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不以任何形式收取版面费,全国社科工作办举报电话:010-63098272。

   

期刊名称:江苏社会科学

创刊时间: 1990年7月

主管主办单位:

 江苏省社科联

出版单位:

 江苏社会科学杂志社

副主(主持工作): 吴 玲

刊  期: 双月刊

CN:32-1312/C

ISSN:1003-8671

♦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提名奖

♦首批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国家百强报刊

♦CSSCI来源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江苏省十强社科期刊

♦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访问量:473922
日访问量:12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 评张一兵对“广松物象化论”的批评——日本学者对《回到马克思》的回应

    日山纪彦#日;彭曦;

    张一兵教授的《回到马克思》日文版出版之后,在日本学界引发了广泛的关注。该著作对教条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对文本的关注以及国际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的运用,与以广松涉为代表的"日本新马克思主义"研究有共通之处。但是该书第三版中对广松涉物象化论的批评却有失偏颇。聚焦"Sache"(物象或事物)和"Ding"(物)"Versachlichung"(物象化或事物化)和"Verdinglichung"(物化),以及"Schein"(假象或现象)等概念的梳理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张一兵对广松涉的批评实质上是补充性的,或者说二者在出发点和理论旨趣上是相通的。但在具体的讨论中,张一兵忽略了广松涉阐释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时所依据的现象学和现代物理学理论背景。

    2017年04期 No.293 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6K]
    [下载次数:3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18 ]

现象学与精神分析研究

  • 论语音——从现象学到精神分析

    沈志中;

    德里达在《语音与现象》显示,对于胡塞尔现象学的解构阅读是借由"语音的不在场"之论述才可能,而这样的论述正涉及他所谓的"精神分析的年代"。事实上,精神分析的开端与消失的语音有关。歇斯底里的"瘖哑"使得弗洛伊德发现必须从"情感"与"抑制"的角度倾听未被说出口的语音。然而,借着对于精神病以及语言幻觉现象的观察,拉康问题化了语音的向度。他指出语音的向度实际上对立于理解的层次;语音作为主体欲望的根源之一,语音如同意符链本身使得主体的欲望得以被表达。因而,若语音是那个召唤聆听欲望的根源,那么或许人类创造各种美好乐音的目的便在于使语音安静下来。

    2017年04期 No.293 13-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4K]
    [下载次数:3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54 ]
  • 从射影几何模型看精神分析实践中的“真理”

    蔡婷婷;

    本文试图通过射影几何的模型来直观化精神分析家在其实践中所处的位置以及扮演的角色,由此来构建在精神分析理论中被广泛探讨的"真理"问题。文中主要以拉康的"镜子阶段"、"客体小a"和"转移"理论等为基础,借此澄清对于分析者而言,分析家作为超越了"镜像"的"客体小a",其真正的功能在于通过支撑起言说的空间而让欲望的主体得以就位。

    2017年04期 No.293 2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6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7 ]

社会热点问题研究

  • 家庭农场:居村农民转变身份的依托——基于安徽庐江县的考察

    吴业苗;

    城镇化尤其是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促使越来越多的农民流向城镇,农业生产出现严重的兼业化、副业化以及主要由老人承担的老人化现象。籍于此,一些居村农民包括回乡农民工纷纷流转农户承包地,创办家庭农场。家庭农场兴起与发展,将终结传统农业、减少小农,并促使居村农民向职业化农民、市民化农民转变,使其成为"体面"的职业者。从当前农业生产方式变革看,居村农民正依托家庭农场发展逐渐转变身份。家庭农场取代分散农户、居村农民实现身份转变都需要一个过程,其间,除了要尊重农民意愿、给予自主经营权、支持家庭农场做大做强外,还要为家庭农场发展和农民转变身份提供基本公共服务。

    2017年04期 No.293 28-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4K]
    [下载次数:3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46 ]
  • “河长制”:持续创新何以可能——基于政策文本和改革实践的双维度分析

    周建国;熊烨;

    《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的通过预示着"河长制"从地方政府制度创新上升为全国性水治理方略。通过对不同层级"河长制"政策文本的内容分析和江苏河长制实践的观察两种途径审视当前的"河长制"治水之能与变革之道,可以发现"河长制"改革通过职能的垂直整合、政府注意力的转换、问责"倒逼"协作实现了河湖治理绩效的提升,但却需要弥合危机制度设计与常规河湖治理的裂痕,解决"责任发包"的责任困境、组织逻辑困境、体制外力量吸纳不足等问题。"河长制"作为一项制度创新需要不断的再创新、再提升。深化"河长制"改革需要变"责任发包"为"责任链",夯实组织基础,强化制度供给,动员多方力量,优化政策工具组合。

