抽样的方法对山东省济南市、青岛市和潍坊市的贫困人口的社会支持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发现,在遇到急事或经济困难时,有一半左右的低保人口能获得他人帮助,其中正式支持即政府处于主体地位,但社会救助水平和其他社会组织机构的专业性救助行为还非常欠缺;只有直系亲属是向低保人口或其家庭提供帮助的主要群体;因此我们建议政府部门应进一步采取措施提高低保水平,完善社会救助网络,激励其他社会组织机构参与对低保人口的社会支持,以促进他们的发展。

    2013年06期 No.271 143-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3K]
    [下载次数:5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文化堕距视角中的江湖文化批判

    黄杰;

    从文化堕距理论角度而言,江湖文化就是文化变迁中文化各部分的错位和不平衡所产生的消极现象,它试图延缓和维系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旧有价值体系和伦常结构的寿命,与开放结构和信任合作、契约责任和法律制度、独立人格和公民权利等现代社会精神相悖,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进步和文明转型。

    2013年06期 No.271 147-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5K]
    [下载次数:6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符号学研究

  • 情感焦虑:当代爱情歌曲的符号学分析

    陆正兰;

    人类文化史上,爱情是歌曲最重要内容。正因为司空见惯,研究者很少去注意歌曲表达爱情中的时代精神印痕,以及文化演变对歌曲符号表意方式的影响。情感焦虑,这个几乎是悖论的命题,实为当代中国人两性关系精神状况的一个特殊的符号再现方式。

    2013年06期 No.271 151-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下载次数:6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文学乌托邦的符号翻译

    胡牧;

    以乌托邦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可以有多重研究视角。本文尝试从语际与符际翻译层面探讨陶渊明《桃花源记》的绘画与英文翻译、詹姆斯·希尔顿《消失的地平线》的中文翻译,以及两部著作的影像,以此剖析"桃花源"与"香格里拉"的多模态的叙事建构与跨文化传播渠道。需要指出的是,乌托邦的精神世界呈现为物质化的影像并生成新的文化空间时,其符号原型容易遭到解构乃至消失,因而当下对文学乌托邦的多媒质接受提出了更高的鉴赏智资。

    2013年06期 No.271 156-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3K]
    [下载次数:8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礼物作为社会交流符号的诸种类型

    赵星植;

    礼物就是一种符号,送礼过程就是一种符号表意的过程。在当代,礼物符号无论是形式还是其表意环节都出现了流变。面对繁多复杂的礼物类型,雅柯布森的"符号意指过程六因素"论为解决礼物符号的归类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礼物符号应当按其内部主导功能的偏倚性进行重新分类。由此,自我礼物、关系礼物、虚拟礼物、仪式性礼物、言语礼物、诗性礼物等都囊括进礼物符号学的研究视野。也因此,礼物符号学关切的就不单单是"物物交换",而是整个人类社会意义交流的实践性问题。

    2013年06期 No.271 162-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3K]
    [下载次数:13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1 ]

文艺学研究

  • 论丁玲的“瞿秋白书写”

    秦林芳;

    综而观之,在延续半个多世纪的"瞿秋白书写"中,丁玲揭示了瞿秋白作为"战士"和"文人"的双重身份和二重人格。但是,由于在不同时期里所表现出的主体意识和心境不同,丁玲的"瞿秋白书写"多次转移了自己的视点和重心。这显示出了在"政治"与"文学"的张力场中丁玲自我意识倾向的波动和迁移。瞿秋白这个被书写的"他者",实际上成了人们观照丁玲复杂"自我"的一面镜子。

    2013年06期 No.271 168-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K]
    [下载次数:2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批评的支点:“继续革命”理论——文革时期文学批评的语境反思

    林宁;

    文学批评在20世纪60、70年代的中国受到了空前绝后的礼遇。这除了文学内部的因素之外,还与其时文学批评所处的语境有关。文革的支点全在于"继续革命"理论。它是发动文革的理由,也是坚持文革的指导思想;是一种操作实践,也是一种理论形态;是文革时期一切社会活动的纲领,也是文学批评置身之语境和必须遵循的准则。只有采用实证的方法复原历史的时空,才能描述文革文学批评的基本情势,勾勒其运作方式,从而实现"让历史告诉未来"的研究价值。

    2013年06期 No.271 174-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K]
    [下载次数:2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汉宋兼容论的开新及其学术意义——方东树《汉学商兑》探析

    田丰;

