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津津;任保平;
本文通过构建"制度适宜性调整——技术进步方式转换——经济结构动态转变"理论解释框架,从中国经济大转型的路径演化过程探寻增长表现兴衰转化的深层动力。研究认为:路径生成、稳定与分化阶段均可能孕育出经济转型的路径构建机会,只有当各个环节形成匹配合力时,经济转型才能够顺利实现;历次转型之间内含的递进逻辑与累积效应,会借助自发演化趋势与思想模型修正的相互作用,在矛盾生成、消解过程中予以传递,进而催生出不同经济转型之间路径演化的阶段性差异;行为主体之间的利益、认知协调,理论探索与经验实践的创新结合以及开放系统下的多方位互动等內容,共同构成中国式经济转型增长的历史启示。
2017年01期 No.290 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6K] [下载次数:3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56 ] - 张颢瀚;张明之;
供给与需求关系结构性失衡导致了现代社会化生产过程的不畅;供给与需求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不同方面的反映;供给与需求的统一于再生产的过程之中;供给侧改革是解决当前中国经济问题的主要方面;投资是改善供给侧结构的主要方面。
2017年01期 No.290 1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1K] [下载次数:7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59 ] - 王俊;钱思义;
通过何种机制加快服务贸易自由化进程、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自由化是各国面临的现实课题。目前,多边体制仍以其先天的优越性受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拥护,同时,"一揽子承诺"原则、"协商一致"的决策机制等束缚使得多边框架下服务贸易自由化进展缓慢。为突破此种困境,各国积极尝试区域层面的谈判,取得了一定进步。但区域机制的固有缺陷使其仅为推进服务贸易自由化进程的次优方案。也就是说,多边机制和区域道路均有自身优势,但其各自的缺陷使得单纯一条路径都不是十分有效。因此,中国应在维护多边框架首要地位的基础上,以灵活的姿态尝试多边主义、区域主义构成的双轨机制,加快服务贸易自由化进程。
2017年01期 No.290 17-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3K] [下载次数:4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77 ] - 李跃;张士强;张翼;
基于山东省煤炭产业2005-2014年时间序列数据,运用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方法(LMDI),将碳排放的相关影响因素分解为能源结构、能源强度、煤炭产业人均生产总值、煤炭企业人口强度、煤炭企业数量等五个驱动因素,分别计算了包含非能耗排放和不包非能耗排放时六类驱动因素的贡献值和贡献率。结果表明,能源强度、人均生产总值和煤炭企业人口强度因素对煤炭产业碳排放具有抑制作用,其中能源强度因素抑制作用较为明显,人均生产总值驱动效应波动性较强;能源结构和煤炭企业数量两个因素对煤炭产业碳排放具有持续推动作用,其中煤炭企业数量是碳排放增加的最大拉动因素;在不考虑非能耗排放时,能源结构推动作用将转变为抑制作用,表明非能耗碳排放因素对煤炭产业碳排放量影响极大。通过对五类驱动因素的深入分析,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2017年01期 No.290 23-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9K] [下载次数:5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67 ] - 王万军;路正南;朱东旦;
本文利用2001-2014年我国产业部门相关数据,基于ARIMA模型,对2020年我国碳排放强度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显示2020年中国实现减排目标的概率较大。在预测结果的基础上,利用低碳发展弹性系数计算了既定目标下,我国具体产业部门的减排压力,结论是:6种低碳发展情形下,完全脱钩发展、基本脱钩发展和弱脱钩发展的17个产业部门,在碳配额后,碳减排压力相对较小,而弱联结发展、联结发展以及超联结发展的22个产业部门,碳减排压力较大。
2017年01期 No.290 3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3K] [下载次数:3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64 ] - 王迪旸;刘洪;
本文借鉴社会技术系统理论,从环境子系统、技术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三个方面总结出影响远程工作实施的各风险因素,并据此提出远程工作推广实施的五力模型。最后,从社会层面、组织层面和个人层面针对性地提出了克服远程工作困境的对策。
2017年01期 No.290 38-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0K] [下载次数:6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56 ] - 李家俊;李晏墅;秦伟平;李晋;
