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不以任何形式收取版面费,全国社科工作办举报电话:010-63098272。

   

期刊名称:江苏社会科学

创刊时间: 1990年7月

主管主办单位:

 江苏省社科联

出版单位:

 江苏社会科学杂志社

副主(主持工作): 吴 玲

刊  期: 双月刊

CN:32-1312/C

ISSN:1003-8671

♦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提名奖

♦首批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国家百强报刊

♦CSSCI来源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江苏省十强社科期刊

♦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访问量:473923
日访问量:13

中产过渡层研究

  • 中产过渡层与中产边缘层

    李强;

    我国中产阶层总体比例还不高,其中大部分属于中产过渡层和中产边缘层。采用ISEI方法,测量我国中产过渡层、中产边缘层的规模,分析过渡层、边缘层的内部结构,分析其在不同规模城市中的分布,分析其主要的职业构成,进而提出辅助中产过渡层、边缘层的政策建议,提出如何培育我国中产社会的一些政策主张。

    2017年02期 No.291 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0K]
    [下载次数:11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0 ] |[阅读次数:126 ]
  • 中产过渡层:营销服务群体进入中产的障碍与对策——特大城市G高科技园Z镇案例研究

    丁辉文;郑路;杨艳文;

    以商业营销、餐饮服务等为代表的城市生活服务业具有很强的就业吸纳能力,是当前我国吸纳就业的重要领域。然而,当前这类生活服务业还普遍停留在低层次的服务形态,大量"非正规就业"的存在使得这一领域的许多经营者成为城市社会治理、整治甚至打击的对象,因此,城市生活服务就业部门聚集了大量的"中产过渡层"。在特大城市严控人口规模的政策背景下,户籍屏蔽、购房资格限制以及教育排斥制度成为生活服务业从业群体向中产转化的主要制度障碍。本研究以某特大城市G高科技园周边Z镇上的两大主要营销服务行业为例,认为树立行业规范,创新组织管理模式,促进城市生活服务业的现代化转型升级,是培育该领域职业中产的重要前提;而创新城市治理,提升城市公共政策的包容性和吸纳性是培育服务业中产的重要保障。

    2017年02期 No.291 12-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4K]
    [下载次数:3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82 ]
  • 中产过渡阶层的矛盾心态及其原因刍议

    葛天任;

    本文尝试探讨中产过渡阶层的社会心态及其社会根源,认为这一阶层群体的社会心态处于一种不确定的矛盾状态。中产过渡阶层的矛盾心态表现为获得感和无力感并存、权威意识和权利意识并存、保守行动和激进行动并存。中产过渡阶层的社会心态也具有明显的区域化特征,超大城市的中产过渡阶层心态最为矛盾复杂。本文强调,职业发展机会受阻和消费主义价值观是导致矛盾心态的主要原因。因此,对策上应提供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和优秀的公共文化资源,进一步破除束缚职业发展的户籍、劳动力等体制障碍以及落后的、保守的价值观念,从而推动中产社会的平稳形成。

    2017年02期 No.291 20-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6K]
    [下载次数:4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15 ]
  • 负重任而走远道——费孝通先生的治学精神与思想启迪

    汪丹;

    身处全球化乃至"后全球化"逆流之中的当代中国知识分子不仅需要接过前辈知识分子"负重任而走远道"的接力棒,而且要迎面全球性"思维失效"的进退维谷,肩负起中国社会科学从"地方"走向"世界"的担当。以江村研究为线索,追溯费孝通先生由青年成长为具有世界前瞻力的大师的历程,可以看到费先生接续承继了近世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学以致用"的精神世界立足点和"负重任而走远道"的思想主轴,并在"亲师取友"的知识分子生存环境中获得了"从实求知"、"志在富民"地持续不懈"行行重行行"的源动力。这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地接力与成长带来了启迪。

    2017年02期 No.291 27-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0K]
    [下载次数:3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18 ]
  • 城中村社区居民的空间权利及其实现——以苏州市城湾村为例

    叶继红;