    2017年04期 No.293 38-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3K]
    [下载次数:52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6 ] |[阅读次数:54 ]
  • 发展型社会政策与社会养老服务之逻辑契合性辨析

    徐倩;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突显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与发展成果全民共享的重要性。具体到社会养老服务领域,则应具体体现在将发展型社会政策理论与养老服务进行多维度的有机结合,从而真正实现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完美统一。本文在深入分析发展型社会政策与社会养老服务理论缘起与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推演并阐述了发展型社会政策与社会养老服务的内生逻辑,构建了发展型社会政策的解释框架,在"解构"并"重构"发展型社会养老服务政策体系的基础上,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促进老年群体发展能力提升的发展型社会养老服务政策优化选择:从"老人视野"到"生命周期视野"以达到政策外部展延、从"碎片化"到"统筹与整合"以寻求管理体制突破、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以实现包括老年家庭在内的人力资本积极开发。

    2017年04期 No.293 48-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6K]
    [下载次数:9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103 ]
  • 中国女性吸毒者的群体异同研究

    刘柳;段慧娟;

    中国的毒品问题日趋严重,以海洛因为主的传统毒品未有消散,而以冰毒为主的新型毒品却呈现快速上升势头;传统毒品和新型毒品的使用者既有交叉又有不同,而吸毒人群也越来越呈现多元化、年轻化的趋势和复杂的毒品滥用局面。本研究即是基于对46位女性吸毒者的访谈,通过经验性的描述使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女性吸毒者的生活状态,以及传统毒品使用者和新型毒品使用者群体之间的异同。研究发现,两类群体在其人口学特征、对待毒品的认知和态度、吸毒经历以及对彼此的看法有相似也有差异。根据研究所得结果,本文亦提出海洛因和冰毒两个群体间年龄和对毒品体验的显著差异不仅源于中国毒品市场的变迁,也与中国社会整体的全球化进程有着紧密的联系;此外,毒友圈子和不良的毒品亚文化也对女性吸毒者有着重要的影响。基于此,本文针对性的提出可通过强化教育宣传和增强社会支持等方法来有效控制女性吸毒问题。

    2017年04期 No.293 57-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7K]
    [下载次数:4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78 ]

经济学研究

  • 十三五时期我国能源消费组合模型预测——兼及对经济安全条件影响的量化研究

    顾海兵;张帅;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拐点,能源消费受到经济发展和气候、环境问题的双重约束。本文从多角度、运用多种方法预测了"十三五"时期我国的能源消费总量,同时测度了能源消费对我国经济安全的影响程度。研究表明,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将达到48.8亿吨标准煤,其中基于四个角度能源弹性系数、能源消费波动规律、产业结构、人均能源消费的预测值分别为48.5亿吨标准煤、46.9亿吨标准煤、49.2亿吨标准煤、50.7亿吨标准煤。2020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会达到67.5%,经济安全条件得分仅为25分。

    2017年04期 No.293 66-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5K]
    [下载次数:4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103 ]
  • 农村正规与非正规金融发展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井深;肖龙铎;

    本文利用1997-2014年的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和间接估算方法测算了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和农村正规与非正规金融的发展水平,并通过系统GMM估计实证分析了农村正规与非正规金融发展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中间渠道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997-2014年,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由技术进步推动;农村正规与非正规金融发展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但作用渠道各异,正规金融主要通过技术进步渠道,而非正规金融主要通过技术效率渠道来促进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且这种促进作用在2007-2014年期间明显比1997-2006年更大。

    2017年04期 No.293 77-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6K]
    [下载次数:8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8 ] |[阅读次数:100 ]
  • 网络组织的租金创造与租金分配研究

    宗文;林源源;金玉健;

    本文关注网络参与者的租金问题,从动态视角下的"资源""能力"要素剖析价值生态理念下的租金创造和租金分配实现机理。企业VRIO资源是私有租金和共有租金事前分配谈判的重要资源基础;作为企业获取持续租金的驱动力,创新能力是改变企业VRIO资源位和事后租金分配的重要力量;资源和能力的最终目标是转化为市场势力,具备市场垄断能力的企业拥有谈判议价权并能够攫取超额垄断利润。

    2017年04期 No.293 86-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5K]
    [下载次数:2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68 ]
  • 跨文化团队创新绩效之心理距离效应研究