本文以来自高新技术企业中的110个研发团队及其813名员工为研究对象,借助HLM模型及相关技术,从情绪理论视角验证了团队结构约束对员工创造力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团队结构约束对员工消极情绪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员工消极情绪在团队结构约束和员工创造力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3)员工自我情绪管理能够缓冲调节员工消极情绪对员工创造力的影响。本研究对管理者从情绪管理视角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017年01期 No.290 46-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8K] [下载次数:6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61 ]
- 李友梅;
我们要贴切地理解和构建认识中国社会的知识体系,用以恰当地反思和理解全球时代的中国社会及其遭遇的复杂多变的新问题,其核心在于我们如何认识中国之"实"。跟随费孝通先生的江村调查和"行行重行行"的反复论证,我们逐步领悟到了一种建立在"志在富民"社会诉求基础上的情怀和基于"从实求知"、"实事求是"原则的认识论与方法论,其足以使我们将之作为一种"江村学"范式来理解和学习。"江村学"的真谛是"从实求知",其意在不断地"从实"中建设能够清楚认识中国之"实"的知识体系,又在"实践"中持续推进对"实"的理解和对"从实"的验证。正是基于对"实"的扎实认知,费先生进一步严肃地提出了"文化自觉",将其思考又延伸到对世界秩序与文明进程的总体性把握之中。
2017年01期 No.290 53-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1K] [下载次数:4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44 ] - 耿敬;
自清末以来,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发展史,本身也是一个不断进行本土化探索的历史。表现在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我们应该在摆脱"西方中心"和"民族主义"思想倾向的束缚,重新反思本土化的历程,重新丰富社会科学本土话语体系的内涵中前进。而以费孝通为代表的中国学者以江村调查为基础的"从实求知"研究传统,强调到实地中去发现真问题,并通过实地研究对理论加以检验和论证,进而推进中国社会科学从本土化走向国际化的实践告诉我们,这种"从实求知"的实践对中国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建构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2017年01期 No.290 60-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6K] [下载次数:2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49 ] - 王俊秀;
社会预期是一个时期重要的社会心态。从居民需求满足程度可以了解社会预期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本研究从社会心态调查的一些指标,如幸福感、安全感、社会支持感、生活压力感、社会公平感等来了解社会预期与社会现实的一致程度。一般认为,人们外在目标的追求预期是幸福,但研究发现人们所体验到的却并不完全如此,社会的发展难以满足社会整体的预期,在当前经济新常态下,个体的外在目标的预期也需要做出调整。通过对居民社会流动预期分析发现,居民向上社会流动的预期很高,这就会形成一对矛盾,即有利的方面是,这是未来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重要的动力因素;不利的方面是,过高的社会预期可能蕴藏着相对剥夺感上升的风险。
2017年01期 No.290 67-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82K] [下载次数:9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80 ] - 吴继霞;曹文雯;丁怡彤;
本文采用分层抽样方法对江苏省13个城市的公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仅9.0%的公民在个人信用知识题上的得分达到6分及以上(满分10分);88.7%的公民在个人信用情境题中的得分达到6分及以上(满分10分);公民的理性信用意识和一般信用意识之间存在弱相关(r=0.252<0.3)。可见,江苏省公民的个人信用知识素养不高,但遇到具体个人信用情境时,大部分公民都具备良好的一般信用意识且能较好应对。由此,我们建议不仅要加强对公民信用知识的灌输和补充,还应聚焦信用生活:加强信用情境案例教育;加强企业信用文化培育;加强公民信用意识和信用人格培养。
2017年01期 No.290 75-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9K] [下载次数:3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44 ]
- 金太军;鹿斌;
社会自主性的建构并非完全是在"国家——社会"互动结构中的叙事,其自身成长发育的"故事"似乎更为值得发现。本文试图突破社会自主性理论分析中的"国家——社会"二元结构解读,从社会自身发展的角度审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自主性的发展缘起、现实困境和回归预设,以期从社会自己的亲身经历中寻求自我、完善自我。
2017年01期 No.290 82-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1K] [下载次数:10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62 ] - 陈朋;
政治生态是政治发展环境的客观存在与政治活动参与主体之主观体认的辩证统一体。因此,分析政治生态不能仅仅将其看作客观存在物,而应关注它在政治活动参与主体主观层面的心理映像。在当下中国政治发展进程中,政治生态建设已成为一个重大现实议题和执政党的重大执政行动。对此,青年公务员作为场域之人,其所思所感能较好地反映政治生态重构之后的真实景观。调研发现,青年公务员对当前政治生态重构行动总体上持以积极的心理映像,对政治生态建设的未来趋势亦较为乐观。政治新生态的出现,源于其重构行动不是依靠"运动"模式而是维系于向"制度化"转型。因此,必须立基于制度体系,构筑政治新生态的系统能量。