    "城中村"现象在城市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已经非常普遍。本文以苏州市城湾村为例,从空间的视角将城中村视为居民(包括外来流动人口)进行生产、生活的空间和场域。在这片生存空间里存在着复杂的权力博弈,影响城中村利益分配。在博弈中城中村社区居民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和空间权利(政治、经济、社会三个纬度)的贫乏等问题,他们通过"违法占用"、"利益共谋"等方式,展示他们的空间权利诉求和维权行动逻辑。由此,我们认为,在城中村治理过程中要尊重社区居民的空间权利,建立包容性城中村发展空间。

    2017年02期 No.291 35-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0K]
    [下载次数:11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77 ]

经济学研究

  • 关于中等收入陷阱的学说渊源及其思辨

    张欢;徐康宁;

    本文对过往文献关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停滞现象和增长动力进行梳理,对中等收入陷阱这一学说的产生进行了逐本溯源。主流经济学家对此学说的探讨也出现不小争议。对于中等收入陷阱的存在性与否,本文利用国际人均GDP数据对世界不同区域的国家进行高收入组跨越成功和失败的划分,发现中等收入陷阱只是一个相对概念,跨越陷阱组国家平均耗时20-30年,而落入陷阱组国家长达40余年甚至更久仍滞留在中等收入区间。不过中等收入陷阱不具有明显地域特征,步入中等收入阶段对一国的发展也不是"魔咒",因此增长陷阱并非普遍经济发展规律。

    2017年02期 No.291 42-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0K]
    [下载次数:5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93 ]
  • 以创新驱动提升经济增长质量

    沈坤荣;曹扬;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已从经济规模扩张为主转向质量提升。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其核心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这就要求从依靠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以创新驱动提升经济增长质量,一方面要推动科技创新,另一方面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制度创新,以制度创新消除制度性障碍,改善资源配置效率,以制度创新推动科技创新。

    2017年02期 No.291 50-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6K]
    [下载次数:14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8 ] |[阅读次数:76 ]
  • 匹配经济学视角下创业投资市场股权投融资匹配分析

    李祎雯;张兵;刘鑫;

    本文使用国内创业项目股权投融资情况的调研数据,基于匹配经济学视角考察创业投资市场的运行机制及其股权交易的形成机理,并通过有序多分类Logit模型实证检验了创业项目股权投融资匹配的决定因素。结果表明:人力资本、稳定性和成长性等标准信息禀赋增加了创业者从正规和准正规投资者处获得融资的机会,从而验证了正规投资者主要根据创业融资者的标准信息禀赋(正规化程度)来判断其经营能力和信誉,进而两者发生股权交易,形成投融资匹配;研究结果同样验证了非正规融资者与非正规投资者形成股权投融资匹配的假说。因此,未来创业投资市场改革方向应为建立创业者标准信息评估体系,降低融资门槛,促进正规投资者与非正规投资者之间优势互补,从而更好地为创业和创新活动提供金融支持。

    2017年02期 No.291 56-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2K]
    [下载次数:3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51 ]
  • 管理者过度自信异质性与企业投资行为偏差

    刘柏;王一博;

    本文以2010-2014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管理者过度自信类型、强弱的异质性对企业投资行为偏差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管理者结果表现型过度自信有着较高的投资水平,并加强企业投资对现金流的敏感性;管理者强过度自信有着更高的投资水平,但会削弱企业投资对现金流的敏感性。

    2017年02期 No.291 66-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7K]
    [下载次数:10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8 ] |[阅读次数:104 ]
  • 中国台湾地区贸易及经常账户顺差的原因分析——基于“资产短缺”的视角

    赵树迪;刘绍保;

    基于刘绍保(2014)所构建的检验模型、实际有效汇率定义并结合我国台湾地区的经济数据研究发现,除惯性使然外,台湾"未调整的资产短缺"是造成其贸易及经常账户顺差的重要诱因。这表明,相比于实际汇率和世界实际产出而言,"未调整的资产短缺"对台湾的贸易及经常账户顺差状况的作用无疑更重要。因此,解决当前台湾的贸易及经常账户顺差问题,仅仅要求其加快新台币实际汇率升值步伐恐怕还没有抓住问题的核心,而是要更注重推进台湾的金融发展,增强其自身安全金融资产的创造能力,进而为其新增财富创造出更多的安全投资机会。