    陈志红;

    心理距离作为主观性的多样性特征,可在团队有效性研究方面作为隐性或深层次的属性来探索团队多样性效应。有研究表明因心理距离的效应莫衷一是,心理距离产生影响的作用机制需要更多的研究。本研究将团队过程模型运用到心理距离的团队效应研究框架中,检验了心理距离、挑战预期、知识共享以及激励性文化智能之间的中介与调节作用。

    2017年04期 No.293 95-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6K]
    [下载次数:6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63 ]

政治学研究

  • 农村民主治理的制度内卷化分析

    戴玉琴;

    制度"内卷化"是指制度在新环境变化下没有做出与时俱进的创新或如期发挥制度效应而引发的诸多规避或异化行为。从治理的视角来看,就是治理体系环节出现了问题。以此视角观察村民自治制度,当前中国村民自治制度推行中治理主体、治理行为、治理理念方面与制度体系的不适应引发的制度性消解和制度内卷化现象,虽不完全是国家层面的制度不规范引起的,也与农民自身政治权利意识淡漠、主体地位缺失有关,但最终结果都会导致制度本身权威性和凝聚力的削弱。为此,农村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实现不仅需要在村民自治内部建立起健全、有序和合理的制度体系,而且需要制度体系本身与其所运行的环境及制度执行者、制度接受者的政治能力感、政治绩效感、政治责任感、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所构成的制度文化现状相适应。

    2017年04期 No.293 102-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4K]
    [下载次数:8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75 ]
  • 时空观视角: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阐释

    任德新;楚永生;陆凯旋;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可以从马克思主义时空观视角得到较好的阐释。一是从时间序列维度考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不同阶段目标、任务的连贯性和发展阶段的差异性,又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和完善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持久性;二是从空间结构维度考察,它体现了国家职能角色的变化以及多元化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和冲突。

    2017年04期 No.293 109-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9K]
    [下载次数:10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65 ]
  • 认同与内化:基层干部民生为本理念的养成之道

    王青平;范炜烽;

    随着政府施政方略向民之所望的转向,民生为本理念在基层得以积极响应,但传统"经济即民生"的思维定势以及官本位思想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这一理念在基层的回应深度。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通过强化基层干部的责任意识、培养整体性思维;以民生建设层次的差序认同推进民生政治的质性认同;将民生为向的刚性考核体系与媒介导引的软性约束功能相结合,建立民生为本理念在基层由价值认同到内在行为自觉的养成机制。

    2017年04期 No.293 115-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4K]
    [下载次数:2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0 ]

法学研究

  • 知识产权侵权赔偿数额“自由裁量”规则实证研究

    曹新明;崔逢铭;

    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数额"自由裁量"规则不同于我国现有法定的四种损害赔偿计算方式,在司法实践中属于"缺乏合法性之客观存在",其有别于"法定赔偿"的羁束属性,具有基于证据自由裁量之特点。德国和日本有关损害数额的认定制度为我国知识产权侵权赔偿数额"自由裁量"规则的构建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架构参照,通过对该种制度的比较研究,可以为我国知识产权侵权赔偿数额"自由裁量"规则找寻改革进路。

    2017年04期 No.293 120-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7K]
    [下载次数:14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6 ] |[阅读次数:54 ]
  • 借用文学作品人物角色创作的版权问题研究——美国判例研究的启示

    华劼;

    人物角色能否独立于作品受到版权保护一直是司法实务界颇具争议的问题。文学作品不同于美术和影视作品,其中的人物角色特征不能通过视觉感知而呈现,无法展现出人物角色的鲜明特征,这就加深了文学作品中人物角色版权保护和侵权判定的难度。美国娱乐产业出现的比较典型的与人物角色有关的版权侵权案较多,而法官在判决时产生了几种不同的保护思路和侵权判定方法。美国判例中的相关司法理念和方法,特别是在判定人物角色是否受版权保护、后续作品是否侵权中所采用的思路和方法,值得我国立法者、司法审判人员思考和借鉴。

    2017年04期 No.293 132-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9K]
    [下载次数:6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79 ]
  • 卑贱的身体表演:清代对优伶阶层的法律规制

    方潇;田原;