2017年01期 No.290 89-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7K] [下载次数:5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53 ] - 曹文宏;
作为观念存在的政治价值,一方面因其超越并引领政治实践,在价值取向上呈现出指向未来的应然性色彩;另一方面,因任何政治价值都是特定政治实践的产物,在其具体内涵上又必然带有很强的实然性特征。政治价值的应然性与实然性互动耦合于政治实践之中。而政治就其本真来说是为了实现"人"的生存与发展这一"目的善",但在现实中又异化为必不可少的"恶"。政治实践就是一个不断弃"恶"趋"善"的过程,与此相应,政治价值在其演进逻辑上就体现为从实然向应然的螺旋式递升,并不断趋近于政治本真,即"以人为本"的终极价值关怀。
2017年01期 No.290 99-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5K] [下载次数:3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62 ]
<正>170年前,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马克思恩格斯在同青年黑格尔派的理论论战中作出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次重大发现。对此,恩格斯后来这样总结道:"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
2017年01期 No.290 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0K] [下载次数:2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5 ] - 大卫·梁赞诺夫;李乾坤;
本文系大卫·梁赞诺夫1923年就其在西欧的文献考察搜集工作所做的报告。梁赞诺夫回顾了马克思恩格斯遗著经由伯恩施坦、倍倍尔等人的留存概况。此后首先对《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的文本线索进行了介绍,详细阐述了他探寻这份手稿所在何处的艰辛过程,并认为第二国际的理论家们都没有充分重视保管和研究这一文本。其次梁赞诺夫还对他所发现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手稿、《共产党宣言》手稿以及《资本论》手稿的情况进行了介绍。最后他还对恩格斯晚年的自然科学研究手稿、马克思恩格斯通信以及马克思遗留下的笔记本的情况做了概述。在这一报告中,梁赞诺夫还批判了伯恩施坦和梅林等人对马克思恩格斯相关著作的编辑方式,初步阐释了他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1版)》的编辑思路。
2017年01期 No.290 113-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1K] [下载次数:4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49 ] - 古斯塔夫·迈耶尔;苗甫;
针对梁赞诺夫1923年关于马恩文献情况汇报中,对其在发现"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上的贡献的强调,迈耶尔提出了尖锐的反驳意见。迈耶尔强调"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在伯恩施坦那里的留存情况始终是被人了解的,这一手稿从未消失,所以梁赞诺夫宣称他首先发现了这份手稿完全是无稽之谈;而在他的《青年恩格斯》的著作中,迈耶尔也从未隐匿这一手稿的情况,而是给出了明确的指示。在此基础上,迈耶尔批评了梁赞诺夫的个人主义和专制化的作风。
2017年01期 No.290 123-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8K] [下载次数:2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69 ]
- 康加恩;徐家熠;
卡尔·施穆科勒(Karl Schmückle)是上世纪20年代从德国移民到苏联的参与MEGA~1编辑的学者之一。作为莫斯科马克思恩格斯研究所的成员之一,直至1931年马克思恩格斯研究所剧变发生前,施穆科勒都在大卫·梁赞诺夫的领导下从事马克思恩格斯早期著作的编辑工作。施穆科勒参与编辑的作品包括1844年之前的著作、《神圣家族》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等。本文将介绍施穆科勒在德国和苏联的学术,重点探讨他对马克思早期著作的研究,据此展现他的理论抱负和学术贡献。同时,他身上也浓缩了那一代身在苏联并极具创造性的德裔学者的学术生活境遇。
2017年01期 No.290 126-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5K] [下载次数:1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68 ] - 季金华;
权利推定是加强人权司法保护的重要手段。权利推定必须坚持价值选择原则,将维护所有公民的平等地位作为权利推定的前提,以增强公民的政治自主、拓展公民的自为范围和保障公民的自我实现为权利推定的目的。权利推定过程需要法律理性、认识理性、判断理性和选择理性的支撑,离不开立法经验、司法先例、司法职业经验和社会交往经验的支持。
2017年01期 No.290 133-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8K] [下载次数:6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66 ] - 金眉;