    2017年02期 No.291 75-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4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91 ]
  • 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研究——以蔬菜农药残留为例

    李太平;祝文峰;

    生鲜农产品是我国居民食用频率最高、食用数量最大、受农药残留威胁较为严重的一类初级农产品。在产地对农户生产行为进行有效监管是化解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的重要途径。本文以蔬菜为例,运用安徽和县与山东寿光两地农户的调研数据,以及成本收益原理和概率统计方法,基于欧拉定理定量测度了两地政府对农户施药行为应当设定的监管力度。结果显示,在就地铲除农药残留超标蔬菜的处罚措施下,不同蔬菜品种和不同栽培方式所需要实施的抽检次数和每次抽检农户比例有所差异。但从监管上限来看,两地政府只需要在蔬菜采收环节随机抽检5次、每次随机抽取5%的农户进行农药残留检测,就能够实现农户自觉遵守农药操作规范、提升蔬菜质量安全水平的监管目标。这为我国政府在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领域推广随机抽查制度,提高产地监管效率提供了科学依据。

    2017年02期 No.291 84-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0K]
    [下载次数:10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8 ] |[阅读次数:63 ]

唯物主义理论研究

  • 历史唯物主义的政治哲学理由

    田冠浩;

    马克思创立历史唯物主义具有深刻的政治哲学理由。他一方面深刻意识到了个人自我决定、自由发展是文明的动力,因此接受了伊壁鸠鲁对唯物论个人主义的论证;另一方面,他又比任何人都更清楚个体自发性的限度,从而试图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吸收德国观念论对于"人类有计划地统辖社会"的思考。历史唯物主义正是以此成功综合了"个人自由"与"社会联合"两种不同思路,从而第一次为解释、引领当代社会变迁提供了一项兼具整体性与开放性的政治哲学纲领。

    2017年02期 No.291 92-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6K]
    [下载次数:5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03 ]
  • 论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中的权力观念

    刘临达;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提出了新唯物主义的概念。这是一场认识论的革命,即认识的对象不是自然之物,而是社会性、历史性的"物"。理解新唯物主义的"物",关键在于将人作为特殊的感性存在物来理解,将社会性从感性力量创造的三大关系来理解——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总体。感性力量间的关系指向权力关系,并具有对抗性与整合性的双重规定性。探究马克思思想中关于权力的对抗性与整合性的丰富内涵,是我们理解其新唯物主义思想的重要维度。权力的对抗性显示着马克思哲学一以贯之的革命性指向;权力的整合性暗含着马克思与其后许多思想家理论的一脉相承。

    2017年02期 No.291 100-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4K]
    [下载次数:5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96 ]
  • 旁观者与行动者的反辩证法:如何理解唯物主义及其当代复兴

    夏莹;

    唯物主义包含两个方向:第一,拒斥超验性维度,坚持内在性原则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其代表如德谟克利特与笛卡尔;第二,坚持人的有限性存在,关注人的自由意志,为行动留下恰当空间的唯物主义,其代表如伊壁鸠鲁与马克思。本文从朗格与马克思对唯物主义者的评判及他们对唯物主义给出的相关定义入手讨论了当代新唯物主义的实践指向。以阿尔都塞、巴迪欧等为代表的新唯物主义理论旨归正是在非决定论语境下彰显人的行动可能性。

    2017年02期 No.291 107-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5K]
    [下载次数:7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48 ]
  • 作为哲学事件的巴迪欧“事件哲学”

    崔晨;

    巴迪欧不仅是事件哲学的代表人,其哲学自身也构成了一个哲学事件。巴迪欧不是事件哲学的创造者,福柯、德里达与德勒兹都曾就事件哲学做过相应的讨论,"事件"的断裂内涵业已确立。但巴迪欧对事件的讨论是与这种断裂思想的再次断裂,他自称为"唯物主义的柏拉图主义",以建立在现代数学集合论基础上的"多"的本体论为理论平台,以"非存在"的事件的出现颠覆原有世界情势,最后,以事件的极致断裂性为始,而生发出以普遍性为目标,以"事件"为核心的宏大复杂的巴氏真理体系,试图拯救作为普遍性真理系统的哲学。在此意义上,巴迪欧与当代后现代主义哲学对立,其哲学本身成为了事件哲学谱系中的一个"哲学事件"。