    清代是传统中国对优伶阶层进行最为严密法律规制的朝代。这种规制建立在对该阶层"贱民"的法律定性基础上,乃通过"人以役贱"推衍而成并有其根源。这种法律规制主要分为身份性和职业性两大方面。前者主要体现在对优伶法律责任、婚姻关系、政治权利、服饰制度上的诸种不平等规制;后者主要体现为对优伶从业、表演题材、演出时间、声腔剧种上的诸种禁限性规制。这些法律规制虽实效不一,但推动着整个社会对优伶阶层持歧视立场。清代对优伶阶层的法律规制,虽是一个呈反面意义的样本,但也为今天提供了某种别样的警示和镜鉴。

    2017年04期 No.293 139-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9K]
    [下载次数:5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47 ]
  • 秦及汉初刑徒社会身份问题探析

    孙晓丹;

    秦及汉初,城旦舂、鬼薪白粲、隶臣妾、司寇包含两层含义,既是刑罚又是刑徒。作为秦汉社会成员,刑徒社会身份的特质主要体现在身份、刑罚和财产等方面。从社会身份角度来看,刑徒与有爵者关系具有对立统一的特点;刑徒内部序列以司寇为切入点考察,司寇与徒隶之隶臣妾在身份继承、变化,人身依附关系,户籍性质上具有本质不同;从身份地位,人身依附关系,同罪同罚,同为编户等几个方面对比司寇与隐官,二者社会身份接近,属于同一等级,处于刑徒与有爵者之间,在社会身份性质上更接近于毋爵者。

    2017年04期 No.293 150-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7K]
    [下载次数:5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99 ]
  • 国际侦查合作背景下的境外取证与证据的可采性

    王青;李建明;

    刑事犯罪主体、对象、工具、犯罪所得、犯罪痕迹等构成案件事实的要素跨国界流动的情形日益增多,在许多场合,侦查机关仅在国内进行侦查取证活动已无法适应有效打击犯罪的需要。因此,通过国际侦查合作进行跨国取证,日显重要和必要。我国关于国际侦查合作背景下所取得之境外证据的可采性问题的相关法律规范严重不足,因此有必要结合国际侦查合作的特点和我国的实际需要,完善国际侦查合作背景下所取得之境外证据可采性问题的相关规范,并积极探索调查取证请求国法律准据法模式。

    2017年04期 No.293 161-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3K]
    [下载次数:9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64 ]

传媒与艺术

  • 从“怀旧”到“后怀旧”——关于苏州城市形象片的文化研究

    曾一果;

    本文以几部关于苏州的城市影像片为研究对象,探讨由费穆《小城之春》所建构的具有怀旧诗学特征的苏州城市形象在当代社会是如何随着全球消费浪潮的到来而改变。本文认为以《苏园六记》为代表的早期苏州城市影像延续并将《小城之春》的"怀旧诗学"演绎到极致,视觉影像中的苏州园林不仅是人们浪漫怀旧的对象,更是中国文化精神的象征。但是在不断变化的新城市背景和全球消费环境下,充满诗意的"视觉怀旧"在《中国苏州》、《家在苏州》和《时间的重量》等城市影像中演变为全球消费的"后怀旧"。在"后怀旧"的城市影像空间里,传统与现代、区域和国家、本土与全球等不同城市景观彼此交织,共同形塑了一个斑驳混杂的"苏州形象"。

    2017年04期 No.293 170-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7K]
    [下载次数:9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47 ]
  • 民俗艺术的现代性遭遇——以苏州胜浦宣卷为例

    朱冠楠;杨旺生;

    本文通过考察苏州胜浦宣卷的变迁过程,揭示现代化、城市化对类似胜浦宣卷这样民俗艺术带来的两面性影响,即遭遇传统破坏又经历现代发展,并不仅仅表现为消极的负面影响,而且同时带来了积极的正面的推进作用。一方面,现代化、城市化带来了胜浦人生活空间的剧烈变化,侵蚀了传统文化赖以生存的传统生活场域;另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观念与实践使曾经不受重视、甚至被贬低的胜浦宣卷这一草根民俗文化得到了承认。非遗保护对民俗艺术的"唤起作用"推进了胜浦宣卷文化认同之自觉性的生发,促进其从谋生手段向艺术传承的目的转换。

    2017年04期 No.293 178-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1K]
    [下载次数:3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74 ]

文学研究

  • 凌叔华与布鲁姆斯伯里团体的文化遇合——以《古韵》为考察中心

    倪婷婷;