古代中国亲属概念最本质和最鲜明的特点是宗法,它基于血缘的亲疏远近、地位的尊卑高下、名分、归属的家庭、年龄大小、婚姻媒介等因素划分亲属的范围和亲疏远近,确定相互之间的法律地位和权利义务关系。近代以来,清末、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立法都曾规范亲属制度,中国法律的亲属概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亲属从宗法的意义回归到了纯粹的、初始的自然意义;但是现行法律过度缩小亲属范围的做法不是理性地对待社会关系现状的应有反映。亲属是先于国家的事实存在,这决定了亲情伦理具有独立于政治伦理的价值和正当性。在摈弃了宗法因素之后,传统的亲情及其伦理也是我们今天的道德和法律需要珍视的价值。
2017年01期 No.290 144-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5K] [下载次数:6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53 ] - 羊震;
人民陪审员制度实际运行中的"陪而不审"现象已引起人们的关注。这一现象的产生既有司法体制、机制上的客观原因,也有陪审员与法官主体方面的原因。回归本源、制度重构是克服"陪而不审"这一顽症的必由之路。具体而言,应当重回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原初功能,深刻体认其运作机理和赋权基础;完善法官指示制度,强化庭审与合议的实质性进程;明确陪审案件中法官的责任和考核标准;合理规制陪审员的评议细则;加强激励以充分调动陪审员参与的积极性。
2017年01期 No.290 152-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5K] [下载次数:8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57 ] - 马可;
诱惑侦查的本质决定其不适合明示写入刑诉法,人们大多将其视为一种侦查方法或谋略,与秘密侦查措施关系密切,但也由此产生了诸多争议。作为打击隐蔽型或无被害人犯罪的有效方法,各国从不同视角对其严加规制,强调诱惑侦查只是为了发现犯罪而不是制造犯罪。2015年公布的深化公安改革和深化检察改革的意见为今后完善和发展诱惑侦查指明了方向,也为诱惑侦查启动之审查提供了契机。笔者认为,应以立案前后为界分,设计不同情形下诱惑侦查的适用范围、条件和启动模式,这对解决学界之争议或有裨益。
2017年01期 No.290 159-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7K] [下载次数:8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47 ]
- 吴周文;张王飞;
朱自清创作伊始,就跟随陈独秀、胡适高擎"文学革命"的旗帜而身体力行;在实施"白话文"的语体革命和文体形式美学的重建中,切切实实地在文体的现代转型过程中施展非凡的才华与心智。他在散文创作方面以"领导着文坛"的先锋姿态,独创了"小说"、"全真"、"感觉"、"特写"、"诗画"体等散文体式以及很多单个文本形态各异的经典,并在"白话"文本上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特殊"语言指纹",生动地表现了朱自清投身"五四"文学革命的先锋性、走向大众审美的通俗性以及向旧文学示威的"美文性";其"美文"文体创造的经验弥足珍贵,值得现当代文学研究者和文学史家予以深入地学理性研究。
2017年01期 No.290 167-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8K] [下载次数:8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54 ] - 许菁频;
家族化是世家文学与生俱来的特性。明代江南文学世家的文学活动在人员构成、活动形式和活动内容等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家族化烙印。具体到文学创作,则从体裁的选择、题材的确定,到文学观念和创作风格均呈现鲜明的家族化特征。值得注意的是,家族化特性的世家文学活动无疑具有显著的文学史意义。
2017年01期 No.290 174-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1K] [下载次数:4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45 ] - 胡玄;
田纳西·威廉斯是美国二战后最著名的戏剧家之一。他以美国南方为背景,通过刻画一系列在现实社会中遭遇打击而走向毁灭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处于转型期和文化断层期的南方社会现实。威廉斯对这些被社会毁灭的人物的塑造在他熟悉的"疯癫"中找到了合适的表达方式。威廉斯在创作中以"疯癫"与南方文化之间的动态型关系作为关照点进行现代性批判,对"疯癫"主题的探索彰显了威廉斯对理性主体、无意识非理性主体和主体间性在现代语境中的人文关怀。
2017年01期 No.290 180-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2K] [下载次数:5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42 ] - 孟觉之;陈清华;
"转型"几乎已经成为谈论余华及其作品的核心语码之一。余华总能在关键时刻做出恰当的艺术抉择,并且目光精准、例不虚发。然而仅仅用"转"或"变"这样的词汇一言以蔽之,又难免把问题简单化了。我们不妨重新回溯余华的文学起跑线,并以一种整体观看待余华不同时期的作品,以期在看似的"转型"和"蜕变"中,发现一以贯之的精神内核和形式法则。
2017年01期 No.290 188-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1K] [下载次数:3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47 ]
- 朱英;张超;