    方东树是嘉庆、道光之际的重要理学家。他恪守以理学为本位、兼容汉学的理念,长期精研汉学,因而既能纠驳其严重弊端,又能认知其卓越成就。针对汉学争夺学术主流地位的倾向,面对清王朝由盛转衰的现实,他在《汉学商兑》中提出以汉学辅翼宋学的构想。这一构想,在具体化、系统性上超越前人,不仅深化了汉宋兼容论的义蕴,且代表理学一派推进学术转型的诉求,是近代儒学重建进程中具有独特价值的成果。

    2013年06期 No.271 179-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7K]
    [下载次数:2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论元代“续兰亭会”

    邱江宁;宋启凤;

    元末至正庚子年(1360),由浙江地方官刘仁本在时属绍兴的余姚秘图湖畔雩咏亭上主持召开"续兰亭会"。"续兰亭会"从内容到形式再到精神内涵都有接续东晋"兰亭会"的意思。这既与刘仁本个人的兴趣有很大关系,又与元代兰亭书学文化、雅集文化有深厚的渊源关系,更与元末南北对峙、东南士流心系大都、力图恢复社会秩序的愿景密切相关。

    2013年06期 No.271 185-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4K]
    [下载次数:3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欧洲楚辞研究综述

    陈亮;

    本文分三阶段对楚辞在欧洲的传播史进行梳理。二十世纪以前为早期研究阶段。我们发现明清来华耶稣会士研究与翻译楚辞的史料,将楚辞西传的历史前推200多年。该阶段的代表作是费茨梅尔、德理文和理雅各的译本。二十世纪上半叶为现代研究阶段。楚辞成为欧洲大学汉学专业的教学与研究内容,学者间的讨论与争鸣增多,世界范围的楚辞研究圈形成。二十世纪下半叶至今为当代研究阶段。俄罗斯与东欧国家楚辞研究异军突起,西欧国家出现全译本,楚辞研究取得多方面进展。最后归纳欧洲楚辞研究范式和发展方向,为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提出建议。

    2013年06期 No.271 191-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9K]
    [下载次数:1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从润例看民国书画家经济意识的提升

    陶小军;

    民国时期,由于时局的动荡和传统文人生活境遇的改变,职业书画家的经济意识普遍得到提升,并集中体现在他们刊登的润例广告中。他们或利用名人效应,彰显自己在艺坛的地位;或斟酌文句,用语言的力量吸引读者注意;又或利用新的交易方式,为自己谋取更多的实际利益。这些行为不仅使书画家的生存问题得到解决,还为他们带来了丰厚的收益。书画家经济意识的提升可以说是近代艺术改革的必要基础,因而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2013年06期 No.271 197-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6K]
    [下载次数:1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历史学研究

  •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研究的观念史视角

    王磊;王跃;

    深化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问题,应积极借鉴和运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观念史研究注重对构成学说基本要素的单元观念的生成与流变及其"历史语境"等内容的考察。运用观念史的思路和方法,研究马克思主义众多观念在中国的起源、交锋、社会化和流变,对于破解当前马克思主义传播研究中的一些难题,拓展马克思主义传播研究的视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2013年06期 No.271 203-2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K]
    [下载次数:7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参与之道:清末民初舆论规划中的“学生”与“社会”对应关系略论

    刘宗灵;

    如何打造一个现代民族国家,是摆在近代中国先觉者面前的主要任务。"新国"的前提是"新人",现代国家需要现代公民来构成。从梁启超的"新民说",到五四时期的个人觉悟浪潮,再到大革命时代民族主义的狂飙突进,打造新国家、新国民的进程波澜起伏。从清末到民初,各方舆论围绕着"学生"与"社会"应具的对应关系进行了兼顾理想与现实的角色规划和身份建构,其中也包括学生自身对此的看法及其实践,这为我们呈现了那个变化多端的时代与世风之下,世人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想象及其嬗变轨迹。

    2013年06期 No.271 208-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0K]
    [下载次数:1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收路与保路:清末川路风潮中的盛宣怀和四川官商

    彭南生;熊元彬;

    在清末铁路风潮中,盛宣怀被四川官商指责为"卖国奴"。其实,四川官商们原本是支持铁路国有的,只是当盛宣怀要求速查川路倒账时,他们惧怕会危及到自身的既得利益,因而才煽动民众,以举借外债、聘用洋工程师等为借口,在《蜀报》上攻击参与四国铁路借款签押的盛宣怀为"卖国奴"。随着舆论一波接一波的发展,盛宣怀"卖国"几乎凝固为难以撼动的"事实"。实际上,在财政极为匮乏但又必须速建铁路,以及在人才不济但又急需高技术工程师的大背景下,盛宣怀所倡导的铁路借款和聘用洋工程师等是较为符合国情省情与川路路情的。