    2017年02期 No.291 114-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8K]
    [下载次数:8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60 ]

政治学研究

  • 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的中央与地方关系

    刘华;

    构建既能保证中央统一领导,又能充分发挥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的中央与地方关系,仍是影响我国能否实现现代化转型的关键变量。在回顾与剖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变迁、当前中央与地方关系存在问题症结的基础上,以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为研究背景,从中央与地方关系改革的主要目标、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法治化、地方政府创新等方面对未来我国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改革进行理性思考,试图进一步丰富我国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领域的理论与学术。

    2017年02期 No.291 120-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4K]
    [下载次数:14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82 ]
  • 习近平理想信念理论的时代创新

    曹天航;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理想信念的重要讲话,把共产党人奋斗目标和坚定理想信念联系起来,凸现了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坚定理想信念联系起来,展现了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把共产党人党性修养和坚定理想信念联系起来,表现了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精神品质,创造性地阐述了在新的历史时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

    2017年02期 No.291 126-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1K]
    [下载次数:21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1 ] |[阅读次数:106 ]
  • 从李光耀到李显龙:新加坡对华外交策略的变化与困局

    戴石;顾纯磊;

    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中国开始逐步崛起并逐步成为亚洲强国与世界区域性强国,美国一家主导下的全球外交格局与势力版图不断变化,全球外交逐渐出现大国小国、东西方文明的多元竞争与非零和博弈。伴随着中国在东南亚国家的影响力不断增加,中国对于领土、领海、台湾问题等主权诉求趋于强硬。新加坡是东盟的主要创始国,作为东南亚最有外交影响力的国家之一,其一直保持着实用主义均势策略的外交策略,寻求在中、美、印、俄等国中寻找外交平衡点。随着2011年李光耀彻底退出新加坡政治舞台,李显龙的外交政策发生了一些显著的变化。新加坡在实用主义外交策略上出现冒险主义与机会主义特点,"西进"特点突出,无原则亲美立场上不断提升,有打破不结盟原则与放弃外交平衡策略的倾向。新加坡的反共反华迹象有所抬头,作为全球金融中心的新加坡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直接对抗是不明智也是非常危险的。新加坡不但应该回归到李光耀时代的实用主义均势外交策略中来,还应正视中国的发展与强大,做中美关系、两岸关系、中国—东盟关系的润滑剂与助力器,而不是做美国反华策略的前锋队,成为美国亚洲再平衡战略的棋子,并承担美国外交策略失败带来的全部后果。

    2017年02期 No.291 133-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4K]
    [下载次数:10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43 ]
  • 毛泽东文化思想中的湖湘文化因子

    沈学玕;

    毛泽东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湖湘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毛泽东成长的重要时期都是在湖南度过的,其思想、个性的形成过程深受湖湘文化的熏陶和浸润,其以湖湘文化为依托,以重本思想和实学态度提出为人民服务、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文艺目的,以兼容并包的情怀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以独立根性的"恃己"精神提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艺原则,完成了对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构建,使得毛泽东的文化思想蕴含着丰富的湖湘文化因子而更具特色。

    2017年02期 No.291 140-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7K]
    [下载次数:8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50 ]

法律人类学研究

  • 从异域到本土:中国法律人类学本土研究的现状与发展

    赵旭东;张洁;

    法律人类学就是运用人类学的视角去研究"他者"文化的法律规则的研究。本文通过梳理国外法律人类学的相关文献,认为法律人类学作为一门分支学科,经历了学科互渗与发现的初始时期、法律民族志田野方法确立的奠基时期、以及经历四次范式转移的成熟发展时期,并呈现出法律人类学发展的趋势与特点。20世纪后期以来,中国的法律人类学经过几次研究范式的转移和议程的跳跃,逐步产生出一些具有独特视角和议题的法律人类学的民族志,这几个民族志分别从人情与互惠的视角、作为社会控制的视角、作为一种地方知识文化的法律逐步发展走向成熟。如今的法律人类学学科充满勃勃生机,并且有更多多学科融合发展的空间。