    《古韵》从创作到出版均得益于布鲁姆斯伯里团体的帮助。凌叔华与朱利安·贝尔英译自己三篇小说的体验,为之后英语写作《古韵》打下了基础。由于作者呈现的中国形象契合了布鲁姆斯伯里团体对古老文明的乌托邦想象,《古韵》难逃"东方主义"迷思的尴尬。但从跨文化交流的角度看,作者基于人类本质一致性的立场,在维系与中国情感和文化联系的同时,将目标读者对人类文明的理想嫁接到自己的价值系统中,未尝不是有意义的尝试。

    2017年04期 No.293 185-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4K]
    [下载次数:5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87 ]
  • “思想家”的知识范型和实践功能——论1936-1940年“思想家鲁迅”的产生

    李玮;

    1940年,毛泽东关于鲁迅是"思想家"的论断,对鲁迅经典化产生重要影响,由此,"思想家鲁迅"成为鲁迅研究的重要命题。本文关注1936-1940年包括邹韬奋、罗稷南、胡曲园、李平心、艾思奇、胡风、毛泽东等人在内关于"思想家鲁迅"的论述,分析"思想家"一词在当时的认识论基础、理论资源和命题式前提,以及由此所决定的"思想家鲁迅"的表述逻辑和历史功能,从而揭示1940年前后"思想家鲁迅"的论断,并非是个人偶然的选择,也并非是政党的宣传策略,而是当时产生普泛影响的知识范型的必然产物,发挥着特定的历史功能。

    2017年04期 No.293 192-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6K]
    [下载次数:3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40 ]
  • 论新时期以来诗歌写作历史化与非历史化的综合

    王昌忠;

    历史化与非历史化是关乎诗歌写作与"历史"关系的诗学范畴。纯粹的历史化与非历史化写作都存在各自的缺陷。新时期以来部分诗歌写作者摄取传统历史化和非历史化诗歌写作中的合理成分加以化合而成的综合性写作,涵纳进的诗学特质的"新"主要表现为:1、非意识形态的历史化写作;2、审美本位的历史化写作;3、主体性的历史化写作。这种以诗的方式面对和处理"历史"的写作,开启了诗歌写作的应然路向。

    2017年04期 No.293 202-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2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66 ]
  • 非虚构写作及其审美特征研究

    王光利;

    自2010年《人民文学》创立"非虚构"栏目以来,非虚构写作逐渐成为当代文坛的一股创作潮流。对传统虚构作品的情绪化反驳、传统写作者想象力的相对匮乏、新媒介平台的产生以及文学自身推陈出新的发展规律等是非虚构写作兴起的重要原因。真实性是非虚构写作的核心问题,与报告文学等纪实性作品相比,非虚构写作对原始材料的原真性艺术处理表现出独特的审美意蕴。而其文体的自由多元、语言的原汁原味、叙事的平实自然、作者情感的零度介入以及对读者期待视野的精准把握等是非虚构写作的重要审美特征。

    2017年04期 No.293 209-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5K]
    [下载次数:18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8 ] |[阅读次数:74 ]
  • “五个一工程”奖与主旋律长篇小说的生产传播

    马炜;

    在经济转型、社会思想文化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九十年代初,以江泽民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领导提出"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思想方针。文艺界将这一方针落实到"五个一工程"奖中,通过评选主旋律文艺,引导文艺领域主流意识形态。1995年江泽民提出要重点抓好文学"三大件",长篇小说因体裁优势,成为"主旋律文学"生产的重点落实对象。本文通过对主旋律长篇小说精品《抉择》生产和传播过程的分析,指出主旋律长篇小说生产能使作家本人、作协、出版社以及地方宣传部等都获得丰厚回报,使主旋律长篇小说在政治效应和经济效益上获得双重丰收。

    2017年04期 No.293 216-2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0K]
    [下载次数:2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46 ]

历史学研究

  • 梁启超“开明专制论”之学理辨析

    蔡双全;王正相;

    梁启超的"开明专制论"是希望由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的政府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来实现中国民主化,以避免暴力革命的发生。他的这种思想主张既考虑了人们维持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的良好愿望,又兼顾了国民素质低下、经济社会和思想文化落后等特殊国情,在理论上具有许多合理的因素。然而,就当时的实际而言,梁启超寄希望于腐朽、没落而又自私自利的清政府来推行开明专制,不啻是与虎谋皮。梁启超所倡导的开明专制论,曲折地反映了中国早期民主化的艰难性和复杂性。

    2017年04期 No.293 223-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5K]
    [下载次数:6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60 ]
  • 文化符号与晚清南京的地域认同——以曾国藩“进驻”莫愁湖与“莫愁湖题联事件”为中心