    2013年06期 No.271 214-2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1K]
    [下载次数:5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时间、空间与传媒——晚清教案史上两起知县自杀疑案比较

    杨雄威;

    1897年阎尚庚案和1906年江召棠案都涉嫌知县因教案自杀。这两起内容和性质相近的案件,在公共舆论的参与度上却相差巨大。通过对比可知,时间、空间和传媒三个变量扮演了重要角色。阎案调查中的时间拖沓缓解了案情本身的严重性,而江案信息沟通的快捷让案件的严重性迅速从南昌传递到中国的权力中心。从中观角度看,阎案的发生地永新县与江案的发生地南昌县相比,不利于信息的传递,从而使得地方官员具备了更充足的回旋余地。从微观角度看,阎案发生于家中,既不利于信息传递,又不利于受众情绪的膨胀;而江案发生于教堂是事态严重性发酵的关键因素。从传媒的多样性而言,阎案主要依靠揭帖制造舆论,但稍纵即逝;江案依靠多种传媒对案件的大量关注,成为一起公共事件。

    2013年06期 No.271 221-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6K]
    [下载次数:3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西南关余案”之探析

    刘霆;

    1920年3月,西南军政府内讧,财政及外交部长伍廷芳携印信离粤赴沪,并将两笔关余以个人名义分存于港沪两地多家银行。外交团决定将续拨西南关余暂由税务司存留。此后,南北各方围绕着各自的利益诉求,在外交及司法方面展开了旷日持久的博弈。经过激烈交锋,伍廷芳存入港沪银行的款项被陆续提取,并用于孙中山的革命事业,而存留关余却归北京政府用作整理债务之基金。更重要的是,在失去了与北方分润关余的利益格局后,南方政府逐渐走上了截留关余,收回海关的斗争道路。

    2013年06期 No.271 228-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3K]
    [下载次数:1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江苏发展研究

  • 金融集聚影响因素的县域分析——基于2002-2011年江苏64个县市的实证研究

    成春林;华桂宏;

    随着经济一体化和金融业的迅速发展,金融资源在区域间的流动加速,出现金融活动和金融机构在某一中心城市高度集聚的现象。本文以县域金融为研究切入点,在对金融集聚作简要理论梳理的基础上,构建金融集聚影响因素的机器人模型,对影响金融集聚的因素进行估计,得出区位、经济、制度是影响金融集聚的关键因素,并对县域金融协调发展提出建议。

    2013年06期 No.271 238-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1K]
    [下载次数:6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0 ] |[阅读次数:0 ]
  • 江苏城市转型与产业转型协调发展研究

    谢忠秋;陈晓雪;黄瑞玲;孙兴洋;朱月萍;

    城市转型与产业转型是一个耦合协调发展的过程。本文在对城市转型和产业转型协调发展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以城市转型和产业转型具有的目标为导向,以构建城市转型和产业转型指标体系为手段,以耦合协调度的计量为方法,以耦合协调度评价标准为依据,运用江苏13个省辖市的相关数据,对江苏城市转型与产业转型的协调发展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江苏城市转型和产业转型的耦合协调总体水平不高;耦合协调发展差异比较明显;江苏城市转型和产业转型的耦合协调发展依然是任重而道远。

    2013年06期 No.271 244-2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6K]
    [下载次数:5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文化再造 推进南京名城建设的战略选择——西安、南京比较研究

    尹农;

    西安用"大唐文化"作为城市血脉进行文化再造,实现了城市形象的重塑。借鉴西安成功的经验,利用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揉进现代城市的文化元素,抓住南京行政区划调整的契机,前瞻性地进行新一轮的城市文化空间再造,构建南京名城新经济新文化新城市形态,在更高的层次上创新求变,实现历史文化名城的辉煌。

    2013年06期 No.271 252-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7K]
    [下载次数:3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稿约

    <正>《江苏社会科学》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大型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本刊设经济学、法学、政治学、哲学、文学与文化、历史学、社会学等栏目,注重学术性、理论性、探索性。热诚欢迎国内外专家、学者和社会科学工作者赐稿。本刊2014年重点选题如下:经济学经济学理论基本问题研究;中国经济问题研究;世界经济问题研究;区域

    2013年06期 No.271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江苏社会科学》2013年总目录

    本刊编辑部;

    <正>~~

    2013年06期 No.271 257-2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K]
    [下载次数:1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