    2017年02期 No.291 146-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2K]
    [下载次数:8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99 ]
  • 进入隐秘与获得整体:法律人类学的认识论

    王启梁;

    法律人类学是一种观察视角和研究方法,是反思和创新法律理论的社会科学进路之一。此种进路主张在法律与社会之间建立起关于秩序融贯性的思考,其贡献主要是提供出一种关于法律和法治的认识论。法律具有"双重建构性",即法律是建构的结果,同时又是一种建构性的工具。法律人类学强调深入观察法律实践,高度警惕法律的建构性可能产生的暗面,在法律实践-法律教义-法律理论-社会实际几者之间获得一种整体性观察和反思性理解,发展出合适的、能够理解中国自身的法律理论,在智识上促进法律理论与法律实践、法律教义与社会实际之间的融贯。

    2017年02期 No.291 158-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4K]
    [下载次数:8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65 ]
  • 理论、方法和问题意识——法律人类学对中国法学的知识贡献

    刘顺峰;

    法律人类学在国内传播过程中对中国法学做出了一定的知识贡献:法律多元理论拓宽了传统中国法学的知识领域;扩展案例分析法丰富了中国法学的研究方法;"局地性"的问题意识促进了法学研究的中国问题意识觉醒。未来中国法学应进一步从中国问题出发,注重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发掘与运用,最终提高与国际学界对话的能力。

    2017年02期 No.291 167-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9K]
    [下载次数:8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88 ]
  • 涉台离婚诉讼中大陆配偶权益的保护

    杨显滨;陈风润;

    近年来,两岸交流合作日益密切,大陆配偶在分享由此所带来的诸多惠益的同时,其合法权益在涉台离婚诉讼中屡遭侵犯的事件也时有发生。为此,大陆应进一步加强与台湾地区的沟通与配合,敦促台湾地区对域外离婚诉讼中配偶权益保护的实践与经验进行借鉴,奉行离婚自由主义,打造两岸妇女儿童权益救助中心,采用附条件的"财产增加额共同制",创设以最小损害为标准的补偿性给付制度,践行人保与物保并行观念,逐步完善《海峡两岸共同打击犯罪及司法互助协议》,切实维护在台大陆配偶的合法权益。

    2017年02期 No.291 174-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2K]
    [下载次数:3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62 ]

中外文学研究

  • 论海德格尔的文艺观

    王锺陵;

    在海德格尔看来,艺术作品具有并且需要区分三个层次:物、器具与艺术作品,这三个层次是统一的;而"建立一个世界和制造大地",乃是作品之作品存在的两个基本特征。作品开启一个世界并持守之,即是建立一个世界。作品把自身置回到物的质性中,回归到许多涌现出来的东西中,这就是制造了大地。而自行遮蔽着的存在之澄亮所形成的光亮,就是美。海德格尔认为,艺术的本质是诗,诗的本质是命名,而命名则是原语言,亦即人类此在的根基与民族历史的孕育基础的本源性语言。究其实,海德格尔这是以哲学论证的方式谈论一个发生学的问题,从而将艺术对于人类和民族的意义,提到了最具根本性的高度上,或曰阐述到了最具根基意义的深度上。海德格尔所谓诗意地栖居,即是在天、地、神、人的四重整体中逗留着的人,以这一整体的贯通敞开成其自身的本质,而人性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这就叫作诗,作诗因而成为原初性的筑造。在其80岁所写《艺术与空间》一文中,世界更是成为一种"自由之境",这一自由之境是辽阔的,它让一切物涌现、持留,让人栖居,人在物中间,不是物因此在而得到揭示亦即呈现,论者们所指责的《存在与时间》中那个因处于中心位置、过于突出的此在,被消解了。这样,海德格尔的艺术论,便与其嬗变后的存在论相统一了。对于海德格尔思想发展的此种脉络,"海"学界至今仍昧而未明。中国园林与陶渊明的生活方式所体现的中国智慧,更具有一种天人相亲的内容,也具有更多的艺术成分。中国艺术所构建的乃是天人相亲、自然与文化相融,虚中有实、实中求虚、即体即用、体用一如的世界。这才是人诗意地栖居的现实的而非仅是哲学思考的形态。