围绕1920年湖北省长的人选、就任、省署驻地之争等问题,湖北地方社会与督军王占元发生了激烈冲突。之所以出现这一局面,是中央政府任命王占元亲家孙振家为湖北省长,引发了湖北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对。中央政府俯顺舆情,转而任命夏寿康为湖北省长,又引起督军王占元的不满,王多次向中央提出请假和辞职。在中央的多方斡旋下,王占元、夏寿康明迎暗拒。夏寿康到任后,相继发生了孙传芳兵逼夏寿康事件以及省署驻地问题之争,又使这一冲突白热化。湖北省长人选的一波三折政潮,既折射出王占元督鄂后期湖北地方政治生态的复杂变动,又展现出民国初期省制纠结中践行省自治的新景象,同时也可看出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复杂面向。
2017年01期 No.290 205-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1K] [下载次数:3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54 ] - 胡勇军;
1934年江南发生重大旱灾,苏州城内举行了规模盛大的祈雨活动,场面万人空巷,历时一个多月而止。活动初期,佛教、道教、理教以及肉业公会等社会团体组织的宗教祈雨占据了主导,不久之后民间迎神赛会活动开始兴起,并愈演愈烈,将祈雨活动推向高潮。究其原因,主要是地方政府在疏于防范和救护不力后,出于维持地方秩序的考虑而做出的无奈选择。由此可见,南京国民政府政权建设的滞后导致国家对社会的控制力不足,民间迷信活动屡禁不止,现代民族国家的构建必然要经历一个艰难的历程。
2017年01期 No.290 217-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4K] [下载次数:6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55 ] - 高尚;王四达;
"历史学重回‘长时段’研究"是最近史学界的呼吁;对研究社会主义思想在近代中国传播问题来说,该理论也是一种合适的分析工具。通过"总体史"与"三时段"理论的结合,可以构成一个"点"、"线"、"面"、"体"的有机整体;借助中国历史的"三时段"和世界历史的"长时段"这双重视角,可深入解析社会主义在近代中国传播过程中重要事件、客观情势和社会结构的特殊作用;可以揭示这一思潮在中外历史时段中双流汇合的关系,由此推进了对该问题的立体解读。但是,"总体史"与"三时段"理论毕竟只是一种学科方法,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传统才是解析这段历史的理论依据。
2017年01期 No.290 227-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0K] [下载次数:5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67 ] - 童强;
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传统儒学所依赖的社会生活基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儒学出现衰落。现代儒学的重建首先依赖于理论建设。新的理论阐发可以使传统儒学摆脱旧的话语背景,进入现代语境。既针对现代性所带来的具体问题给予创造性的理论回应,又与当代中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保持着内在的呼应。儒学需要以自身独特的立场与关怀揭示当代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中尚未揭示出来的核心文化蕴含。
2017年01期 No.290 235-2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0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2 ] - 史少博;
近代中国的国学界,普遍把近代日本的学术称之为"东学",而章太炎的"国学"与日本近代明治时期的学术有密切的关系,故有其深刻的东学渊源。章太炎曾多次去日本,阅读了大量日本书籍,在日本期间接触了明治思潮,又从日本书籍中吸取了大量的西洋近代思想,例如章太炎对姉崎正治等日本学者的著作进行翻译、并对日本学者的基本概念进行借用,章太炎著作《訄言》里,就可以看出大量地吸取了西洋近代思想。但是到了《民报》时期,章太炎对待西洋近代思想的态度从接受转变到批判,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此,章太炎的"国学",是在通过以日本明治思想为媒介,对西方近代思想的态度从吸取,转向对西方近代思想的批判后的"回归",章太炎的"国学"不单单是回归到过去中国古典文化,而是结合当时近代中国现实,经历对西方近代思想的吸取与批判后,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精神的再发现。
2017年01期 No.290 242-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8K] [下载次数:1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58 ] - 谷玛利;
孔子史学思想是其政治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核心内容是以中原华夏族为正的正统观念和以周王室为尊的正宗观念,因此其政治倾向是守旧的、复古的、消极的。但是孔子一生史学活动丰富,他多方求问,实地考证,研读典籍,深入思考,对于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因和客观规律以及历史进程中的继承与创新等问题形成了一些具有重要价值的史学观点,在史学研究方法上积累了一些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此外,孔子致力于整理和编修"六艺",使之成为儒家经典,对于继承和传播古代文化思想贡献巨大。
2017年01期 No.290 248-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4K] [下载次数:4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