    胡箫白;

    "莫愁"是具有代表性的南京城市文化符号。考察一系列围绕"莫愁"符号的文化事件,可以细致体味晚清南京地方社会的集体心性。因为太平天国战中的湘军屠城史事,南京士人对湘籍人群产生了强烈的抵触情绪。纵使官方的操作和说辞不断试图淡化宁、湘籍人群的冲突,湘籍官员曾国藩对南京城市复建工作付诸多般努力,亦难以消弭南京士人的不满。一方面是清政府选择性的话语建构与形象塑造,另一方面是南京地方社会对湘军屠城难以忘怀的民间记忆,"莫愁"符号成为二者冲突聚焦之处。梳理曾国藩"进驻"莫愁湖的过程,还原"莫愁湖题联事件"的始末,可以呈现"莫愁"文化符号是如何承载并体现了晚清南京士人的地域认同。

    2017年04期 No.293 230-2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4K]
    [下载次数:6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58 ]
  • 被排斥的外来者:青州赈灾中的英国浸礼会与江南士绅

    陈静;

    波及华北五省、牵连上千万民众的丁戊奇荒,其最初的发难点位于青州府,而英国浸礼会传教士李提摩太藉助近代传播媒介对灾荒的报道和募捐将青州府旱灾的消息发散至全国乃至西方社会,并掀起了近代第一次中外共同参与的救荒行动。尽管带着善意而来,但拥有西方强权标签的李提摩太却成为青州地方官和江南士绅共同的排斥对象,李提摩太最终被迫放弃了与两者合作救荒的计划,从而宣告了英国浸礼会以慈善形式第一次参与青州公共事务尝试的失败,而其宣教事业也并未在救荒中出现预期的发展。另外,江南士绅利用上层政治力量强迫青州绅富归还土地的赎田案对当地绅富的权威提出挑战,但因江南士绅无法提供足够的赎田资金而致使赎田案沦落为束之高阁的公告文本,江南士绅也最终遗憾离开。

    2017年04期 No.293 241-2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5K]
    [下载次数:4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68 ]
  • 清末至民国江南水利转型与政治因应——以常熟白茆河为中心

    陈岭;

    清末以降,地方水利事业的开展与政治局势之间的关系转复因应。作为多层级地方权力文化网络中的核心,江南地方精英在围绕白茆河的水利事业中随时势转移而彰显出纷繁复杂的态势。地方士绅虽然极力希望借助现代化的外壳,以图在未稳的局势中,实现利益群体的格局转换。但当国家权力官僚化之后,新官僚机构下的政府利益群体开始控制地方公共事业的进程。擅长策论的"治水专家"逐渐被边缘化,取而代之的是拥有高学历和专业知识的水利技术人员。由此,传统士绅主导的地方治水模式演变成政府为主导、民间为辅的模式,国家力量填补了乡绅退却后地方治水权力的空缺,这亦是国家现代化进程中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

    2017年04期 No.293 252-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1K]
    [下载次数:4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71 ]

教育学研究

  • 教育均衡的伦理困境、伦理成因与伦理对策研究

    徐伯钧;姚毅萱;

    教育均衡的伦理困境包括"个体教育公平"、"教师流动"、"校际合作"、"政府目标"等几个方面的伦理悖论,具体表现为"自由择校"与"就近入学"之争、"正向流动"与"逆向流动"之争、"资源集中"与"资源分散"之争、"教育均衡"与"绩效考核"之争。这一困境的伦理成因包括概念认知问题、对策思路问题和管理体制问题等多个方面。对于这一问题的伦理思考要求协调好多个方面的伦理关系,具体包括投入与效率、规模与规律、外在与内在、同质与特色、重要与一般、政府与学校等几个方面。

    2017年04期 No.293 264-2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6K]
    [下载次数:4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86 ]

  • 稿约

    <正>《江苏社会科学》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大型综合性学术期刊,入选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提名奖、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社科百强期刊、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本刊设置重大理论问题、社会转型与民生、经济热点、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外法学、中国政治、文学与审美、传媒与艺术、近现代历史、江苏发展等专栏,注重学术性、理论性、探索性。热诚欢迎国内外人文社会科学专家、学者赐稿。本刊2017年发稿范围:

    2017年04期 No.293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K]
    [下载次数:179 ] |[网刊下载次数: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 ]
  • 刘德龙作品

    刘德龙;

    <正>~~

    2017年04期 No.293 273-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8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4 ]
  • 下载本期数据