    2017年02期 No.291 184-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9K]
    [下载次数:8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66 ]
  • 成长的烦恼和青春期叛逆——从年龄的角度看贾宝玉

    傅承洲;

    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写了贾宝玉从10岁到19岁一共九年间的故事,这个年龄段正值青春期,宝玉的叛逆性格与其青春期有着直接的关系。宝玉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与家长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彻底否定读书做官的传统道路。宝玉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感觉生活毫无意义,流露出厌世的情绪,在经历一系列的挫折和打击之后,最终离家出走。贾宝玉的青春期叛逆比常人严重,与其特殊的家庭环境有关,包括贾政简单粗暴的管教,贾母的极端溺爱,大观园的独特条件。作者写《红楼梦》既是对自己早年"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训之德"的深切忏悔,也是对读者的忠告与规劝。

    2017年02期 No.291 198-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6K]
    [下载次数:8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54 ]
  • 底层生存困境及其空间隐喻——论新世纪以来底层文学的“空间”书写

    刘新锁;

    在现代性社会背景下,"空间"具有强烈的社会属性,在新世纪以来底层文学的"空间"书写中,其现实表征与意义指涉功能有着充分显现:有的作品记述数十年来农村人执着于"到城里去",试图通过地理位移实现身份转换过程中所遭遇的艰辛与绝望;有的作品关注"城市外来者"在心理层面对"象征性平等"的激烈吁求和浪漫想象;有的作品则展现了某些在财富、身份方面已成为"城市融入者",但由于社会资源和资本危机导致的内在焦虑与精神分裂。由此看出,"城乡二元对立"的社会格局和价值错位,依然是当下中国必须正视的严峻社会课题之一。

    2017年02期 No.291 206-2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3K]
    [下载次数:8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80 ]

艺术研究

  • 《蕉荫读书图》的图像学解读

    李晓愚;

    清代画家吕彤的《蕉荫读书图》几乎照搬了一幅明代美人图的内容和构图,只是把美人手中的纨扇换成书籍。这看似简单的"道具"变化,却与明清时才女文化的兴盛有关。本文将对《蕉荫读书图》中绘画元素的象征意义加以考察,并通过对这幅画的解读揭示传统社会中男性关于女性的一些观念,比如何谓"性感",如何"观赏"女性,如何看待女性阅读等等。

    2017年02期 No.291 213-2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05K]
    [下载次数:6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94 ]
  • 江南文化视域下的乾隆南巡刻石探析

    刘欢萍;

    清代乾隆皇帝的六次南巡催生了大量刻石。它们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其生产主要缘于地方官绅邀宠志恩、刻意逢迎,同时也不乏皇帝本人的彰功显绩自我炫耀。异于普通刻石,南巡刻石具有御制性、官方性的特质。它们以特有的形式见证了清帝巡狩巨典,记录了一代帝王对江南风物文化的恋慕之情。更重要的是,这些刻石为江南的山水名胜注入了新的文化元素,丰富其文化内涵,对江南地域名胜及文化形象的塑造与传播发挥着深远影响。

    2017年02期 No.291 223-2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5K]
    [下载次数:3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65 ]

历史学研究

  • 建国初期劳资关系问题的“经济”维度——1953、1954年上海市私营企业中“反对经济主义”问题初探

    张建才;

    1953年和1954年,上海市在私营企业中开展了"反对经济主义"的工作。它表面上似乎是1951年底全国总工会对李立三"经济主义"错误批判的余波,实质上是对"一五"计划开始前后资本家破坏国家加工订货工作、企图操纵劳资关系所作出的反应。在日益扩大的加工订货工作中,资方利用工缴货价的疏漏所提供的"成本转嫁"机制,谋取不当利润,并企图以物质利益腐蚀工人,破坏加工订货工作。"反对经济主义"挤压和切断了这种"成本转嫁"机制,是国家对私营工商业进行改造的重要一环。

    2017年02期 No.291 232-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2K]
    [下载次数:3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90 ]
  • 宁属还是苏属:辛壬之际江苏省会之争

    纪浩鹏;

    江苏省由于其特殊的历史形成过程,省治问题一直是江苏省地方官制设计当中的困扰因素。帝制时代,特别是中央权威比较强的阶段,江苏省的省制、官制处于一个较稳定的状态。清季以降,江苏省的统一问题开始凸显出来。辛壬之际,宁苏省会之争渐趋激烈,同时又与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革命派内部之争,立宪派的推动等因素交织在一起,南京与苏州的绅商和舆论都为争取省会地位进行了全面动员,中间也出现了宁苏轮驻等折中方案,最终由于临时政府北迁,在以张謇为首的江苏省议会的绅商的推动下,江苏省的省会最后确定在南京,苏州则因为治安等问题只保留了省会的部分功能。

    2017年02期 No.291 239-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8K]
    [下载次数:2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55 ]
  • 晚清湖湘理学群体与湘军网络的形成及维系

    张晨怡;

    晚清湖湘理学群体起于嘉道,盛于咸同,衰于光绪,是在湖湘理学士人交互往来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独特的联结体。面对严重的社会政治危机,他们认识到仅仅依靠上书言事已经无法挽回统治秩序的衰颓。太平天国起义给他们集结成团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契机,通过建立"湘军网络",晚清湖湘理学群体逐步建构起自己的文化霸权,成为支配近代时局变动的关键因素。

    2017年02期 No.291 247-2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2K]
    [下载次数:4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65 ]
  • 明代官方文书中的“江南”

    高逸凡;

    明清时代的"江南"概念及其范围,是明清江南区域史研究的基础性问题,其研究方法应当是立足史料的全面考证。在各类史料中,朝廷典章、诏令、奏议等官方文书与社会公共事务牵涉最广,在行文中也最须使用为天下有识之士所公认的概念。本文按时代顺序,从明代官方文书入手,探究其中所见的明代"江南"概念及其范围。明初直隶地区的划设,带来了两浙、江东、两淮一带旧有行政区域的巨大变化,也由此逐渐形成了"江南直隶"、"江南七府"等新的"江南"概念。而历史上旧有的"江南"概念,在明代官方文书中似也有迹可循。

    2017年02期 No.291 253-2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0K]
    [下载次数:5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54 ]

江苏发展

  • 专业与开放:张謇农业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

    林刚;

    作为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重要人物,张謇的农业教育思想极其丰富且具现代意义。其农业教育思想体现了中国农业教育转型的历程,表现出对专业化、层次性路径的坚持,及对现实取向的重视。对于当下农业教育的发展与改革亦不乏借鉴价值。

    2017年02期 No.291 261-2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4K]
    [下载次数:3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68 ]
  • 新常态下的农业发展与农业科技成果资本化

    曹庆穗;王昇;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农产品的成本抬升效应与价格封顶效应以及黄、红"双灯限行"效应,使我国农业接受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农业发展的空间受到严重压缩。农业科技成果资本化的基本要求是在科技成果直接作价出资、先转让技术再出资、先技术服务再作价出资等三种模式中进行恰当选择。

    2017年02期 No.291 266-2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5K]
    [下载次数:2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3 ]

  • 稿约

    <正>《江苏社会科学》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大型综合性学术期刊,入选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提名奖、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社科百强期刊、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本刊设置重大理论问题、社会转型与民生、经济热点、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外法学、中国政治、文学与审美、传媒与艺术、近现代历史、江苏发展等专栏,注重学术性、理论性、探索性。热诚欢迎国内外人文社会科学专家、学者赐稿。本刊2017年发稿范围:

    2017年02期 No.291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K]
    [下载次数:576 ] |[网刊下载次数: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7 ]
  • 韦文翔作品

    韦文翔;

    <正>~~

    2017年02期 No.291 273-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9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6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